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最大的内奸

换源:

  李世民说完,脸上露出了不忍的神色。

那场爆炸,百姓死伤惨重,若不是裴行远出现及时,阻止了突厥人把剩下的火药全部填到勤政楼下,只怕曲池湖畔的所有人,都会被炸飞。

“李大人刚才所说,萧锐只不过是马前卒,那这件事背后的指使之人,到底是谁?”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这件事对你说了也无妨,那个主使之人,便是尚书左仆射裴寂!”

李景初听到这句话的震惊绝不亚于听到李世民被炸死。

那裴寂可是宰相,位及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背叛。

不过一念之间,李景初就想到了裴寂为什么会背叛。

一切,不过都是为了权力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第一个要清洗的就是裴寂。不但因为裴寂是坚定的太子拥护者,还因为裴寂曾经害死过李世民的心腹刘文静。

刘文静是李渊起事的主要策划者,但与裴寂不合。而裴寂又是李渊的红人,正是裴寂的构陷,刘文静才被李渊砍了脑袋。

李世民曾经极力劝解李渊,让他放过刘文静。可就算他使尽全力,仍没保住刘文静。

这些新仇旧恨叠加在一起,李世民恨不得扒了裴寂的皮!

裴寂明知李世民恨自己要死,所以他要搏一把。如果能把李世民除掉,重拥李渊上台,他还可以继续坐稳宰相位置。

后退是死,前进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裴寂选择了死磕李世民。

“如今,太子已顺利登基,那裴寂老儿也在掌控之中,只等证据确凿,就将其一网打尽!”

“裴中郎的伤很重,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李世民说道:“裴行远的伤是很重,不过命是保住了。萧锐诬陷他通突厥。这样一个忠贞爱国之人,怎么可能通敌!”

“太子……不,现在应该叫做皇上了,皇上答应了,等裴行病一好,就让他接替萧锐,任左金吾卫将军!”

听到这里,李景初也很高兴,自己与裴行远虽然接触不多,但裴行一身正气,肝胆照人的气魄,却让他很是敬重。

裴行远是条真好汉!

李世民说完了裴行远的事,话锋一转,对李景初说道:“先生,与您交谈数次,都深感您见识不凡,今日我不想测字,只是有一事想请教!”

李景初一听他有事请教,却不想测字,便没了兴趣。

想白嫖他可不喜欢!

只是眼前这位李客官,那可是他最大的主顾,偶尔白嫖一次,他也能接受。

“您请说说看!”

“太子新登大位,这龙椅还未坐热,突厥颉利可汗,就带着十万大军直逼长安。突厥大军明天大概就能到渭水河!”

李景初一听突厥大军明天就能到渭水河吓了一跳。渡过渭水河,那可就是长安了。

突厥大军如此迅速的打到长安城下,显然是想乘着新皇登基,国本未稳,大捞一把。

“我想请教先生,以大唐现有的实力,应该以何种策略来应对突厥?”

听到李姓客官提出的新客题,李景初迅速在脑中搜索大唐帝国是如何打溃突厥的。

李世民见李景初沉默不语,知道他正在思孝,也不再问,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这位算命先生的茶,真心不怎么样,就是几文钱在市场上卖来的大众茶。

一盏茶的功夫过后,李景初开始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用兵之策,攻心为上。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为上策。”

李世民点头,深以为然。能不动兵戈,退却突厥十万大军,那才是最佳办法。

“我有两条策略,一条适合短期使用,一条适合长期使用!”

听到李景初想出了对策,李世民立时来了精神。

“先生且说来听听!”

“这短期之策,也就是应对明日突厥兵临城下,如果皇上能够亲自出城迎战,在两军阵前,显现出敢与突厥一战的决心,突厥必然不敢再进一步!”

李世民被勾起兴趣,问道:“这又如何解释?”

李景初一笑说道:“大人,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打仗打的是什么?”

李世民没想到李景初会问自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

“打仗打的是粮草,是国力,是武器和军队……”

李世民还想继续说下去,李景初却是大摇其头。

“你说的这些,都是打仗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最关键的你没有说出来!”

李世民有些诧异,一脸迷惘的望着李景初。

“那是什么?”

“信心!其实,打仗打的是信心。”

“当年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救赵,只带了三天的干粮,破釜沉舟,冲入数十万秦军之中,一战击溃秦军主力。”

“要按照大人如说,项羽既没有粮草,也没有援军,没有任何的优势。就这样的八千人,硬是把秦军主力打散,一战成名,项羽靠的是什么?”

“就是信心。项羽相信,他一定能打败章邯,而他的那八千子弟兵,则相信项羽。所以我说,打仗打的其实就是信心!”

“突厥大军进逼长安,看似威风,其实这是轻易冒进,后患无穷。如果真正开战,咱们只须固守长安,调来数支唐军,切断他的后路。十万大军,没有粮草供应,只须数天,就会崩溃!”

“这个道理,颉利可汗不会不懂。所以我说,只要当今圣上,亲临前线,显示出必战之心。颉利一定会后退,长安之危,立时可解!”

这几句话,只说得李世民心潮澎湃,知我心者李景初也!

李世民登基三天不到,就面临着突厥大军进逼长安的危境。

组织朝中诸臣讨论此事,朝中大臣,大都认为新君初立,不宜与突厥立时开战,不如纳贡讲和,求得颉利可汗的理解,劝其退兵。

就算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一干心腹,也是这种态度。

朝中上下,没有一个力主开战的人。

听着朝臣的议论,李世民胸中似有千钧雷霆翻涌,一股郁气梗在喉头,吐不出,咽不下。

这些朝臣的想法,正与李世民心中所想相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