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星期四晴
大学生活的第四天,校园里的迎新热潮渐渐被一种更为集体的氛围所取代——明天,就是新生军训正式开始的日子。宿舍楼下的公告栏已经贴出了各个院系的军训方阵安排和注意事项。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亮了书桌的一角。我醒来后,第一件事依旧是拿起平板,点开《奇术色医》的最新章节。王洋的研究中心最近在尝试一项大胆的创新:将古老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一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这个项目在中心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些老中医认为这是对传统医学的“背叛”,而年轻的研究员则对此充满期待,认为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王洋则在其中努力调和,强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关键在于如何坚守医道核心,同时善用新工具。
小说中的这场思辨让我联想到自己选择的考古与中医结合的方向,未来也必然会面临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王洋处理争议的方式——既尊重传统又不固步自封,给了我很多启发。
上午,我们接到了通知,下午统一领取军训服装和相关用品。整个上午,宿舍里的气氛都围绕着“军训”这个关键词。李明从高年级的学长那里打听到了一些“军训生存秘籍”,比如如何快速整理内务,如何防止中暑等等,正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传授。赵磊则在网上搜索各种军训期间可以“偷懒”的小技巧,引得我们一阵哄笑。陈宇则在默默地整理他的摄影器材,似乎在思考如何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记录下军训生活的点滴。
“听说军训特别苦,每天都要站军姿、踢正步,还要在太阳底下暴晒。”陈宇有些担忧地说。
“怕什么!”赵磊拍着胸脯,“咱们东北爷们儿,这点苦算啥!正好减肥!”
李明则比较理性:“军训确实是对意志和体力的考验,但也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性的好机会。想想古代的军队,纪律严明才能打胜仗。”他总能从历史中找到参照。
我笑着说:“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大学的第一课,我们一起努力,互相帮助,肯定能顺利度过。”
下午,我们一起去指定地点领取了军训物资。崭新的迷彩服、军帽、腰带、解放鞋,还有统一发放的水壶。穿上这身行头,镜子里的自己显得有些陌生,但也多了几分精气神。我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的“新造型”,充满了新鲜感。
领完物资回来,宿舍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都在试穿新衣服,调整帽子大小,研究腰带的系法。赵磊的军帽果然还是小了一号,他苦着脸的样子又逗笑了大家。李明则一本正经地开始练习敬礼的动作。
“青囊先生”也适时地发来了私信,询问我开学后的情况,并提醒我军训期间注意身体。我向他描述了校园的新鲜事和对军训的期待与忐忑。
他回复道:“军训是磨练意志的熔炉,也是体验集体生活的开始。王洋在创立研究中心初期,也曾带领团队进行过类似的封闭式集训,以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纪律性。他说过,‘医者如将,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协同作战的精神。’相信你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青囊先生”的话,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恰当的鼓励和启发。
晚饭时,我们宿舍四个人特意去食堂多打了几个菜,算是军训前的“最后一顿大餐”。席间,我们聊起了对教官的想象,对军训科目的猜测,以及对军训结束后正式开始大学课程的期待。
“等军训结束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图书馆泡几天!”李明提议。
“同意!还要把校园的角角落落都逛一遍,用我的相机记录下来。”陈宇也兴奋起来。
“最重要的是,赶紧开始上专业课,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考古现场了!”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赵磊则笑着说:“等军训结束,我一定要先睡个三天三夜,然后把学校附近的美食都吃个遍!”
晚饭后,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详细汇报了这两天的情况,重点强调了自己对军训的积极态度,让父母放心。妈妈在电话那头千叮万嘱,爸爸则更多的是鼓励,让我勇敢面对挑战。
夜深了,宿舍渐渐安静下来。我躺在床上,用平板电脑看完了《奇术色医》当天的更新。王洋巧妙地组织了一场内部辩论赛,让支持不同观点的研究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达成了共识:在坚守中医核心理论的前提下,积极拥抱现代科技,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放下平板,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军训,就像王洋团队面临的每一次挑战一样,是困难,也是机遇。它将考验我的体力,磨练我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它将让我学会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与不同的人协作。
《奇术色医》中的王洋,在虚拟的世界里披荆斩棘,探索着医学的真谛。而现实中的我,也即将在大学这个真实的舞台上,开始自己的“修行”与“历练”。
明天,军训的号角即将吹响。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坚持下去,像王洋一样,在每一次考验中成长,在每一次挑战后更加强大。
带着这份决心,我在对军训生活的忐忑与期待中,缓缓进入梦乡。梦中,我穿着迷彩服,和室友们、同学们站成整齐的方阵,在教官响亮的口令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远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