第十五章 红薯之父

换源:

  大清。

“两位爱卿,到饭点了,陪朕去吃些东西吧。”

乾隆说道。

他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起来了。

看来后世百姓似乎是家家都能吃得不错。

天幕上各家各户都能吃上这么丰盛的年夜饭,足够说明了。

乾隆倒不是说羡慕这些吃的。

毕竟这些餐桌上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他基本都见过。

只是说,接连这么多天幕,给他轮番震惊。

他感觉情绪都全部消耗完了。

现在反倒没什么情绪波动了。

只是觉得累了,很饿。

想要去吃饭了。

乾隆想明白了。

与其羡慕后世,嫉妒后世,不如提升自己。

因为后世老百姓家家都能吃上这么好的东西。

并且通过超市里的场景可以看出来,社会安定和谐。

百姓富裕且安定的生活,这足以说明后世的国力之强盛。

乾隆不知道大清要怎么达到这种状态。

但是他明白此时看似强盛的大清,并不是最好的状态。

所以不应该继续固步自封了…

……

下一条视频继续。

【如果不是他。】

【华夏如今或许不会有14亿人口。】

【四百多年前,他冒死从国外偷回来一种植物。】

【养活了无数的华夏人。】

【并且他的子孙后代。】

【整整七代人。】

【把这种植物的栽培技术。】

【普及到了全国各地。】

【他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古代版袁老的陈振龙。】

【那么他带回来的到底是什么植物呢?】

【答案就是红薯。】

【陈振龙出生在明朝嘉靖年间。】

【在科举落榜后,跟着同乡下南洋到菲国经商。】

【很快他就被当地的一种植物给吸引了。】

【陈振龙发现,这种叫做红薯的东西。】

【生吃煮着吃烤着吃,都很香,而且非常顶饱。】

【红薯不仅种植方法简单,对土地不挑,而且耐干旱。】

【几乎不需要肥料和人工,产量还特别高。】

【并且,它浑身都是宝。】

【果实可以给人吃。】

【叶子和藤蔓可以喂猪养鸡鸭。】

【陈振龙觉得如获至宝。】

【当时远在家乡的乡亲们。】

【因为大旱,正在遭遇严重的饥荒。】

【如果他能把红薯带回家乡。】

【那能挽救多少人的性命啊。】

【于是陈振龙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红薯藤带回到国内。】

【但是他的想法在实施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红薯原本产自南美洲。】

【由西人才带到了南洋的菲国。】

【菲国人也是一下就看到了红薯的价值,所以严令禁止红薯出口。】

【陈振龙冒险尝试两次把红薯带上船,都被人查到了。】

【还差点被抓起来。】

【正在愁眉苦恼之际。】

【有一天,陈振龙突然发现,红薯藤竟然和船上的吸水绳特别像。】

【于是他将红薯藤和吸水绳绑在了一起。】

【就这样子,成功登上了回老家的商船。】

【红薯藤终于被带回了国内。】

【它结出的果实拯救了无数处在饥荒中的人们。】

【红薯也为清代人口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古有陈振龙,今有袁老。】

【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的功绩。】

——“红薯救活了无数华夏人一点都不夸张,我的年纪也比较大了,在我小的时候,也经常有饿肚子这种事,那时候就是靠到地里挖红薯才熬过了饥荒年代。”

——“我听我爷爷奶奶他们也讲过,以前缺粮食吃的时候,就是靠红薯充饥的,这可真是救命的东西啊。”

——“一根红薯藤,极大缓解了华夏几百年的粮食问题。”

——“真的特别感谢陈振龙老先生,陈振龙是华夏抵挡之无愧的大救星!”

——“感谢陈振龙和袁老,两位都是心怀大爱的英雄。”

——“古有陈振龙,今有袁老,实乃华夏之幸。”

——“红薯真的是宝啊,果实给人吃,叶子喂鸡鸭,一点都不浪费。”

——“我真是太爱吃红薯了,特别是烤的,感觉特别好吃,现在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薯不仅好吃,而且还是这么伟大的东西。”

——“一个有良心的华夏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想着故乡!想着父老乡亲的温饱!想着家乡的发展!”

——“小时候我妈给我蒸红薯叶,窝窝头,感觉真的比肉都香。”

——“我不一样,我不喜欢吃红薯,但是在我忍饥挨饿的时候,它无数次拯救了我,所以我感激它。”

——“原来红薯是从菲国带回来的,陈振龙先生真是我华夏的英雄。”

——“是啊,真的感激他。”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