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晴
填报完志愿的第一天,心里莫名轻松了不少。早上醒来,我习惯性地先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那套古医针了,他发现这些针具与普通银针有微妙的不同,能更好地引导人体经络中的气流。这个情节让我思考:古人的智慧是否真的有些已经失传?考古或许能帮我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早饭时,爸爸问我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志愿已经填报,录取通知书要等到八月才能收到,眼前是一段难得的空闲时光。
专心准备中医竞赛吧,我说,林教授说比赛越来越近了,我得加把劲。
妈妈欣慰地点点头:学习中医知识对你以后研究古代医学文物也有帮助,两不耽误。
吃完早饭,我接到了林晓的电话,她说今天家里来了一位老中医,正在给她父亲交流一些特殊的诊脉技巧,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学习。这个机会难得,我立刻答应了。
到达林家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和林教授低声交谈。林晓介绍说,这位是市中医院退休的张老,一生研究脉诊,对各种特殊脉象有独到见解。
听说你对中医很感兴趣?张老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有些拘谨地点点头:是的,最近在准备一个中医知识竞赛。
来,先给我把把脉,我看看你的体质。张老示意我伸出手腕。
他的手指轻轻按在我的脉搏上,表情专注。几分钟后,他点点头:肝气有些郁结,肾气尚足。最近是不是经常熬夜?
我惊讶地看向林晓,她对我做了个我没告诉他的手势。我只好坦白:是的,最近常常看小说到很晚。
年轻人要注意休息,张老语重心长地说,我教你们几个保养的穴位按摩法吧。
接下来的两小时,张老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辨别不同的脉象,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的简单调理方法。这些知识比书本上的更加生动实用,我认真记录下每一个要点,偶尔还会联想到《奇术色医》中的相关描述,发现小说作者确实有一定的中医基础。
中午,林教授留我们一起吃饭。饭桌上,张老讲述了他年轻时参与发掘一处古代医馆遗址的经历。当他描述出土的古代针灸工具时,我不禁想起小说中王洋发现的那套古针。
张爷爷,古代的医针真的有特殊效果吗?我忍不住问道。
张老笑了:这个问题问得好。古代医针材质特殊,有些确实保存了独特的工艺,但神奇效果多是后人夸大的。不过,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我准备学考古,特别想研究古代医学文物,我热情地说,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发现一些失传的医学知识。
好志向!张老拍拍我的肩膀,中医需要年轻人的关注和传承。
下午,我们开始系统地复习中医竞赛的内容。林教授根据往年的题型,为我们准备了一套模拟试题。做题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比想象中更深入,这要归功于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及《奇术色医》引发的思考。
休息时,我忍不住偷偷看了手机,发现小说又更新了一章。王洋使用古针成功治愈了一个疑难病例,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读到精彩处,我差点忘了时间,直到林晓提醒我该继续复习了。
你还真是离不开那本小说,她笑着说,不过至少它对你的学习起到了正面作用。
晚上回家后,我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并专门开辟了一个医学考古的章节,记录张老提到的古代医具特点。这些资料将来或许对我的大学学习有帮助。
临睡前,我又忍不住读完了《奇术色医》最新的两章。王洋因为精通古针技术,被邀请参加一场国际中医药大会。这让我想起中医竞赛获奖者也有机会参加市级中医药交流活动。小说和现实再次产生了微妙的共鸣,让我更加期待竞赛的到来。
躺在床上,我回想起填报志愿以来的这些天。从最初只是被《奇术色医》吸引,到现在真正对中医和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人生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录取通知书还要等将近一个月才能收到,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我的考古之旅了。在此之前,中医知识竞赛是我的首要目标。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向林教授和张老表达感谢。
就在快要睡着的时候,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林晓的短信:明天张爷爷要教我们认识几种珍贵的中药材,你来吗?
我立刻回复:当然来!对了,今天《奇术色医》更新的内容太精彩了,王洋要去参加国际会议了。
林晓回复道:看来我们的竞赛和小说又同步了。不过现实中能遇到真正的名医,比小说里虚构的故事更珍贵,不是吗?
我笑着回复:各有各的精彩。晚安!
放下手机,我带着满足的心情进入梦乡。梦中,我仿佛成了一名考古学家,正在小心翼翼地发掘着一处古代医馆遗址,而《奇术色医》中的王洋则化身为我的向导,指引着我发现那些埋藏千年的医学宝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