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崇祯的故事——末路
千里冰封、红梅傲雪之时,李自成兵出函谷关,千里挺进北京城,一路关山飞度,气势如虹。
转眼已是三个月。在桃花红、杏花白、菜花黄的季节,李自成的先头部队抵达京郊。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自成左右逢源,八面见光,然而他却开心不起来,愁眉不展,一脸便秘的样子,实在不像胜劵在握,更像是进退维谷首鼠两端,扭扭捏捏畏首畏尾,一直在问自己两个问题:要不要梭哈?输了怎么办?
某谋胜,先谋败,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李自成很清楚集中火力攻打北京不合适,搞不好了多年努力会毁于一旦。
然而,不攻打北京没法跟兄弟们交待,进京这是本次发兵的口号,出发前鼓舞士气时已经广而告之:北京城物阜民丰、黄金遍地、美女如云,打到北京后大称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如今京都就在眼前且城防空虚,红尘扑面,富贵逼人,不进去抢上一把算怎么回事?部队来一趟北京不容易,流血牺牲千里奔袭,不少战友已永远长眠,就是为了来北京远眺、闻闻烤鸭、京八件、炸酱面的味道、吹吹崇祯吹过的风?
天予不取反处其咎,路过宝山空手而回是要遭天谴的。自古贼不走空,白白放过一桩好买卖有违职业道德,以后只怕会后悔得睡不着,半夜哭醒的。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自成决定放慢节奏,且行且珍惜,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悠着点,好些东西看着是肉,吃到嘴里是毒药。
当然了,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能太保守了,便是不吞了崇祯,也得狠狠咬下一块肉来。虽然抢个“皇帝”的虚名风险太大放弃了,但好歹得抢点东西回去。
抢是一门学问,并非“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才是抢,敲诈勒索也是抢,横征暴敛是抢,PUA是抢,血汗工厂是抢,割韭菜也是抢。
换以前,李自成可以以最朴素的方式抢,带着部队操着家伙嗷嗷叫着抢劫,在混到了上流社会,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发现以前的吃相太难看,有点LOW,得注意声誉,维持“倒解民悬”的人设,不能再当暴力流氓了,必须穿上制服打个文明礼貌仗,风度翩翩像个绅士般抢,实现抢劫方式的升级转型。
想到这里,李自成有些小得意,没想到今生也能走到这个高度,玩务虚和斗智,玩兵不血刃,玩不战而屈人之兵,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就感满满。
君子动口,小人动人,李自成决定先和崇祯谈判,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既已兵临城下,不妨先签个城下之盟,狮子大开口,不怕崇祯不答应。
至于谈判的人选李自成不愁,这些年来手下已经积攒了不少有秀才及以上文凭的祖安人。这些祖安人带兵杀敌不行,但擅长口吐芬芳,骂人时引经据典,被骂者满头雾水,回家查字典后才知道应该怎么回嘴。
由于李自成这里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半文盲,祖安人难免曲高和寡高手寂寞,这些年来憋坏了,是该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特长了。
不过李自成并不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谈判,谈判既是目的也是过程,是缓兵之计,是在看崇祯的态度、摸大明的虚实。
君子不器,藏器于身,不争而争,待时而动。
谈判之前,李自成确定了谈判的大方向,提出了撤兵的两点要求:
一是崇祯承认大顺政权的合法地位,不再喊打喊杀喊着要西征讨伐。
二是崇祯充分考虑大顺戍边有功,给一笔巨额的犒赏。
李自成这个主意很新颖,翻译成现在的话是:投降输一半。
京都,紫禁城,乾清宫。
自从得知秦兵杀来,崇祯一直在哆嗦,既是气的,也是吓的。
