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没有十年时间难以实现

换源:

  “你是皇室子弟,也是镇守边疆的亲王,总该懂规矩吧?无规矩不成方圆。”

朱元璋瞪了朱棡一眼,语气不悦。

“那我的那些兄弟,为何一个个都不守规矩,还整天让你头疼?”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笑着对朱元璋说。

果然,话一出口,朱元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说起那些不成器的小儿子,他真是气得不行。

朱元璋出身贫苦,父母为了糊口给人做佃农,连他也得帮刘财主放牛。即便如此,日子依然艰难,元朝苛政横行,能吃饱饭已经不易,更别提读书了。

如今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衣食无忧,可这些小儿子却一个比一个不成材!谁能不生气?

而且一比较,差别就出来了,比如朱标的三个兄弟……

太子朱标,跟随宋濂习业,才智过人,既广览诗书,又助父治国,替朱元璋分担重任。

秦王朱樉虽不爱读书,但在兵法谋略方面见解独到,将来必然是驰骋沙场的一员猛将。

至于晋王朱棡,文采得自李希颜指点,武略承袭常遇春传授,堪称朱氏家族中的文武双全之才,他在太原的几次征战,哪一场不是辉煌至极?

即便与开国功臣相比,他也毫不逊色。

还有燕王朱棣,自幼立志如冠军侯霍去病般建功立业,以实现武将巅峰成就——封狼居胥、燕然勒石!

然而,从这里开始,朱家的格局逐渐出现异常,尤其是老五吴王朱橚,从小就痴迷医书。

但朱橚是谁?他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大明藩王,若不懂政治,不通军事,又怎能胜任一方诸侯?

朱橚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毕竟朱元璋刚管教完他,他转头又去钻研医学,这让朱元璋每每想起都头痛不已。

“您别生气了,他们还年轻,总有一天会长大懂事。”

面对脸色阴沉的朱元璋,朱标不但没有火上浇油,反而温和劝慰道:“他们是您的儿子,将来必定有所作为。”

“我们不奢望他们有多大的作为,只希望他们不要祸害百姓,就已经是万幸了。”

听罢,朱元璋摇了摇头。

然而,谁也没想到,未来的大明江山竟被这些藩王搞得如此不堪。就拿历史上的秦王朱樉来说,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荒唐藩王。

那么,朱樉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朱樉在封地多次要求关内军民购买金银,导致军民生活艰难,甚至卖儿卖女。

但朱樉却对前来王府求饶的三百多名百姓施以暴行,打死老人一名,逮捕近百人。

而朱元璋费尽心机安抚土蕃十八族,朱樉出征时却抓走其中怀孕妇女,让他们夫妻分离。

朱樉远征西番,掠夺了一百五十名,又强迫一百五十五名为奴。不少被虏的男童因未能康复而亡。

与此同时,朱樉在西安府大兴土木,驱使军民建造亭台池塘供其享乐,并与次妃邓氏一起虐待宫女取乐。

然而,这只是朱樉诸多罪行的一小部分。若非他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单凭这些劣迹,就该千刀万剐。

这并非个案,秦王朱樉、鲁王朱檀、代王朱桂、伊王朱㰘,哪一个不是劣迹斑斑?

尤其是想到疯癫的代王朱桂,朱棡不禁抬头望向侧殿方向。

代王朱桂乃郭惠妃之子,尚不满两岁,现由郭惠妃抚养。

鉴于郭惠妃的情面,朱棡不可能袖手旁观,毕竟他不愿让自己的小娘伤心。

“老父亲,把那些小子交给我如何?”

随后朱棡仰头对朱元璋说道:“顶多三个月,我给您带回来一群焕然一新的儿子。”

“交给我?”

听罢,朱标瞪大双眼看着朱棡说:“那他们岂不是要闹翻天了?”

朱棡自幼顽劣,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更是被誉为老朱家的第一逆子。

若是让朱棡去教导,这群小子定能学到精髓,即使不会造反,至少也要证明自己一番。

毕竟朱棡整天把挂在嘴边,老朱怕是会被气死。

“我们还是更信任李希颜夫子,至于你,还是先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吧。”

对此,本有些心动的朱元璋也直接摇头拒绝了。

“大哥,我觉得你对我颇有微词?”

朱棡径直走到朱标身旁,搭住朱标的肩膀道。

“仅论事论事罢了。”

朱标闻言只是干笑两声。

“嘿嘿,莫非你们真的觉得,仅仅靠着关起门来苦读,埋头书堆,便能治理好一片疆土,安抚好万民之心?”

“却不知,治国犹如治水,堵塞不如疏导,若只在典籍里打转,又怎能体会民间的真实疾苦与辛酸?”

“再说咱们家那帮废物,自小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何时尝过苦楚,又怎会懂得百姓的甘苦冷暖?”

朱棡眼中掠过一丝轻蔑,看着朱元璋与朱标说道。

------------

听罢此言,朱元璋眉头深锁,目光复杂,仿佛在回忆往昔的艰难历程。

从太平乡孤庄村的风雨飘摇,到皇觉寺的孤寂寒灯,再到淮西路上的行乞生涯。

从滁州城中的刀兵相见,到鄱阳湖上的惊涛骇浪和烈焰熊熊。

他朱元璋,这个从前的牧童、农夫、和尚、乞丐,一步步走到应天府。

坐上了那至尊至高的帝位!

