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星期四晴
今天是中医竞赛颁奖仪式的日子。早晨醒来,我还是先查看了《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已经开始尝试将整合出的针法理论应用于临床,为一位患有顽固性偏头痛的老者治疗。小说描写他如何灵活运用从七份医案中提炼出的针法精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让我深受启发。
我给青囊先生发了条私信,分享了自己对这一情节的理解。没想到他很快回复道:医者贵在灵活,教条主义是中医发展的大敌。古法可循,但不可泥古不化。这句话让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
吃早饭时,妈妈提醒我:今天下午的颁奖仪式别忘了穿得正式些。
知道了,我点点头,心思却还留在小说情节中。我忍不住问爸爸:你觉得古代的知识和现代科学应该怎样结合?
爸爸放下报纸,认真思考了一下:古人的智慧值得尊重,但也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发展。关键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他的回答让我想起了青囊先生的观点,两者如此相似。
上午,我继续阅读小说。王洋的治疗取得了初步成效,老者的偏头痛有所缓解。小说中插入了一段王洋对针法理论的思考,这让我联想到昨天与青囊先生的交流。作者通过小说传递的理念与他私信中分享的观点完全一致,这种连贯性让我更加欣赏这部作品。
中午,林晓发来短信确认下午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我提到了与青囊先生的交流,她回复说:太神奇了!我也给他发过私信,但没收到回复。你运气真好!
我把青囊先生关于古法与创新的观点分享给她,她很感兴趣:这与我爸爸的理念很像。期待下午见到你,一起详谈!
下午,我穿上了正式的衬衫和西裤,前往市中医院参加颁奖仪式。会场布置得庄重而温馨,参赛选手和各位评委都已到场。我见到了林晓、林教授和张老,还有昨天才知道也是评委之一的刘教授。
听说你和《奇术色医》的作者有了联系?刘教授微笑着问我。
我点点头:是的,昨天我们交流了一下,他对中医的理解很深刻。
青囊先生是我的老同学,刘教授透露道,他一直希望通过小说形式传播中医文化。看到你这样的年轻人因为小说而对中医产生兴趣,他一定很欣慰。
这个信息让我惊讶不已。难怪青囊先生知道刘教授,原来他们是老同学!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消息告诉林晓,但颁奖仪式已经开始了。
仪式上,我获得了中医知识竞赛优秀奖,林晓则获得了三等奖。领奖时,刘教授悄悄对我说:虽然你的理论知识可能不如其他选手全面,但你对中医的理解方式很独特,这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可贵。
颁奖后的茶话会上,我把刘教授与青囊先生的关系告诉了林晓。她兴奋地说:这太巧了!看来我们的中医学习之旅和《奇术色医》有着更多的联系。
林教授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刘老师确实提过他有个朋友在写中医题材的小说。没想到就是你们一直在看的那本。
我们聊起了小说中的医学理念,林教授和张老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张老认为小说虽有艺术夸张,但基本尊重了中医的核心理念;林教授则指出小说对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描写很有前瞻性。
对了,刘教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这是青囊先生的学术著作,他让我转交给你,说你可能会感兴趣。
那是一本《中医古籍与考古发现》,扉页上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医道无涯,贵在求索。愿君在考古与中医的交汇处,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这份礼物让我万分感动,它仿佛是对我选择考古专业同时保持中医兴趣的肯定与鼓励。
晚上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书,同时也没忘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老者的偏头痛基本消失。在与病人交谈中,王洋得知老者年轻时曾见过一位擅长三联针法的名医,这个线索可能指向《天元针经》的另一位传人。
我边看小说边翻阅《中医古籍与考古发现》,惊讶地发现书中提到的一些古代医疗器具与小说描述的十分相似。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织让我感到既神奇又兴奋。
临睡前,我给青囊先生发了条私信,感谢他的礼物,并分享了今天颁奖仪式的经历。他很快回复道:刘老师很欣赏你的求知精神。医学与考古看似不同,实则相通,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期待你未来的发展。
躺在床上,我回想着这一个月的奇妙旅程:从获得第一部智能手机,到迷上《奇术色医》,再到学习中医知识、参加竞赛,最后甚至认识了小说作者本人。这一切如同一场精心安排的际遇,引导我探索知识的边界,拓宽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
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我进入梦乡,梦中的我和王洋一起研读古医案,探寻失传的医学智慧,而身旁还有林晓、刘教授和青囊先生,大家一起分享着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