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换源:

  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阴

今天早晨醒来,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我像往常一样,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已经掌握了藏医大师传授的特殊针法,正在为一位高原病患者治疗。作者详细描写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过程,尤其是切脉部分,王洋能从脉象变化感知病患体内气血流动的细微变化。这段描述精彩绝伦,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正当我陶醉在小说情节里,林晓发来短信:今天张爷爷要教我们中医诊断学基础,特别是脉诊。你来吗?

我立刻回复:当然来!这个巧合再次让我惊讶,似乎小说情节总是与我的学习同步。

吃早饭时,妈妈看我心情很好,问道:最近学习中医怎么样?竞赛准备得顺利吗?

挺顺利的,我一边吃饭一边回答,今天要去学习中医诊断学,特别是脉诊。我顿了顿,妈,你说我填报考古专业,但同时对中医这么感兴趣,会不会很矛盾?

妈妈笑了笑:怎么会矛盾?知识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你可以研究古代医学文物,不是正好结合了这两方面吗?

妈妈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是啊,考古与中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我想起小说中王洋发现古医书时的情景,那种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考古工作何其相似!

带着这份思考,我来到了林家。张老已经准备好了诊脉教学所需的工具:一个特制的脉枕、几本脉诊专著,还有一份手绘的脉象图谱。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张老开始讲解,古人云脉乃血气之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状况。

张老让我们先观察他的示范,然后依次练习。当我把手指轻放在林晓手腕的脉搏处时,只能感觉到简单的跳动,完全无法分辨张老所说的浮、沉、迟、数等脉象特点。

别着急,张老安慰道,脉诊需要长期练习。《难经》中说平人一息脉搏四至,呼二至,吸二至,你们现在能感受到基本节律就很好了。

我想起小说中王洋刚开始学习把脉时也遇到了困难,直到一位老医生教他心静脉自明的秘诀。于是我尝试放空思想,专注感受指下的跳动。慢慢地,我似乎能分辨出一些细微的差异了。

有进步!张老看着我的表情变化,欣慰地说,脉诊最忌急躁,需要静心体会。

午饭时间,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上午的学习。林晓问我:你觉得脉诊和小说里描述的一样神奇吗?

我摇摇头:小说肯定有夸张的成分。王洋摸一下脉就能知道病人三个月前的旧伤,这显然是艺术加工。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脉象确实能反映身体状况。

你看待小说的角度变了不少,林晓笑着说,一开始你似乎把小说当成了真实。

是啊,现在我更清楚虚构和现实的界限了。我感慨道,但学习中医的热情反而更强了。

下午,张老教我们其他诊断方法:望诊、闻诊和问诊。他特别强调了舌诊的重要性,展示了不同舌象对应的健康状况。当讲到舌苔黄厚为热证时,我又想起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不禁暗自微笑。

傍晚离开林家时,张老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竞赛复习资料:离比赛不到两周了,要抓紧时间复习。

回家路上,雨已经停了,天空泛着傍晚的金色。我走在潮湿的街道上,思绪却飞向了远方。填报志愿已经完成,录取通知书还在路上,这段等待的日子因为《奇术色医》和中医学习而变得充实。最初只是一时好奇下载的小说,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甚至可能影响我未来的学术方向。

晚上,我翻开张老给的资料,认真复习起来。同时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搜索关于古代医学文物的资料。我发现这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研究领域:从商代的甲骨文医疗记录,到汉代的马王堆帛书,再到唐宋时期的各种医书和针灸铜人,中国古代医学文物丰富多彩,充满了研究价值。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形成:将来是否可以通过考古发掘,重新发现一些失传的古医术?正如小说中王洋找到《天元针经》一样,现实中是否也有这种可能?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

我给林晓发了条信息:我突然想到,考古和中医或可以完美结合,研究古代医学文物或许能重现一些失传的医术!

她很快回复:这正是爸爸一直感兴趣的方向。你如果真想研究这个,他会很愿意指导你的。

这个回答让我更加期待大学生活的开始。或许在那里,我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研究方向,将考古学和中医学完美结合。

临睡前,我又看了会儿《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成功治愈了那位高原病患者,获得了藏医大师的赞赏。小说中描述他把脉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专注状态,让我想起今天学习脉诊时的体验。虽然我远远不及小说主角的神奇,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的热情,我们是共通的。

带着这份共鸣,我慢慢入睡,梦中我穿越时空,在古老的医学典籍和出土文物中,寻找着那些失落的智慧......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