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中医竞赛的日子。早晨醒来,我还是习惯性地先看了《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找到了一位隐居深山的老医者,据说此人曾亲眼见过完整的《天元针经》。这情节太吸引人了,但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放下手机,专注于今天的竞赛。
洗漱时,我回想昨天在书店看到的刘教授关于《天元针经》的考证,以及小说中王洋的平常心态度,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早饭后,爸爸开车送我去市中医院,那里是竞赛举办地。路上,我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决定在竞赛结束前不再查看小说更新——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到达中医院时,林晓已经在门口等我了。紧张吗?她问道。
我笑了笑:有点,不过我学会了王洋的平常心。
你还真把小说当指导书了,林晓打趣道,不过我爸说得对,中医讲究的就是一个静字,心静才能手稳、眼明、脑清。
竞赛分为上午的笔试和下午的实操考核。笔试内容覆盖面广,从中医基础理论到各种诊断方法,再到中药学和方剂学。面对试卷,我发现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确实卓有成效。许多题目我都能轻松作答,尤其是那些与《奇术色医》情节相关的知识点,记忆尤为清晰。
有一道关于脏腑相关的题目让我犹豫不决时,我忽然想起小说中王洋治疗一个心脏病患者的情节。他当时解释道: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病可从小肠入手调理。这让我想起了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理论,顺利答出了正确答案。
笔试结束后,和林晓一起去食堂吃午饭。她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感觉还不错,很多知识点都记得清楚。说实话,要不是这段时间为了小说去学习中医,今天我肯定会一头雾水。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林晓若有所思,一本网络小说竟然引领你走上了中医学习之路。
下午的实操考核更具挑战性。首先是中药识别,我们需要从二十种常见中药材中辨认出十种并说明其功效。多亏了在中药园的实地考察和张老的教导,我认出了其中八种,包括人参、当归、黄芪等。
接下来是穴位定位。考官给我一个人体模型,要求我准确找出五个穴位。当要找百会穴时,我立刻想起小说中王洋解释这个穴位的场景:百会在头顶正中,是诸阳之会,灵气最盛之处。凭借这个生动的记忆点,我精确地找到了位置。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项:辨脉。这是我之前最薄弱的环节,但幸运的是,考官只要求我们识别最基本的几种脉象。当我把手指轻放在模特志愿者的手腕上时,我想起了张老教导的心静脉自明,闭上眼睛,专注感受指下的律动。我成功辨别出了弦脉的特征,获得了考官的赞许。
考核结束后,林教授和张老在门口等我们。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心中充满感激。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学习经历已经极其宝贵。
考得怎么样?张老问道。
还行吧,穴位定位和中药识别都发挥正常,辨脉也基本完成了任务。我如实回答。
不错,林教授满意地点点头,你学习中医的时间不长,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好了。
离开中医院时,已是傍晚。林晓问我要不要去她家吃饭,我婉拒了,想早点回家休息——说实话,也是想看看《奇术色医》的最新进展。竞赛的紧张感消退后,我又开始想念王洋的冒险故事了。
回家路上,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手机,查看小说更新。王洋从那位老医者口中得知,完整的《天元针经》早已不存于世,但其核心内容被分散记录在各处民间医案中。这个转折让我想起刘教授书中的考证,真实与虚构再次巧妙交融。
晚饭时,爸妈关切地询问竞赛情况。我详细讲述了考试过程,包括我如何运用从小说中获得的记忆技巧。妈妈惊讶地说:真没想到,那本小说竟然对你帮助这么大。
是啊,我笑道,虚构的东西有时候也能带来真实的收获。
睡前,竞赛组委会发来短信,通知我进入了前十名,将参加下周的颁奖仪式。我兴奋地给林晓发消息分享这个好消息,她回复说她也进入了前五名。我们相约在颁奖仪式上见面,共同庆祝这段独特的学习旅程。
躺在床上,我继续阅读《奇术色医》。王洋决定放弃寻找完整的《天元针经》,转而去收集散落民间的医案记录,这个情节转折令我深受启发。有时候,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完整性,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
填报志愿后的这段日子,原本可能是无聊的等待,却因为《奇术色医》和中医竞赛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就像王洋所说:医道无涯,贵在求索。知识的道路永无止境,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慢慢进入梦乡,梦中的我站在领奖台上,手捧证书,而王洋就站在台下,对我微笑点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