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秋狩时,一队黑衣骑士拦在了皇帝仪仗前。
“保护陛下!”蒙恬剑已出鞘,三百铁甲瞬间结成圆阵。
苏言(嬴政)却抬手制止侍卫。
他眯眼打量着眼前的这些不速之客……
他们既不着秦军制服,也不穿六国服饰,粗布衣袍下隐约可见陈旧伤疤。
为首者腰间别着的,赫然是楚国形制的青铜剑。
“草民季布,率睢阳游侠三十六人,请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虬髯大汉翻身下马,跪地时尘土飞扬。
李斯在旁低声道:“陛下,此人是楚地著名游侠,曾为昌平君门客……”
苏言嘴角微扬。
统一后的关东地区,这类民间武装多如牛毛。
原历史的秦始皇选择残酷镇压,而他早有更好的打算。
“季壮士请起。”苏言竟亲自扶起对方,“朕新设的驿站正缺护驿使,月俸两石,表现优异者可入军籍,如何?”
季布虎目圆睁。
游侠虽快意恩仇,终究是刀口舔血的勾当。
如今竟能洗白身份,吃上皇粮?
“陛下不追究我等昔日……”
“大秦既统天下,便是天下人之秦。”苏言解下佩剑赐予季布,“只要守法,昔日的楚人、齐人,今日都是秦人。”
“草民多谢陛下天恩。”
“嗯,往日也要注意学习,大秦是能者上庸者下,想要更好的前途需要努力。”
“是!陛下。”
这一幕在秋狩结束后迅速传遍关东。
三个月内,超过六千游侠向各地官府登记,半数被编入新设立的驿站护卫系统。
他们熟悉的江湖规矩,反而成了维护地方治安的利器。
“陛下妙计。”李斯看着各地奏报感叹,“这些地头蛇对付山匪盗贼,比正规军还利索。”
苏言笑而不语。
现代社会的辅警制度,放在两千年前照样好用。
那些未被招安的游侠,如今反而成了过街老鼠……
归顺的同行最清楚他们的藏身之处。
当然苏言拿出来的驿站可是和历史上的大不相同,不光负责官府文书的传达,还要负责货物存储、运输、食宿和民间信件往来,几乎就是类似于后世邮局的加强版。
所以打一开始,苏言便是让驿站系统成为了盈利机构,自然是成为了大秦统治天下的重要一环。
……
咸阳西市开市那天,全城沸腾。
以往秦法严禁的博戏、乐舞、酒肆,如今在官府监管下遍地开花。
最热闹的当属新建的“六国戏苑”,楚地的编钟、齐国的竽瑟、赵国的胡舞轮番上演。
“陛下,有老臣上书说西市乌烟瘴气……”新任商业丞桑弘羊低声禀报。
“让他们闹去。”苏言站在角楼上俯瞰人流如织的市场,“告诉御史,凡参奏商业的官员,查查他们家族有没有暗中经商。”
“是!陛下。”桑弘羊会意。
这位来自卫国的年轻官员,正是苏言破格提拔的商业人才。
在他主持下,大秦新推行的第二代“龙元”货币与商业税制完美结合——每笔交易按“十一税”抽取,商户凭税契可减免劳役。
“昨日西市税收折合粟米八百石。”桑弘羊难掩兴奋,“若推广至全国……”
“不急。“苏言摇头,“先在关中试行三年。记住,商业税要轻,但稽查要严。”
“是!陛下。”
正说着,楼下突然传来骚动。
原来是一队赵国乐师与秦地观众因赏钱争执。
没等卫兵赶到,市场里的游侠已主动维持秩序……
正是上月刚被招安的燕地游侠首领韩广。
“看,这就是朕要的效果。”苏言指着楼下,“六国之人自己维护的秩序,比秦法强压的顺从更牢靠。”
当然主要还是苏言改变了严苛的秦国律法,而是变成了适用于天下的法律法规,在大秦一切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秩序。
而互相厮杀和征战了数百年的天下百姓都是很珍惜,与此同时大秦也是进入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时期。
离开西市时,苏言特意绕道学宫工地。
这座占地千亩的建筑群已初具规模,中央是高达九层的“明堂”,四周分布着六国风格的馆舍。
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前矗立的七块石碑……
分别用龙篆、楚鸟文、齐大篆等六国文字刻着同一句话:“天下典籍,尽藏于此”。
“陛下真要保留六国文字?”跟在身后的儒家博士淳于越忍不住问,“书同文不是……”
“书同文是行政需要。”苏言抚摸着楚式碑文,“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的生命力。”
指着正在搬运竹简的学者们,“让他们把《诗》《书》等经典同时用七种文字抄录,后世子孙会感谢我们的。”
淳于越怔在原地。
这位坚持“焚书”的儒生突然发现,皇帝对文化的包容远超自己想象。
……
次日朝会上,苏言宣布成立“大秦文明谱系”工程,命各国遗老共同编撰史书。
当齐儒田儋质疑“六国伪史”时,苏言的反问震动朝堂:
“田卿可知为何周室能存八百年?”不等回答便自答,“因殷商遗民微子启受封于宋,商礼得以保存。灭人之国不断其祀,方为圣王之道。”
“陛下圣明。”
退朝后,苏言单独召见法家代表韩非、李斯与儒家领袖叔孙通。
“诸位爱卿,朕欲外示儒家礼仪,内用法家制度,二位以为如何?”
