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上醒来,第一反应依然是拿起手机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正循着老者提供的线索,前往一个偏远山村寻找那位可能知晓《天元针经》的医者。作者描写了王洋翻山越岭,沿途采集草药的场景,让我想起了昨天收到的《中医古籍与考古发现》一书中关于野外采药的章节。
放下手机,我翻开书架上的大学录取指南,开始查看入学须知。妈妈走进房间,问道:通知书应该这两天就到了,你有没有想过需要准备些什么?
我正在看呢,我回答,除了基本生活用品,我想带些中医和考古方面的书籍。
妈妈笑着摇头:你这孩子,大学还没开始就想着专业学习。不过既然你对这两个领域都感兴趣,我支持你。她顿了顿,对了,午饭后我们去商场买些生活必需品,宿舍里的东西得提前准备。
我点点头,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向手机。王洋已经抵达那个偏远的山村,开始打听那位神秘医者的下落。这个情节让我非常好奇后续发展,但我强迫自己先放下手机,认真规划大学物品清单。
上午,我接到林晓的电话。听说你收到青囊先生的书了?我爸爸说那本《中医古籍与考古发现》很珍贵,市面上很难买到。
是啊,我正在读呢,我兴奋地说,里面关于唐代针具和宋代药方的考古发现特别有趣。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中医知识?
当然,林晓说,虽然我报的是中医药大学,但我打算选修一些文物保护的课程。听说你的学校考古系也有与中医史相关的选修课?
这个消息让我眼前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一定要选这门课。
通话结束后,我立刻查询了学校的课程设置,果然发现考古系高年级有医学考古学导论这门选修课。虽然大一可能还选不了,但能确认学校有这方面的资源,我已经很满足了。
午饭后,我和妈妈去了商场。购物时,我不忘在书店驻足,挑选了几本考古学入门书籍和一本《医学文物图鉴》。妈妈看着我的选择,笑道:看来你是真的打算在大学把这两个兴趣结合起来?
是啊,我点点头,昨天刘教授也说过,医学与考古看似不同,实则相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回家路上,我接到老刘的电话,他说:听说你在中医竞赛中拿了奖,恭喜啊!我这两天也在看《奇术色医》,确实写得不错。
你也开始看了?我惊讶地问。
是啊,好奇你为什么那么着迷,就去看了。没想到真的很有意思,还学到了不少中医知识。
老刘的话让我想起一个月前,正是他推荐我下载阅读器APP,间接导致我发现了《奇术色医》。这一个月来,我从单纯地沉迷小说,到学习中医知识,参加竞赛,再到确定大学研究方向,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晚上,我继续阅读《中医古籍与考古发现》,同时关注着《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在村中找到了那位神秘的老医者,却发现对方已经失忆,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关于《天元针经》的事。面对这一困境,王洋决定暂住下来,一边为村民治病,一边尝试唤醒老医者的记忆。
这个情节转折让我回想起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考古案例:考古学家们在一处古墓中发现了医书残片,但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其他出土文献和流传下来的医书,才逐渐复原了其中的内容。现实与小说再次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了灵感,拿出笔记本写下了几个想法:
1.大学期间,除了系统学习考古知识,也要选修中医相关课程。
2.尝试联系刘教授和青囊先生,向他们请教医学古籍研究的方法。
3.利用假期参观医学博物馆,积累相关知识。
4.在适当的时候,尝试参与一些简单的医学文物研究项目。
写完这些,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方向感。《奇术色医》最初只是我的娱乐消遣,却意外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学术世界的大门。
临睡前,我又收到了青囊先生的私信:听说你在为大学生活做准备?记得保持对小说的热情,但更要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与行缺一不可。
他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是的,无论是小说阅读还是专业学习,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像王洋不仅研读医书,更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治疗一样,我也应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入睡前做了一个决定: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我要系统地整理这一个月来的学习笔记和《奇术色医》读书笔记,为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奇术色医》,将继续陪伴我,成为我探索学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