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换源: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晴

早上醒来,我照例先查看了《奇术色医》的更新。王洋已经开始执行计划,撰写《新元针经》的同时,收徒传授自己整合的医术体系。他选择的第一个徒弟,是一位在现代医学中学有所成却因理念冲突而受挫的年轻医生,两人的交流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考古和中医之间架起的桥梁。

放下手机,我拿起青囊先生赠送的《考古发掘基础知识》翻了起来,同时打开电脑,开始查询大学的选课指南。按照昨天的计划,我要在开学前把《奇术色医》的更新全部读完,同时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特别是了解一下可能的选修课程。

正查着资料,老刘的电话来了:嘿,你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吧?我正在看咱们学校的选课指南,发现有几门很有意思的通识课,你要不要一起看看?

原来老刘被同一所大学录取,只是专业不同。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我立刻答应了:太好了!你在哪?我这就过去。

半小时后,我和老刘坐在他家的客厅里,电脑上打开着大学的课程网站。看这门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里面有一个单元是专门讲中医的。老刘指着屏幕说。

这个必须选!我兴奋地说,还有没有其他相关课程?

我们仔细浏览了选课系统,发现大一新生能选的课程并不多,但确实有一些与中医或考古相关的通识课,这让我对大学生活更加期待。

对了,《奇术色医》最近更新得怎么样?老刘问道,我这两天忙着准备开学的事,有点跟不上进度了。

王洋开始收徒弟了,我简要介绍了最新情节,我昨天决定在开学前把现有的章节都看完,开学后可能会尝试一些新类型的小说。

好主意,老刘点点头,大学里的生活节奏肯定和现在不同,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是明智的。不过《奇术色医》真的很难放下,我也打算抓紧时间看完目前的更新。

正聊着,林晓的电话来了。她听说我们在讨论选课,也很感兴趣:虽然我们不是同一所学校,但我校也有很多选修课,我正在规划哪些值得选。

你有什么发现吗?我问道。

我们学校有门古代医学文献研究的课程,虽然是高年级的选修课,但我打算提前了解一下内容,为将来选课做准备。林晓的声音充满期待,对了,我们三个可以组建一个线上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各自学校的有趣课程和学习心得。

这个提议非常棒!我和老刘立刻同意了。老刘还建议我们建立一个共享文档,记录各自的选课计划和阅读书单。

吃午饭时,我和老刘继续讨论大学生活的规划。他对计算机科学很感兴趣,而我则专注于考古学,但我们都认为学科交叉是未来的趋势。你知道吗,数字考古现在很热门,老刘兴奋地说,计算机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许将来我们还能合作呢!

这个想法让我眼前一亮。就像王洋在《奇术色医》中融合不同医学体系一样,学科的边界也并非不可逾越。

下午回到家,我继续阅读《奇术色医》,同时打开Excel表格,开始制作一个详细的大学四年规划表。我将每个学期可能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列出来,特别标注了与中医或医学考古相关的课程。这份规划虽然可能会随着实际情况调整,但有一个清晰的蓝图总是好的。

晚饭后,我在规划表中又添加了课外活动一栏,包括参观医学博物馆、拜访刘教授、阅读《中国医学通史》等项目。想到这些即将展开的活动,我内心充满期待。

晚上,我和林晓、老刘建立了一个名为跨界学习小组的微信群,开始分享各自的选课计划和书单。林晓推荐了几本中医学入门书籍,老刘则分享了一些科技与人文交叉的读物,我也列出了几本考古学基础书籍和历史小说。

临睡前,我又读了几章《奇术色医》。王洋的教学方式很有意思,他不是简单地传授技术,而是引导徒弟自己思考和探索。这让我想到大学教育的本质可能也是如此——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和思考。

放下手机,我看着书桌上整齐摆放的书籍、笔记本和规划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和期待。从一个月前偶然下载《奇术色医》开始,我的暑假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转变。现在,随着大学生活即将开始,我已经从单纯沉迷小说的状态,转变为对知识有明确追求的准大学生。

这个转变让我感到成长和成熟。《奇术色医》依然是我日常的精神食粮,但它已不再是我生活的全部,而是成为推动我向前的一个动力和灵感来源。

明天,我将继续完善开学准备,同时按照计划推进《奇术色医》的阅读。带着这样的规划,我满怀期待地进入梦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