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换源: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晴

竞赛的紧张氛围过去了,今天一早醒来,我立刻拿起手机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昨晚睡前,王洋正开始着手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医案记录,期望从中拼凑出《天元针经》的精髓。今早的更新讲述了他走访一位乡村老医生的经历,从中获得了一份珍贵的手抄医案。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刘教授在《失传医术考》中的论述:真正的医学智慧往往不在宏大的医学典籍中,而是散落在无数普通医者的临床经验里。小说与现实再次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让我爱不释手。

正看得入迷时,林晓的电话打了进来:昨天竞赛后太累了,没来得及好好聊聊。今天刘教授要在图书馆举办一个小型茶话会,邀请参加竞赛的前十名选手参加,你去吗?

刘教授?我有些惊讶,他和竞赛有关系吗?

他是这次竞赛的评委之一,林晓解释道,听说他特别欣赏你在答题中引用医学古籍的方式。

这个消息让我兴奋不已,立刻答应参加。放下电话后,我还是忍不住又看了一会儿小说。王洋在那份手抄医案中发现了一种特殊针法的记载,与三联针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让他备受启发。

中午,我来到市图书馆。在特藏部的一个雅致小厅里,刘教授和林教授、张老已经在等候了,还有包括林晓在内的几位竞赛优胜者。茶几上摆着各色茶点和精美的茶具,气氛温馨而学术。

欢迎各位年轻的中医爱好者,刘教授微笑着说,昨天的竞赛让我看到了中医文化传承的希望。今天约大家来,一是表示祝贺,二是想和你们聊聊对中医的理解和感受。

茶话会上,大家轮流分享自己的竞赛体会和学习中医的经历。轮到我时,我坦诚地分享了《奇术色医》如何引导我走进中医世界的故事,以及我如何将小说情节与真实中医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有趣的学习方法,刘教授点点头,文学作品确实能激发学习兴趣。不过我更欣赏你在竞赛中展现的思维方式——你不仅记住了知识点,还能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原理。

林教授也表示认同:中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贵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说起《奇术色医》,刘教授突然问道,你觉得小说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医术的神奇,还是主角的成长?

我思考了一下:刚开始是被医术的神奇所吸引,但后来更欣赏王洋对医道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尤其是最近的情节,他放弃寻找完整的《天元针经》,转而收集散落的医案,这种态度很令人敬佩。

正是如此!刘教授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医学研究最珍贵的不是某一本典籍或某一种技术,而是那种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古人云医者意也,意味着医术背后是医者的思想和态度。

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小说引领我进入中医世界,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本身。

茶话会的下半场,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几页珍贵的医学古籍复印件,是清代名医徐灵胎的手稿。看这些古人的笔迹,是否能感受到他们对医术的虔诚?刘教授轻声问道。

我仔细观察那工整而有力的字迹,以及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看到了一位医者孜孜不倦研究医术的身影。这让我想起了王洋在小说中研读古医书的场景,虚构与现实在我脑海中重叠。

如果你们将来对医学史或医学文献研究感兴趣,刘教授说,欢迎随时联系我。古籍保护和研究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离开图书馆时,林晓问我接下来的计划。我告诉她我会继续阅读《奇术色医》,同时也想深入学习一些医学史的知识。等录取通知书来了,我想在大学里选修一些中医相关的课程,即使我主修考古学。

这是个很好的想法,林晓赞同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考古、历史相互交织。

回家路上,我想起刘教授说的话,以及小说中王洋的探索历程。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考古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放弃对中医的兴趣。或许,将来我可以像小说中的王洋一样,在不同领域间架起桥梁,发现新的知识连接点。

晚上,我继续阅读《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在拜访几位乡村医生后,开始整理收集到的医案资料,尝试从中提炼出《天元针经》的核心理念。作者描写他废寝忘食研究古医案的专注状态,让我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奇术色医》给了我精神寄托,中医竞赛给了我实践机会。如今竞赛已经结束,但我对中医和《奇术色医》的热爱并未减退。相反,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知识的渴求变得更加纯粹和自觉。

睡前,我给老刘发了条短信,分享我在茶话会上的收获。他回复说:那本小说是你的入门指南,但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是啊,无论是《奇术色医》的阅读,还是中医知识的学习,亦或未来的考古研究,都是我求知之路上的一部分。带着这样的认识,我满怀期待地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在古老的图书馆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古籍,细细品读着千年智慧的结晶......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