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内阁六部制

换源:

  始皇六年冬,咸阳宫议政殿内的地龙烧得通红,却驱不散群臣心头的寒意。

“陛下,三公九卿乃夏商周三代之制,岂可轻废?”丞相王绾须发皆颤,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老臣恳请陛下遵循祖制!”

苏言(嬴政)摩挲着案几上的传国玉玺,目光扫过殿中跪倒一片的文武百官。

登基以来最大的政制改革会议已持续三个时辰,反对声浪比他预想的更激烈。

“韩非。”苏言突然点名。

新任廷尉韩非浑身一颤。

这位法家代表本是他一手提拔的重臣,此刻却也在反对者之列。

“朕记得你曾上书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如今怎么反倒劝朕守旧了?”

韩非抬头,眼中闪烁着挣扎:“陛下明鉴,臣非反对变革。只是这内阁六部之制前所未闻,恐六国遗民以为……”

“以为朕的朝廷是儿戏?”苏言冷笑,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掷于案上,“那朕倒要问问,三公九卿制下,昨日送来的三十八郡奏章,有几人批阅了?”

殿中霎时寂静。

自统一以来,各地文书如雪片般飞来,传统行政体系早已不堪重负。

“蒙恬。”苏言又点一人,“你是掌兵之人。若军情急报需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层层转呈,等诏令下达时,前线将士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陛下……”年轻将领蒙恬低头不语,但绷紧的下颌显露出共鸣。

苏言起身,玄色龙袍扫过玉阶。

侍从立刻展开一幅丝帛,上面绘制着全新的朝廷架构图。

“内阁设大学士五人,总领朝政;六部分管吏、户、礼、兵、刑、工;秘书处审核诏令;军机处专司兵事。”他手指划过图表,“六部尚书入阁议政,但决策需经秘书处复核,最终由朕用玺。”

这可是苏言将明清时期成熟的政治体系提前两千年!

朝臣们盯着图表,有人困惑;有人震惊;廷尉府右监茅焦甚至偷偷掐自己大腿,怀疑身在梦中。

“陛下……”老臣隗状突然扑出,“此制违背天道!内阁权力过大,若生反叛之心……”

“哈!”苏言大笑,“爱卿可知秘书处做何用?”

他指向图表顶端,“所有内阁决议,需经秘书处十二时辰复核。秘书郎皆由朕亲自选拔的寒门士子担任,不得与任何官员联姻。”

这才是现代政治学的精髓——权力制衡。

内阁有行政权却无决策权,秘书处有审核权却无执行权,军机处掌兵权却无政权。

而皇帝,站在金字塔尖统御全局。

“至于军机处……”苏言意味深长地看向武将队列,“不设常员,无品无阶,朕随时可召天下任何将领入值。”

蒙恬眼中精光暴涨。

这意味着哪怕一个边关校尉,也可能突然进入帝国核心。

旧有的贵族门阀体系,将在这套制度下土崩瓦解。

“陛下圣明!”李斯突然高声附和,“臣请首批内阁大学士,当选自六国降臣!”

聪明!苏言暗自赞叹。

李斯瞬间领会了这套制度另一重妙用……

让六国精英进入内阁看似给予权力,实则将他们置于严密监督下。

而真正执行政令的六部,则全由秦地贵族把控。

争论持续到深夜。

当老臣们搬出“天象示警”“祖宗之法”等理由时,苏言突然拍案。

“来人!”

殿门轰然洞开,十二名侍卫抬着三只青铜箱入内。

箱盖开启的瞬间,满殿惊呼……

第一箱堆满竹简,全是各地积压的未批文书;第二箱装着发霉的粮样,来自因审批延误而腐烂的官仓;第三箱赫然是血染的军报,记录着因命令延迟而全军覆没的边关哨所。

“这就是尔等要朕坚守的祖制!”苏言一脚踹翻铜箱,竹简哗啦散落一地,“大秦疆域比六国之和还广三成,却用八百年前的制度治理?”

