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晴
今天早上醒来,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在学完藏医针法后,已开始返程,途中遇到一位跌落山崖受伤的老者。小说详细描写了王洋如何运用所学的中西医结合知识,为老人治疗多处骨折和内伤。特别是他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确定病情的段落,让我联想到昨天所学的诊断方法,不禁暗自点头。
早饭时,爸爸提醒我:距离中医竞赛越来越近了,有没有信心?
还行吧,我犹豫了一下,基础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是实操方面还需要加强。
听说市图书馆特藏部有一批医学古籍展览,你有兴趣去看看吗?爸爸突然提议,我有个同事在那里工作,可以带你参观一下非开放区域。既然你对考古和中医都感兴趣,这正好是个了解医学古籍保护与研究的好机会。
真的吗?那太好了!我兴奋地问,是不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那些古籍?
爸爸笑了:或许不会有那么著名的孤本,但肯定有一些珍贵的古医书和医案。我今天上午安排一下,下午带你去。
这个消息让我期待不已。吃完早饭,我给林晓发了条消息,说自己下午要去参观医学古籍展览,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她很快回复说自己已经答应陪妈妈去看望亲戚,去不了,但希望我把见闻分享给她。
上午,我在家系统复习中医知识,特别是前几天学过的针灸穴位和脉诊方法。复习的过程中,我把《奇术色医》中相关情节和真实知识进行对比,用这种方法加深记忆。虽然小说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原理大多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只是效果被艺术化处理了。
中午饭后,爸爸带我来到市图书馆。我们在门口见到了他的同事刘教授,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自我介绍后,我惊讶地发现刘教授是本地知名的古籍修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正是医学古籍。
听说你对医学古籍感兴趣?刘教授笑眯眯地问我。
是的,我最近在学习中医知识,准备参加一个竞赛。而且我填报了考古专业,将来希望能研究医学文物。
考古和中医,有趣的组合。刘教授点点头,带我们穿过图书馆的公共区域,来到一个需要刷卡进入的特藏室。
特藏室里陈列着各种古籍,其中一个玻璃展柜专门展示医学典籍。我被其中一本残缺的线装书吸引,书名模糊难辨,但能看出是某种医方汇编。
这是清代的《医方集成》残本,刘教授解释道,里面记载了许多当时流传的偏方秘方,有些在现代中医中仍有应用。
我好奇地问:像《奇术色医》中描述的那些神奇疗效,在古医籍中真的有记载吗?
《奇术色医》?那本网络小说?刘教授惊讶地看着我,你也在看这本书?
您知道这本小说?我更惊讶了。
刘教授笑了:我孙子推荐给我的。作为医学古籍研究者,我很好奇现代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医,所以读了几章。必须承认,作者对中医知识的理解相当不错,虽然有艺术夸张,但基本没有胡编乱造。
听到一位专家这样评价,我对《奇术色医》的欣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接下来,刘教授带我们参观了其他几本珍贵医籍,包括一本明代的针灸铜人图谱和一份手抄本《汤头歌诀》。每看一样,我都会联想到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这种对照学习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参观结束前,刘教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古代医书如此珍贵吗?
我思考了一下:因为它们记录了古人的医学智慧?
不仅如此,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古籍是医学知识传承的桥梁。没有它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就会失传。考古工作者和古籍研究者,正是这座桥梁的守护者。
他的话让我心中一震。我突然明白,小说中王洋寻找失传医书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珍贵医疗知识因古籍散失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临走时,刘教授给了我一张名片:如果你将来真的从事医学考古研究,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们这一行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回家路上,我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一边继续阅读《奇术色医》的更新,一边把今天的见闻分享给林晓。她回复说很羡慕我的经历,希望下次也能参观那些珍贵古籍。
晚饭后,爸爸送给了我一本书——《中国医学史略》。刘教授推荐的,他说,对你同时了解中医和历史文化有帮助。
我感激地接过书,当晚就开始阅读。这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历代名医的贡献,再到近现代中医的发展与挑战。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条贯穿千年的医学长河,而我,或许能成为这条长河未来的一滴水。
临睡前,我又看了会儿《奇术色医》。王洋已经治好了那位摔伤的老人,而老人给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天元针经》可能并非孤本,还有一份副本藏在某个古寺中。这个情节让我不禁联想到今天看到的那些珍贵古籍——现实中也许真有一些失传的医书等待被重新发现。
躺在床上,我回顾这充实的一天。从一本网络小说的阅读,到真实中医知识的学习,再到医学古籍的探索,我的兴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方向。填报志愿时的那份忐忑已经转变为对未来的期待,我甚至开始希望录取通知书能早点到来,让我尽快踏上这段既关乎过去又连接未来的学术之旅。
带着这份期待,我进入梦乡,梦见自己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在尘封已久的古墓中发现了记载着失传医术的竹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