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一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我还是习惯性地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在老医者的帮助下,终于解开了一个关于《天元针经》的谜团:原来这部医书并非单纯的针灸指南,而是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包含了养生、诊断、用药和针灸等多方面内容,只是后人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其针法部分。
这个情节转折让我联想到昨天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考古学看似是一个专一的学科,但实际上也需要历史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持。正如《天元针经》不仅仅关乎针灸,考古学也不仅仅是挖掘文物。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是我这一个月来最大的收获之一。
吃早餐时,爸爸问我:通知书都收到了,剩下的暑假时间有什么规划?
我想整理一下这一个月的学习笔记,我回答,从开始看《奇术色医》到现在,积累了不少关于中医的知识和思考,想把它们系统化一下,也算是给这段特别的经历一个总结。
爸爸赞许地点点头:这是个好主意。知识需要经过整理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
早饭后,我拿出这一个月来记录的笔记本和资料,在书桌上摊开。从最初对《奇术色医》情节的简单记录,到后来与林教授和张老学习时的专业笔记,再到与刘教授交流医学古籍的心得,这一摞纸张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
我开始按主题整理这些笔记,分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学、诊断学和医学古籍研究几个部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许多最初记录的小说情节,后来都在现实学习中找到了对应的知识点,虽然小说中有艺术夸张,但基本框架是符合中医理论的。
正当我专注整理时,林晓发来信息,问我是否有兴趣和她一起去拜访张老,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我欣然同意,约定下午见面。
继续整理笔记,我发现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已经从最初被小说吸引的好奇,转变为对这门古老学问的真诚尊重和求知欲。中医不再是小说中的奇术,而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的科学。
中午,我看到青囊先生更新了一条作者说明,提到《奇术色医》将进入新的故事阶段,王洋会开始探索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的交流与碰撞。这个方向与我考虑将中医知识与考古学结合的想法不谋而合,让我更加期待后续的阅读。
下午,我和林晓一同拜访张老。他看到我们带来的笔记,非常高兴:很少有年轻人能对中医有这样持续的兴趣和系统的学习。
我向张老请教了一些在整理笔记时遇到的疑惑,特别是关于中医理论如何与现代科学观融合的问题。张老语重心长地说: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古人的智慧需要用现代科学去验证和发展,但同时也不应该轻易否定传统知识的价值。
这番话让我想起青囊先生在私信中说过的类似观点,再次感受到了小说与现实的奇妙连接。
离开张老家时,他送给我和林晓每人一本《黄帝内经》精装版:大学里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魅力。
晚上回家,我继续整理笔记,同时也在为开学做准备。我列出了一张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其中特意包括了一个专门存放中医和考古笔记的文件夹,以及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来记录《奇术色医》的更新和自己的感想。
整理到深夜,我终于将这一个月的笔记和资料分类完毕,装订成一本厚厚的中医学习笔记。翻看这本笔记,从最初的粗浅理解到后来的深入思考,每一页都记录了我的成长轨迹。
临睡前,我又忍不住打开《奇术色医》,继续阅读王洋的故事。小说中,王洋决定将从老医者那里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此前的医学理解相结合,创立一套新的治疗体系。这个情节仿佛是对我未来道路的某种暗示——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新的可能性。
躺在床上,我回想这一个月来的经历:从一部手机、一本小说开始,我认识了林晓、张老、刘教授和青囊先生,参加了中医竞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从明天开始,我将正式进入开学前的准备阶段,但我知道《奇术色医》将继续陪伴我,王洋的故事会继续发展,而我的故事也将在大学校园中展开新的篇章。
这个夏天因一本小说而不同寻常,而这种不同寻常,或许正是生活最美妙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遇见什么,会被什么改变,会走向何方。
带着这样的感悟,我慢慢闭上眼睛,期待着明天的阳光,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