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星期三晴
大学生活的第三天,阳光依旧灿烂。早晨醒来,宿舍里的气氛已经比前两天更加熟稔。李明在哼着不知名的小曲,赵磊在和家人打电话报平安,陈宇则在窗边调试他的相机,似乎想捕捉清晨校园的光影。
我照例先拿起平板电脑,点开《奇术色医》。王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声名鹊起,吸引了许多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前来求学。小说中,王洋并没有设立过高的门槛,而是更看重求学者的品性和对医学的热忱。他认为,医者仁心,技术可以慢慢培养,但品德至关重要。
这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无论是考古还是中医,都需要从业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
上午,我们考古系有新生见面会。我和室友们一起前往指定的教学楼。一路上,我们遇到了许多和我们一样穿着崭新T恤、背着双肩包的新生,脸上都洋溢着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期待。
见面会的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我们找了几个空位坐下,开始观察周围的同学。考古系果然是个小系,整个年级大概只有三十多个学生,男女比例也比较均衡。大家看起来都有些拘谨,互相之间只是礼貌地点头微笑。
辅导员是一位看起来很年轻的女士,姓王,大家都叫她王老师。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介绍了考古系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以及未来的学习安排。她的讲话风趣幽默,很快就活跃了现场的气氛。
接下来是新生自我介绍环节。同学们依次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以及选择考古专业的原因。我发现,选择考古专业的同学,大多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人甚至从小就有考古梦。
轮到我自我介绍时,我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还提到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以及希望未来能将考古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的想法。没想到,我的发言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一位来自河南的女生说她家乡出土过很多与古代医药相关的文物,她对此非常感兴趣。还有一位来自陕西的男生说他对古代炼丹术和道家养生文化很有研究。
辅导员王老师也对我的想法表示了肯定:“考古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你能有这样跨学科的思考,非常好。希望你在大学四年里,能坚持自己的兴趣,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新生见面会结束后,我们班的同学互相留了联系方式,还建了一个QQ群,方便以后交流。我和那位对古代医药文物感兴趣的河南女生,以及那位对炼丹术有研究的陕西男生聊了很久,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语言。
中午,我和老刘在食堂吃饭。我把上午新生见面会的情况告诉了他,特别是自己关于考古与中医结合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太棒了!”老刘替我高兴,“看来你的这个研究方向很有前景。说不定以后我们‘跨界学习小组’还能从你们考古系拉几个新成员呢!”
“必须的,”我笑着说,“我已经物色到好几个人选了。”
下午,我回到宿舍,室友们也在讨论各自系里的新生见面会情况。李明说他们历史系的牛人很多,让他感觉压力山大。赵磊则说他们经济系的俊男靓女特别多,让他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陈宇则比较淡定,他说他们艺术系的同学都很有个性,他希望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
我拿出平板电脑,继续看《奇术色医》。王洋的研究中心开始与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一些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小说中,王洋强调,医学无国界,所有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医者,都应该携手合作,共享智慧。
这种开放合作的精神,让我对大学里的学术交流更加期待。我想到我们宿舍的四个人,虽然专业不同,但完全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有我们考古系的同学,以及林晓和老刘,大家都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学习网络,分享知识,碰撞思想。
晚饭后,我们考古系的QQ群里异常热闹。大家在讨论即将开始的军训,分享各自对大学课程的期待,还有人提议组织一次班级聚餐,增进彼此的了解。
看着群里活跃的聊天记录,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虽然才刚刚认识这些同学,但共同的专业选择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看完了《奇术色医》当天的更新。王洋的研究中心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早期癌症筛查技术,为攻克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放下平板,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大学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知识,新的挑战,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不已。
《奇术色医》的故事,王洋的探索,将继续陪伴我度过大学的每一个日夜。而我,也将像王洋一样,在考古与中医的交叉领域,努力探索,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带着这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在对铺兄弟均匀的鼾声中,安然入睡。梦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遗址,手中拿着考古铲,小心翼翼地发掘着埋藏在地下的医学文物,身边是我的新同学和王老师,大家一起为了揭开历史的谜团而努力着……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