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标准

换源:

  5

朱橚却波澜不惊地问了起来:“那照徐叔您的标准看,怎样才是‘治’,怎么样算得上‘安邦’呢?”接着又赶紧说道,“事先申明哦,千万别给我来诸如开创万世太平,扫平四海这样遥不可及的目标。

侄儿这辈子恐怕都没希望实现了。

总归是要給个可行的目标才好吧。”

徐达哼了一声:“你小子倒是倔得很呐,非要逼我画线不成?好,那今日我就给出任务!关于政务,只要你能设法让西北地区目前百姓填饱肚子就好!这就是标准。”

至于军事方面:“这次北伐随我去往北方,若是能够建得足以封侯的功劳,就算达标了!”

听到这里,朱标的脸瞬间白了下来。

西北地区贫土千里,气候寒冷,并不适宜大面积耕种。

即便是丰收,比起中原、江南等肥沃土地也无法相提并论。

何况开朝这几年来,稍微有个旱涝灾害便闹出饥荒,年年要靠朝廷赈济才能存活下来的人们……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轻易改变呢?

况且,跟随大军北上立下足以封侯的战功,这种事情岂是轻松就能做到?老五朱橚从小生活在宫中,连军营的模样都未曾见过,更别提什么北征立功了。

这不是明显在给人设置障碍吗?朱标此刻心中已气到极点,目光冰冷地落在朱橚身上,眼中满是埋怨:让你前来谈婚事,可不是要你来添乱的!好端端的一桩喜事被你弄得这般尴尬,你日后该如何向父皇交代?

魏国公府内气氛沉闷,几人彼此对视,却都沉默不语。

朱标望向朱橚,满心不解,暗忖这弟弟今天又是怎么了,非要在这种场合折腾?

徐达也是心中烦闷,他并非真心想要断绝与皇家的亲事。

这门婚约对于徐家来说同样重要,毕竟关乎整个北伐大局。

只是眼前这小皇子言语实在欠妥,才让徐达存了为难他的心思。

然而面对徐达有意刁难,朱橚却依旧从容镇定。

只见他端起酒杯向徐达示意:"岳丈,小婿先敬您一杯。”

这一声"岳丈"顿时令徐达和朱标目瞪口呆。

眼下婚事尚且悬而未决,你就迫不及待喊上了?

徐达脸色骤变:"你这是何意?莫不是耍赖不成?"

朱橚却笑吟吟地先干为敬,而后转向朱标说道:"大哥,想来你也知晓,近期臣弟一直在专心种田。”

朱标条件反射地点点头。

没错,朱橚沉迷农耕之事他是有所耳闻,可此事与婚约又有何相干呢?

朱橚续道:"其实我种这些田地也是有目标的。

前些日子,无意间托二哥代我买了一包据说来自南洋的优质种子,卖主还信誓旦旦声称此物一年能结两至三季果实,且产量惊人。

起初我不敢相信,觉得不过是以假乱真的货色罢了,但又想着试一试,就随手将它们撒进土里。

谁知竟大获全胜,其中不少作物不仅产量极高,而且极抗寒耐旱,非常适合种植在我大明北方广袤土地之上。

本来我是打算等到第一批成熟之后再向哥哥以及父皇报告,给您二位一个惊喜的。

但今日听徐叔您提到这个要求,我觉得时机已至。

根据我大概估算的结果,在那批种子里面,有两种作物特别适合北方土壤气候特征,年景好的话甚至能达到每亩三千斤乃至更高的收成,且能作粮食食用。

如果能在西北大范围推广开来,那么西北饥荒的问题必将彻底得到解决。”

这席话直接让徐达傻眼,也让朱标震惊不已——亩产达到如此惊人的水平还能作为主粮的作物?开什么玩笑!

朱标心里凉透了,世上若真有这等宝贝,他还和父皇何苦夜以继日操心百姓吃食之事?老五当着徐达的面居然也胡编乱造起来:"朱橚,你就不能说点靠谱的话吗?这么大言不惭,让岳父怎么想你?!"

徐达也怒目圆睁直逼朱橚:"周王殿下可知你在说些什么?要是殿下经常这般信口雌黄、肆意妄言,我们徐家倒真要考虑是否还应维持此段婚配关系了!"

徐达态度异常坚决。

他认为皇子志向高远乃是佳事,哪怕有些狂傲也不妨事,但若是满嘴跑火车,则牵扯到品行问题。

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品德存疑之人,他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哪怕皇帝亲自下令赐婚也不在考虑之列!

