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中医竞赛前的最后一天,本应该放下手机专心复习,但我还是忍不住一大早就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昨晚睡前读到王洋开始尝试三联针法,今早的更新讲述了他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掌握这门失传已久的针法。
小说描写王洋在尝试过程中遇到瓶颈,无法同时控制三根针的气息流转。正当他沮丧时,想起了恩师的教导:医道如人生,贵在平常心。越是急切求成,反而离成功越远。于是他放下执念,回归初心,反而意外突破了瓶颈。
这段描写让我深受启发。想到明天就要参加竞赛,我的心情也有些紧张。或许我也应该学习王洋,保持平常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早饭后,爸爸建议我今天适当放松,调整状态。竞赛前一天过度复习反而会适得其反,他说,不如出去散散步,让大脑休息一下。
我正好想去趟书店,于是带着手机和笔记本出门了。路上,我收到了林晓的信息:今天休息吧,明天竞赛我们一起加油!我爸说临阵磨枪不如静心调息。她和爸爸的想法如此一致,我不禁笑了。
来到市中心的大型书店,我径直走向中医区,想看看有没有关于医学古籍的新书。在书架间穿行时,我发现一本《失传医术考》,作者正是刘教授!这真是意外收获。翻开目录,竟然发现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天元针经》的历史渊源,这与《奇术色医》中的情节不谋而合。
我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一章,阅读刘教授对《天元针经》的考证。据他研究,这本失传的医书确实存在于唐代,由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弟子所著,记载了一系列特殊针法,但在宋代战乱中丢失。书中提到,关于这本医书还流传着各种传说,有人说它藏在某座古寺,有人说它被分散在民间。
这些描述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小说中的情节。看来作者确实做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将真实的医学史与虚构故事巧妙结合。我拿起手机,给刘教授发去短信,感谢他推荐的医学史资料,并告诉他我发现了他的著作。他很快回复道:知识寻找有缘人,明天竞赛好好发挥!
中午时分,我在书店的咖啡角继续看《奇术色医》的最新更新。王洋掌握三联针法后,成功治愈了一位患有顽固性头痛数十年的老者。小说中描写他诊断、施针、调气的过程,与我这段时间学到的针灸理论相映成趣。虽然有艺术夸张,但基本原理并无大错。
下午回家后,我决定不再复习知识点,而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竞赛心态。我拿出笔记本,写下了几点感悟:
1.医道贵在平常心,紧张只会干扰正常发挥。
2.通过小说理解知识点的方法是我的独特优势,要善用这一点。
3.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学习经历都非常宝贵。
4.中医与考古的结合是我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次竞赛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
写完这些,我感到心境平和了许多。我放下笔记本,又拿起手机看了会儿小说。王洋在帮助那位老者后,从老者口中得知了更多关于《天元针经》的秘密。原来这本医书并非单纯的针法汇编,而是蕴含了一整套医学哲学体系,强调医者仁心的重要性。
傍晚时分,爸妈一起为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说是给我赛前加油。饭桌上,妈妈问起我明天的竞赛细节。我告诉她竞赛分为笔试和实操两部分,笔试主要考核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知识,实操则包括脉诊和穴位辨认。
你有把握吗?爸爸问道。
还行吧,我笑着说,不求获奖,但应该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我想起了王洋的平常心,心里更加坦然了。
晚上,林晓来电话确认明天的集合时间和地点。聊天中,她也提到了《奇术色医》的最新情节:我觉得小说中强调的医者仁心很有道理,中医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态度和信念。
我十分赞同:没错,仁心与技术并重,这也是我这段时间学习的体会。
挂了电话,我整理好明天要用的文具和资料,然后洗漱准备休息。临睡前,我还是忍不住看了最新更新的两章。王洋从老者那里得到一个重要线索,继续踏上寻找完整《天元针经》的旅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但我今晚有意控制了阅读时间,不再熬夜。
放下手机,我躺在床上,静静思考这段奇妙的经历。从获得第一部智能手机开始,到沉迷《奇术色医》,再到学习中医知识、参加竞赛,填报考古专业,这短短二十多天的经历仿佛一场奇妙的旅程。小说引领我走进了现实中的中医世界,而现实学习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小说。
明天就是竞赛了,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已经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慢慢进入梦乡,梦中的我和王洋一起,在中医的知识海洋中自由探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