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换源:

  2012年8月14日星期二晴

在大学宿舍的第一个清晨,我被窗外传来的鸟鸣声唤醒。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家里截然不同的清新气息。昨晚睡得很沉,大概是旅途劳顿加上对新环境的兴奋所致。

宿舍的另外两位室友也陆续醒了。我们互相道了早安,然后各自洗漱。其中一位室友叫李明,来自山东,性格爽朗,昨晚我们聊历史聊得很投机。另一位叫陈宇,来自广东,话不多,但笑起来很友善,他正在摆弄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相机。

洗漱完毕,我习惯性地拿起平板电脑,点开《奇术色医》。今天的更新讲述王洋的研究中心接收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修医生,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医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王洋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研讨课程,鼓励他们在中西医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新的突破点。

这个情节让我想到我们宿舍的四个人,也是来自天南海北,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这种多元化的碰撞,或许正是大学生活的魅力之一。

上午,我们宿舍的最后一位成员终于到了。他叫赵磊,来自东北,个子很高,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非常幽默。他一进门就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特产,很快就和我们打成了一片。

人到齐后,我们一起去食堂吃早饭。一路上,赵磊不停地给我们讲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明则像个导游一样,给我们介绍校园里的各种建筑和景点。陈宇虽然话不多,但也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分享他对摄影的见解。

吃完早饭,老刘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去逛逛校园。我跟室友们打了声招呼,便下楼与老刘会合。

“怎么样?宿舍还习惯吗?”老刘一见面就问道。

“还不错,室友们都挺好相处的。”我回答,“你呢?计算机系的宿舍条件怎么样?”

“也挺好,我们宿舍有个编程大神,一来就开始敲代码,太强了!”老刘一脸羡慕地说。

我们沿着校园的主干道慢慢走着,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大学校园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有古朴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操场,还有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到处都能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空气中充满了自由和探索的气息。

“真不敢相信,我们就这样成为大学生了。”老刘感慨道,“还记得一个月前,我们还在为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发愁呢。”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我点点头,“不过,更精彩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们聊起了各自对大学课程的期待。老刘说他已经迫不及待想上编程课了,还打算辅修数学。我则对考古系的专业课和那门“医学考古学导论”充满向往。

“对了,《奇术色医》你看到哪里了?”我问道。

“刚看到王洋的研究中心接收外国进修医生那里,”老刘说,“我觉得作者的格局越来越大了,不局限于中医本身,开始探讨不同医学体系的交流与融合了。”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表示赞同,“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很有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共同的兴趣(比如《奇术色医》或者对大学的好奇)而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我们走到图书馆门口,被它宏伟的建筑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虽然还不能进去借书,但我们都决定,等正式开学后,一定要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

中午,我和老刘在食堂一起吃了午饭。下午,我回到宿舍,室友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各自的家乡和兴趣爱好。李明在讲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赵磊在描述东北的冰雪风光,陈宇则给我们展示了他拍摄的家乡美景照片。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分享了自己对考古和中医的兴趣,以及因为《奇术色医》而引发的一系列经历。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真没想到,一本网络小说能有这么大的魔力!”赵磊惊叹道。

“关键是它启发了我去思考和学习,”我说,“就像王洋在小说里说的,真正的医道,在于探索和实践。”

晚饭后,我们宿舍四个人一起去操场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跑道上,微风拂过,带来了阵阵凉爽。我们聊着对未来军训的担忧,对专业课程的期待,以及对各种社团活动的好奇。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继续看《奇术色医》。王洋的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国际中西医结合研讨会,吸引了众多顶尖学者参与。在研讨会上,王洋提出了“以人为本,兼容并蓄,证据为先,疗效为王”的十六字方针,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针让我深受启发。无论是考古学研究还是中医学探索,都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事实证据,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放下平板,我感到内心无比充实。大学生活的第二天,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乐趣。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知识,一切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奇术色医》的故事还在一章章地展开,而我的大学故事,也才刚刚写下序章。明天,还会有新的遇见和新的体验,等待着我去发现。

带着这份对明日的憧憬,我在室友们均匀的呼吸声中,渐渐进入了梦乡。梦中,我仿佛和王洋一起,站在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自信地分享着我对考古与中医结合研究的最新成果……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