见徐达与大哥朱标一脸怀疑,朱橚满是无辜地说道:

“若是你们不信我,那也无可奈何。

我在宫中的两处偏殿试种了这些作物。

其中一个偏殿已经种植了四个多月,按照时间推算,里面的土豆和红薯应该熟了。

不如随我去看看收成再下定论如何?”

言毕,他把目光落在朱标身上,问道:“大哥,事关天下百姓生计之事,你觉得我会无端乱说吗?而且,在你心中我就那么爱信口开河?”

听到此话,朱标一时语塞。

他知道这个弟弟平时虽偶尔油嘴滑舌、爱逞巧辩,但涉及重要事情时却从不含糊。

此刻,朱标神色逐渐严肃起来:“你说的是真的?”

朱橚微微点头,未再多言。

反正东西就在宫中生长着,何必浪费口水争论呢?

随后,朱标再也按捺不住:“走,立刻回宫!”

朱橚没有反对,准备跟着离开。

这时,徐达也耐不住好奇,忙起身询问:“太子殿下,我能否也一同前往瞧瞧?”

在要紧关口,徐达从来不会纠结细枝末节,是个懂得轻重之人。

朱标思索片刻便应允道:“既如此,那就劳烦徐大人一同进宫吧。”

于是,他们一行人出了魏国公府,直接朝皇宫赶去。

到达偏殿后,东宫侍卫很快将地里的土豆与红薯挖了出来,朱标与徐达两人顿时目瞪口呆。

这两块试验田并不算大,每样也就占三分地,但从泥土中翻出来的一大串一大串作物看起来就仿佛无数颗连在一起的珍珠一般丰硕饱满。

等所有的土豆和红薯被挖掘完毕,整个偏殿几乎堆满了这两种农作物。

随即有人上前报称重量:“启禀殿下,这土豆约有三千斤,红薯约为二千三百斤左右。”

闻听此数据,朱标和徐达惊愕不已。

徐达望着满地带着泥巴的作物,满脸怀疑地问:“这些真能食用?可以当做主食吗?”

朱标也将疑问目光投向了朱橚。

朱橚却不回答,直接发令:“去洗几个过来,蒸煮一下送上。

还有,那红薯再剥两个生的下来。”

“是!”

过不多时,几个熟透的土豆和红薯就已呈于案前,另外还有两枚去皮后的生红薯。

瞬间,空气中充满了浓郁诱人的红薯香气。

朱橚根本不顾旁人,拿起一个刚蒸好的红薯一掰两半,红黄诱人的果肉暴露在外,咬下一口美滋滋地评价:“嗯,果然香!”

看着吃得心满意足的五皇子,朱标与徐达也不甘示弱,各取一个尝鲜。

入口的一瞬间,红薯独有的甜美香味瞬间充满口腔。

徐达瞪大双眼惊讶地喊出声:“好香!居然还这么甜。”

朱标同样震惊万分,两个拳头大的红薯顷刻间已被他们瓜分殆尽。

徐达余兴未减,只觉得这种红薯实在是一味难得的美食佳肴。

而朱标吃掉第一个红薯后便有些微饱,眼神中充满兴奋之色。

接下来他们又尝试了几个土豆,发觉相比红薯,土豆的味道稍显清淡些,但胜在其果肉更加紧密扎实。

即便只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土豆也让人很快感到饱腹感明显增加。

当徐达吃完一块后感叹自己竟然吃饱之时,朱标仅凭一个土豆下肚就已经彻底满足了。

“好东西啊!真的是好东西!”朱标不禁感慨,转而又问朱橚,“老五,这两样东西真是耐旱耐寒还能一年两到三熟不成?”

嘴里嚼着一块生红薯、体会其清脆口感宛如嚼苹果的朱橚答得云淡风轻:“不相信的话就拿出去试验一番就是,事实会说话嘛!”

朱标捕捉到了朱橚声音里的不悦,立刻来到他身前,郑重其事地向他行了一个大礼。

“大哥,你何苦如此?你这不是想害死我么!”

朱橚见朱标突如其来的重礼,吓得连忙伸手搀扶。

朱标神色严肃:

“这礼你担得起。

我此刻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父皇和天下万千黎民!”

这时徐达也走了过来,点点头赞同道:

“确实,此礼你当之无愧。”

话落,他也同样朝朱橚躬身施以大礼。

朱橚顿时慌了神,先前心头那点不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急忙分别搀起两人:

“不可不可,千万不能这样。

我是大明皇子,这些本就是我应尽之责。

你们一位是我兄长,一位是我未来的岳父大人,我若真收了,岂不要折福?”