正因如此,老朱深知每一步都浸透了汗水与泪水。

也正因出身贫寒,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更能理解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若是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知民间疾苦,又怎能成为稳固江山的大明亲王?

连朱标也微微点头,有所感触。

毕竟朱标出生时,父亲尚在打拼,他也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自然能体会民生疾苦的意义。

那些弟弟们从未经历过战火洗礼,怎能百炼成钢?又怎能成为大明的中坚力量,守护国家一方?

“父亲,老三说得没错,一味死读书只会让他们厌倦,应让他们明白今日大明得来的不易。”

“即便赶走了蒙古人,天下依然百废待兴,百姓依旧衣衫褴褛,饥肠辘辘。”

朱标微微抬眼,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坚定,“儿臣以为,不妨让年长些的皇子离开皇宫,在外经历一年的磨炼。”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一年间,朝廷只提供一亩薄田供其维生,其他事务概不介入,任凭他们自力更生。”

听到这里,朱棡不由自主地挑眉,今日的朱标,怎会如此聪慧?简直是一针见血,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毕竟,只有尝过苦头,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尤其是作为皇家子弟,若一直浸泡在安逸之中,怎能肩负重任,成长为合格的藩王呢?

“此法虽好,可若他们懒散度日,坐等父皇怜悯,又该如何应对?”朱元璋凝视着儿子,眼中闪烁着思索。

即便老虎再凶残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后代,何况这些终究是他血脉相连的儿子。想到这里,他的眉头微皱。

“父皇莫忧,倘若他们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即便日后封了王,于大明又有何益?不过是一群祸害罢了。”朱标目光沉稳,“要让他们有所成长,父皇只需狠下心来颁布诏书,规定年长皇子须经历一年历练,期间任何人都不得干预。”

他加重语气,“哪怕是行乞为生,也需熬满整年。若有人胆敢违抗,便剥夺其王爵,将其拘留在应天府,由朝廷供给衣食,却不予过多奢华享受。如此一来,孰轻孰重,他们自然心中有数。”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果断,“若想成为合格的藩王,就必须从零开始接受考验,除了那块薄田,再无旁的帮助。”

且皇子亦可退位,代价即废除王爵,然因汝为老朱亲儿,故朝廷自会供养,仅限温饱而已,以其于国无用,能得此养已是皇恩浩荡。

“老三所言甚是,一味纵容心慈,皇子难成大器,即便执意派往藩镇,亦无所建树,不如狠心一些,让皇子知悉若敢阳奉阴违。”

朱标瞬时领会朱棡之意,遂转头看向朱元璋,未有丝毫迟疑地点头道:“唯废爵一条路可行。”

然朱元璋脸上仍浮现一抹犹疑之色。

思及此,亦不无道理,老朱自幼贫寒,好不容易夺得江山,怎愿后人受苦,何况是亲生子嗣。

“老头子,咱们又没叫你真杀他们?”

初衷不过是盼他们更好,若实在不成才,皇家也会供口饭食,总不至于流落街头。

若真能熬过这一年历练,对皇子,对大明皆有益无害。

朱棡见朱元璋犹豫,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自古以来无情家,然于老朱,虽握至高权柄,却不及亲情珍贵,此无错,然过分溺爱与心软,实是在娇惯皇子。

“咱懂了。”

“就依你们吧。”

许久之后,朱元璋轻叹一声,方点了点头,同意了朱棡二人的建议,令众皇子赴民间历练一年。

纵使老朱内心万般不舍,但在大是大非之前,在他最信任的两个儿子间,也只能如此,毕竟大明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因此,为了天下,老朱也只能这样做,这般浅显的道理,连朱标都明白,老朱从布衣登基,又怎会不懂?

“总算说服老朱了。”

就在此刻,朱棡如释重负,内心紧绷的情绪终于得以缓解。老实说,今天能够成功说服朱元璋,朱标功不可没,若非他的助力,事情绝不会如此顺利。

为何一定要让这些皇子接受历练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朱棡曾向朱元璋提出挑战,声称自己能在一年内攻占草原,在三年内使国家实力超越大明,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并非全无根据。毕竟,朱棡确实有可能在一年内拿下草原,至于三年内国力超越大明,那就很难说了。

毕竟,在草原建立王朝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没有十年时间难以实现。

然而,朱棡坚信朱元璋绝不会接受这个赌约,因此才敢立下这样的豪言。

这又与皇子们的历练有何关联呢?当然有关联。等到将来大明富强昌盛之时,朱棡会请求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度,让邻近大明的各国及海外之地的藩王裂土封疆,从而开创出帝王坐镇中央、宗室抵御外敌的盛世大明。

“顺便提一句,我们还有件事需要商量。”

正当朱棡沉思之际,朱元璋再次将目光投向朱棡和朱标,微笑着说道:“就是关于未来藩王的俸禄问题。”

…………

话音刚落,朱元璋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章,随手扔在桌上。

“亲王每年领取大米五万石、宝钞二万五千贯、绸缎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

‘棉二千两,盐二千引,茶叶千斤,马匹草料每月供应五十匹。织品由王府自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