李斯眼中精光一闪:“陛下是说……明倡礼乐,暗行法制?”
“非也。”苏言摇头,“是让百姓知廉耻,官吏明律法。儒家养民德,法家立国威,二者缺一不可。”
叔孙通热泪盈眶。
自孔子逝后,儒家何曾受过这等重视?
“臣请立博士官,专掌教化……”
“准了。”苏言爽快答应,“但朕有个条件——儒家要兼修农、医、算诸科。只会诵《诗》《书》的儒生,朕一个不用。”
“是!陛下。”
当叔孙通困惑地离去后,苏言从暗格取出一卷帛书。
这是项少龙根据记忆绘制的“曲辕犁”图样,能将耕作效率提高五倍。
“李斯,找几个可靠的墨家工匠,去齐国试验新农具。”
“陛下为何选齐国?”
“齐地近海,民风开化。”苏言展开地图,“先在临淄设农业试验站,成功后再推广全国。”
“诺。”
这是苏言从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学来的经验……
技术革新需要示范点。
而选择原六国核心区作为试验场,既能展示朝廷恩惠,又能加强各地对中央的依赖。
深秋时节,第一批试验田的捷报传来。
临淄城外的稻谷产量翻了一番,齐地老农跪在田埂上高呼“圣天子”。
更妙的是,这项革新被刻意宣传为“齐儒与秦匠合作之功”,六国遗民与秦人的隔阂悄然消融。
……
冬至祭天时,苏言做了个惊人之举。
他让六国降君各持本国礼器参与祭祀……
楚国的铜鼓、齐国的玉琮、赵国的金钺……
这些象征王权的器物,如今整齐陈列在咸阳太庙。
“陛下,这不合礼制……”太常卿颤声劝谏。
“礼制的本质是秩序与包容。”苏言亲手将传国玉玺放在七国礼器中央,“从今往后,太庙每年冬至举行‘七器祭’,纪念天下一统。”
“诺。”
祭祀结束后,苏言登上新建的明堂顶层。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咸阳:西市喧嚣的商贾,学宫里辩论的士子,试验田中忙碌的农夫,以及正在修筑的贯通南北的直道……
“项师父,知道朕最怕什么吗?”苏言突然问身旁的项少龙。
“六国复辟?”
“不!是文明断层。”苏言目光深远,“天下之大远超秦地,如果大秦骤亡,多少百家学说会湮灭?多少技术会失传?”
项少龙沉默。
作为穿越者,他清楚原时空的“焚书坑儒”造成多大损失。
“所以朕要建图书馆、博物馆,要保留六国文字。”苏言轻叩栏杆,“即便有一天大秦帝国不在了,文明的火种还能延续。”
“陛下圣明。”
风雪渐急时,侍从来报:楚地最新一批游侠改编的护驿使,在长江边截获了私运铜铁的船只。
这些本可能被制成武器的金属,现在将变成农具与钱币。
苏言笑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到了,自然五味调和。
这个融合了七国文明的崭新帝国,正在他手中焕发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