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晴
早晨醒来,我发现自己竟然比闹钟早起了半小时。昨晚睡前看的《奇术色医》太精彩了,王洋决定前往古寺寻找《天元针经》的副本,我满脑子都是他的冒险,以至于梦里都在跟着他爬山涉水。
洗漱时,我想起刘教授昨天给我的那本《中国医学史略》,决定拿出来继续阅读。这本书和《奇术色医》形成了有趣的互补:小说中的情节让我对医学史产生浓厚兴趣,而医学史的真实知识又让我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描写。
吃早饭时,爸爸问我昨天的图书馆之行有什么收获。我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古籍修复的精细工作以及那些珍贵医书的内容。说着说着,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问爸爸:你觉得竞赛前再去图书馆看看医学古籍,对我准备竞赛有帮助吗?
应该会有不少帮助,爸爸沉思了一下说,古籍中有很多实用的医学知识,而且了解中医的历史发展,对理解现代中医理论也很重要。他拿起手机,我这就联系刘老师,问问今天有没有时间。
爸爸通话结束后告诉我,刘教授今天正好要整理一批新到的医学古籍影印本,邀请我去帮忙并学习。这个消息让我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
临出门前,我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看了会《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已经来到古寺,正在与一位老僧人交流医道心得。小说中描写老僧对王洋说:医乃仁术,唯有存济世之心,方能得道之真髓。这句话让我心中一震,把它记在了笔记本上。
来到图书馆,刘教授已在特藏室等我。他面前的桌子上摊开了几本影印的医学古籍,大部分是清代的医案记录。这些是最近从省图书馆借来的影印本,他解释道,原件太珍贵,只能通过影印件来研究。
刘教授教我如何辨别古籍中的医学术语和特殊符号,以及如何从医案记录中提取有用信息。一本名为《杏林医案》的古籍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详细记载了一位清代名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方法,其中很多与《奇术色医》中描述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医生很特别,刘教授指着书中的一个医案说,他善于将脉诊与望诊结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诊断体系。
我仔细阅读那个医案,发现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颜色和脉象变化,准确诊断出了一种复杂的内伤。这让我想起昨天学习的诊断方法,以及小说中王洋的诊病过程。三者之间的相似性让我恍然大悟:《奇术色医》的作者一定也研究过大量医学古籍!
中午休息时,刘教授给我看了他正在整理的一份资料——《中国医学古籍目录》。这是我多年的心血,他轻抚着厚厚的手稿,试图梳理出历代重要医学著作的源流关系。
我翻看着目录,惊讶地发现《天元针经》竟然真实存在!这本书真的有?我忍不住问道,不只是小说中虚构的?
确实存在,刘教授点点头,据记载是唐代一位名医所著,专论特殊针法,但原书已经失传多年,现在只在一些古籍中有零星引用。
这个发现让我心潮澎湃。小说与现实的界限再次变得模糊,我对医学古籍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下午,刘教授让我帮他整理一些资料,我认真记录着每一本古籍的特点和价值。这些知识对竞赛或许没有直接帮助,但却让我对中医的历史渊源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离开图书馆时,刘教授送了我一份珍贵的礼物——几本医学古籍的影印资料,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脉经》的部分章节。竞赛前多看看这些,他鼓励我,了解古人的智慧,对理解现代中医理论很有帮助。
回家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翻看手机上的《奇术色医》更新。王洋在老僧人的指点下,开始寻找寺中藏书阁里的《天元针经》。小说中描述的藏书阁与我今天看到的特藏室何其相似,都是知识的宝库,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晚上,我一边复习竞赛内容,一边查阅刘教授给我的资料。《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些药方组合原理与现代中药学的理论相符,这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理解。我把重要内容记在笔记本上,与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网络。
临睡前,林晓发来信息,问我这两天的学习情况。我把在图书馆的见闻和《天元针经》的发现分享给她,她很惊讶:没想到小说里的东西真的存在!竞赛前我们要不要约一次,最后一起复习?
我欣然同意了她的建议。放下手机,我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期待。中医竞赛越来越近了,而我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从最初因小说而起的好奇,到现在对中医理论和历史的系统了解,这段学习之旅让我收获颇丰。
躺在床上,我继续阅读《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在藏书阁中发现了一个隐秘夹层,里面可能藏着《天元针经》的线索。我的心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与主角一起探索未知的奥秘。
小说的魅力依然强大,但与最初不同的是,我已经能够理性地区分虚构与现实。《奇术色医》不再只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是成为了激发我学习热情的催化剂。而那本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忐忑,也因为这充实的准备过程而变得不那么焦灼了。
带着对明天的期待,我慢慢进入梦乡。梦中,我穿越时空,在古老的藏书阁中与王洋一起,翻阅着那本传说中的《天元针经》,探寻着中医千年的秘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