恰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骚动。

侍卫急报:咸阳城上空出现玄鸟群,盘旋不去。

苏言大步走出殿外。

夜空中,数以千计的黑色鸟雀组成庞大阵型,在宫阙上方往复翱翔。

这当然是黑冰台驯养的鸟群,但在此刻出现,简直是天赐祥瑞。

“玄鸟贺新制!此乃天意!”苏言振臂高呼,“自即日起,行内阁六部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群臣震撼的目光中,玄鸟群突然变换队形,隐约竟似“天下”二字。

就连最顽固的老臣也不得不伏地叩首,口称天命万岁。

三日后,首批内阁名单公布:楚降臣昭武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齐地名士田儋掌户部,魏国遗老张耳管工部……

而秘书处二十名秘书郎,清一色是来自民间的神童才子,知识储备都是相当的深厚,平均年龄不过弱冠,当然他们更多的工作还是协助苏言。

军机处更令人咋舌……

除蒙恬外,竟有来自赵国降卒的李左车、楚国边境小吏出身的吴芮。

这些昨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夜之间成了能参赞军国大事的“军机行走”。

当然他们的眼界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王翦和蒙骜那些老将老臣便是顾问团,层层叠叠的架构如同精密的机械。

改革推行半月,效果立竿见影。

某日清晨,苏言在寝宫刚用过早膳,秘书郎萧何已捧着批好的奏章候驾……

同样的工作量,过去需要丞相府三日才能完成。

“陛下,陇西郡请求增派屯田卒的奏章,内阁建议调拨三千人。”萧何恭敬呈上文书,“但秘书处核查发现该郡去年赋税有亏空,恐有官吏贪污粮饷之嫌。”

苏言挑眉。

这个历史上汉朝的开国功臣,如今成了他秘书处的骨干。

竹简上朱笔批注密密麻麻,将内阁决议中的漏洞一一标出。

“派黑冰台暗查!御史台明面上审查。”苏言盖下玉玺,“另外告诉李斯,朕要陇西郡守的人头在冬至前挂在城门上。”

“是!陛下。”

当雪花第一次飘落咸阳时,新政已初见成效。

最顽固的老臣王绾也不得不承认,积压文书已清理一空,各郡县政令通达效率倍增。

而六国遗民看到本族精英入阁,而且六国王室依旧是存在,反抗情绪便是大为缓和。

除夕夜,苏言独登观星台。

脚下咸阳城灯火如昼,全新打造的路灯沿十二条主干道延伸,将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市映照得如同白昼。

这是史上第一个不夜城,也是他改造世界的起点。

“陛下,楚地急报。”李斯匆匆登台,“项燕残部在会稽拥立楚怀王孙,号称……”

“不用说了。”苏言摆手,“让军机处调吴芮率五千水师南下。记住,用新造的楼船。”

李斯欲言又止。

吴芮本是楚国边境小吏,如今却要带兵镇压故主,这招实在太狠。

更可怕的是那些新式战船,装备着能发射“震天雷”的巨型弩机,根本不是土著舟师能抵挡的。

“对了。”苏言忽然转身,“明年开春,朕要对岭南用兵。”

“岭南?”李斯大惊,“那里百越杂处,尚未……”

“所以才要去。”苏言轻笑,“传诏,命工部三年内修通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再令兵部从百越当地征兵,以蛮征蛮,朕要将岭南纳入大秦版图。”

李斯倒吸冷气。

这位皇帝的目光,早已越过传统“汉地十八省”,投向更遥远的疆域。

而内阁六部制与军机处,正是为统治比原历史上庞大得多的帝国而量身打造。

风雪渐急时,苏言摸出怀中一块奇特的金属怀表……

这是项少龙用炼钢余料制作的简陋计时器。

表盘上的罗马数字在这个时代无人能识,却提醒着他来自何方。

“陛下在看什么?”李斯好奇地问。

“看时间。”苏言合上表盖,“看大秦如何跑赢时间。”

远处钟鼓楼传来子时的报更声。

与此同时,骊山脚下的兵工厂依然灯火通明,新一批钢制兵器正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产出;三百里外的直道工地上,囚徒与雇工挑灯夜战;渭水码头,装满稻米的漕船正准备顺流而下,驶向刚刚平定的楚地……

在这个本应沉睡的时刻,大秦帝国的心脏依然在强劲跳动。

而赋予它这种活力的,正是那套跨越两千年的政治体制。

苏言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仿佛已经嗅到了蒸汽机时代的铁锈味。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