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换源: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晴

今天一早,我就收到了林晓的信息:按照约定,今天在我家进行竞赛最后冲刺复习,你什么时候来?

我昨晚看《奇术色医》看得太晚了,直到凌晨两点才睡。王洋在藏书阁的夹层中发现了一张残缺的地图,指引他前往深山中的一处隐秘洞穴。这个情节太吸引人了,以至于我几次想放下手机去睡觉,却又忍不住再看一章。

勉强爬起床,洗漱完毕后,我带上昨天从刘教授那里获得的医学古籍资料和自己的学习笔记,准备前往林家。临出门前,我又忍不住看了眼手机——作者凌晨更新了两章,王洋已经找到那个洞穴了!我强忍着继续阅读的冲动,把手机塞进口袋。

你黑眼圈好重,林晓一见到我就说,又熬夜看小说了?

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王洋找到了《天元针经》的线索,情节太精彩了。

我也追到那里了,林晓笑着说,不过我有自制力,到点就睡。竞赛还有三天,精神状态很重要。

林教授和张老已经在书房等我们了。桌上摊开了各种中医教材和一些模拟试题。今天我们来一次全面复习,林教授说,重点是几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上午的复习主要围绕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展开。张老提出了几个典型的易错点,比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某些中药性味与功效的对应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我发现自己的回答中不自觉地融入了《奇术色医》中的内容。

有意思,张老笑着说,你通过小说情节记忆知识点的方法确实独特。不过记得区分哪些是小说创作,哪些是真实医理。

中午休息时,我偷偷拿出手机看了一会儿小说更新。王洋在洞穴中发现了几页残破的《天元针经》手稿,上面记载了一种特殊的三联针法,据说可以调动人体深层经络气血。我读得入迷,直到林晓敲门喊我吃饭。

又在看小说?她无奈地说,今天是最后的复习机会了。

我在用小说巩固记忆,我辩解道,刚好这章讲到了特殊针法,和我们学的内容有关。

吃饭时,林教授谈起了中医竞赛的重要性:这个竞赛不仅是对你们知识的检验,更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年轻人对中医感兴趣,是最让我欣慰的事。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刘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需要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承。《奇术色医》虽然是网络小说,但它以生动的方式激发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医的兴趣,这或许也是一种传承方式?

下午,我们转向针灸和诊断学的复习。张老特别强调了望诊和切诊的结合应用,正好与小说中王洋的诊病方法相呼应。我把昨天从刘教授那里获得的古籍资料拿出来分享,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脉诊的部分。

这些古籍资料确实宝贵,林教授看后赞许地说,竞赛中如果能引用一些经典医著的原文,会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

复习接近尾声时,林教授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测试。试题涵盖了中医各个领域的知识点,难度适中。我边做题边回想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掌握了这么多中医知识。测试结果出来后,我答对了85%的题目,比上次的模拟测试又有进步。

不错,张老点点头,如果保持这个水平,竞赛应该能取得好成绩。

傍晚,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复习。林晓送我到门口,突然问: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奇术色医》,你会对感兴趣吗?

我思考了一下:可能不会。最初确实是因为小说才对中医产生兴趣的。但现在,我已经真正爱上了中医这门学问本身。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吧,林晓若有所思地说,通过故事传递知识和热情。

回家路上,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铺满了街道。我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从单纯沉迷小说的消遣,到认真学习中医知识的充实;从为填报志愿而忐忑,到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憧憬。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那个偶然下载的小说《奇术色医》。

到家后,我继续整理今天的复习内容,同时也忍不住打开手机查看小说更新。王洋已经开始尝试三联针法,这种特殊针法需要同时操作三根不同材质的银针,形成能量回路。这个描述让我想起张老教过的灵龟八法,虽然细节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

晚上,我给林晓发了条消息,分享了我对小说情节与真实针法的对比思考。她回复说:你这种联系记忆法真的很特别,竞赛那天一定能派上用场。

睡前,我翻看了一下从报名到现在的学习笔记,惊讶地发现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本。笔记中不仅有中医知识点,还有我对《奇术色医》情节的分析和思考。这本笔记见证了我这段时间的成长,也成为了我最珍贵的暑假记忆。

明天就是休息日,后天就是竞赛了。躺在床上,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中医知识的学习让我收获了知识,《奇术色医》的阅读给了我灵感,两者相辅相成,让这个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暑假变得格外充实。

带着这份充实感,我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像王洋一样,在古老的藏书阁中翻阅医书,探寻着中医的奥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