朱标与徐达闻言一笑,直起了身子。

朱标拍了拍朱橚的肩膀:

“老五,是兄长错了,不该对你有疑心。

从今日起,这样的错误,兄长再也不会犯了。”

“父皇没看错你,兄长也没看走眼。

你确实是咱们朱家一匹千里驹啊!”

徐达也在旁笑着说道:

“周王殿下,此前多有得罪,还望您海涵。

今次这个女婿,微臣算是认下了。”

朱橚看着徐达,怔了一瞬,忍不住问出口:

“治理国家这一关我算过了吗?”

徐达点头回应:

“确实过了。

只要这两样作物能如殿下所言发挥效用,那么救的不只是西北百姓,而是天下所有贫苦苍生。

我大明必将迎来太平盛世!”

朱橚嘿嘿一笑:

“这么说来,如今就剩下我的武艺了是不是?岳父大人,您之前可答应过要带我去北伐,到时候要是立功封侯,我打算把您家三个千金都娶回家呢!”

徐达顿时黑了脸。

好家伙,居然真的把目光投向了自家的三个闺女!

另一边,位于皇宫内殿的奉天殿中,

“什么?你说的是真的?老五竟真种出这等奇物?而且一下就有两种?”

朱元璋满是震惊地看着太子朱标。

自从偏殿出来后,朱标的笑容就没断过:

“父皇,绝对没错。

刚才儿臣已经让人在偏殿称过重了。”

“仅仅三分地的种植,土豆亩产高达三千斤,而红薯略逊一些,却也有两千三百斤。”

“再者,五弟还说这两种植物抗寒耐旱,且饱腹感很强。

若是大明能在各地广泛种植开垦,今后又何惧粮食短缺?”

“儿臣和徐叔都已经品尝过了,的确是管饱。

如果父皇不信,儿臣可以让厨下现做些端上来供父皇品鉴。”

朱元璋自然是愿意一试。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皇帝,他深深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不易。

他的父亲、母亲、大哥,都死于饥饿。

全大明上下,没人能比他更清楚粮食对普通百姓的重要性。

朱元璋不但品尝了土豆和红薯,还亲自到偏殿仔细查看了一圈堆满整个院子的薯类作物。

确认一切属实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哈哈大笑起来:

“老五当真是咱老朱家最出色的栋梁啊!不,单说千里驹已无法概括他的贡献,他是咱老朱家的麒麟儿,麒麟儿!哈哈哈哈!”

看到父皇由衷展露的笑容,朱标也为父皇的欣慰发自心底高兴。

“对了,老五现在人在何处?这等大功需当重重赏赐,否则实在说不过去。”

朱标含笑道:

“父皇,老五回去休息了,今日他也够劳累了。

儿臣认为父皇不妨明日再召见。

另外父皇有所不知,老五似乎心仪徐叔家三位千金,扬言要随徐叔北征赚取军功。”

“估计这会儿徐叔正为这事头疼呢。”

朱元璋听到后,满脸疑惑:

“有这种事?快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儿?”

朱标也不隐瞒,将今日在魏国公府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讲了一遍。

听完汇报,朱元璋又一次哈哈大笑:

“哈哈,徐天德呀徐天德,你也知道今天这个处境了吧。

什么文韬武略,连我儿子都难倒了?现在明白后果了吧?”

“如果老五真去北边立了封侯的功劳,看你能怎么办!”

朱标一听不对劲,小心翼翼地说:

“父亲,您该不会真让老五跟随徐叔北伐吧?他毕竟还小,出征的事还是过几年再说比较好。”

朱元璋微微点头,只是随便一说,他当然不会当真。

接着,父子俩回到了奉天殿。

刚入内殿,朱元璋忽然问道:

“找到老五了吗?”

朱标脸色微变,缓缓摇头。

朱元璋神色一沉:

“来人!”

片刻之间,几位禁军统领进入殿中。

朱元璋当即下令:

“封锁各门,全城搜捕!不打断这小子的腿誓不罢休,给我把他抓回来!”

“还不快去!”

几个统领不敢怠慢准备行动时,朱标急忙拦住:

“父皇,先别着急,让孩儿……”

话未说完,几名禁军的声音盖住了他的解释:

“拜见皇后娘娘!”

原来是马皇后迈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