遥想三百年前,朱家当过和尚的、目不识丁、皮包骨头的老在祖濒临饿死之时绝地反击,偷了大元的家。如今,一个当过和尚的、目不识丁的、皮包骨头反王在走投无路之时王八翻身,貌似要偷了大明的家。
历史似乎在复制粘贴。这是不是天理循环?是不是因果报应?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崇祯不敢再想下去了,若李自成要灭他还好,但若是天要灭他,他真的无力回天。
这不是迷信,是有预兆的。这段时间以来,崇祯每天总被乌鸦的聒噪吵醒。紫禁城总有乌鸦不断飞来筑巢,故宫成了乌宫,御花园成了乌园,三台变成了乌台。
乌鸦的别名是报丧鸟,其出现处必有灾祸。据说乌鸦可以招魂,乌鸦能看见鬼魂。这也不是迷信,据量子力学最新研究表明,生吞乌鸦眼睛后人类可以看见灵魂体。
崇祯感觉乌鸦的出现太晦气,悄悄安排太监上树掏了好几窝但,仍有乌鸦大军前仆后继,非要骑在天子头上拉翔。
后来崇祯放弃了,由着乌鸦嚣张。堂堂帝国第一人跟几只乌鸦置气会让人笑话的,把帝国的没落归咎于乌鸦也不合适。
国运不盛,妖孽必生,没准这些乌鸦是冥王的信使,在给他暗示什么。
果然好的不灵坏的灵,自从乌鸦集群筑巢后,每天上朝时总有一些城池攻破、部队团灭、将领阵亡的消息,偶有一天没坏消息,那一定是送信的驿臣被李自成打死了。
崇祯知道,大明失败的原因固然是李自成能打,而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太怂。其情况便如某大型球类项目,每天和一群小瘪三争排位,还把瘪三们分成几个层次,作为强敌赶超,作腐鼠之争,止增笑谈。
大明帝国的真实情况比外面传言的和大家看到的更要坏,已到了无可用之兵和充饷之银的地步,李自成若有耐心再耗一耗,估计大明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崇祯对手下文臣武将点了一下豆豆,发现这帮家伙尸位素餐,沐猴而寇,平时咋咋唬唬,关键时刻没一个能拿得出手。
先看看李自成大兵压境时,崇祯下旨要求火速勤王点到的武将们在干什么:
东北的吴三桂部队距京300公里,日行10公里。按这速度赶来,别说是救援,只怕连给崇祯过三七都赶不上。这哪是关宁铁骑的速度,便是牵着马也比这快,唯一的可能是让马骑着赶路。
湖北的左良玉收到勤王命令后,第一反应是哭穷,满嘴嚷着为国分忧责无旁贷,若不是缺钱缺粮早就自觉赶来了,希望朝廷能给点过桥费、车马费、马匹、武器、粮饷什么的,物资名单列了好几页,名单还没看完李自成已堵了崇祯家门。
安徽的黄得功设置成了飞行模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据说其收到勤王令时崇祯的尸体已经发臭了。
最有意思、行军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的刘泽清。听说李自成部队到京,刘泽清大军南进,顺便劫掠,其速度之快连传达勤王旨意的太监都追不上。据刘泽清的说法是心急如焚,思维不清,迷路了,南辕北辙跑错方向了。
崇祯很揪心,勤王部队行军速度让人着急上火,左手六右手七,左腿右腿全是慢动作,走上几步打个趔趄,像极了脑血栓后遗症,永远在路上。这群王八蛋只怕连给他收尸的想法都没有。
唯一赶来的是唐通,可惜的是他随后加入了李自成队伍。
武将们都是这个德性,文臣又如何?以崇祯的第一心腹、亲自挑选的状元、39岁的首辅、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军事才能而受崇祯破格提拔的魏藻德为例。
魏藻德担任首辅时期,崇祯的国库空虚,捉襟见纣,左支右绌,左良玉这样的刺头更是把钱作为违抗圣旨的借口,时不时闹着要兵变。
可怜的崇祯几乎成了丐帮帮主,每天为碎银几两发愁,带着老婆孩子节日缩食,寒酸度日,从牙缝里扣出来给左良玉等人吃。
钱是挣来的,不是省来的,崇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便了杀了吃肉也不够大家塞牙缝,还得依靠大家的力量。
某日,朝会结束之时,崇祯发出捐款倡仪,号召众臣急公好义,慷慨解囊,为国续命,共度难关,献一分爱心,送一片温暖。
说完后,崇祯看向了魏藻德,眼波荡漾,脉脉含情,殷殷之情十分明显。
魏藻德没法视而不见,当即站出来,眼神坚定,声音宏亮,掷地有声:“贼兵势大,闯贼猖狂,每每提起闯贼,夜不能寐,恨不得生啖其肉,渴饮其血,国事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若能提刀纵马,恨不得投笔从戎,战死缰场,手刃闯贼,一腔热血化碧涛;每每提起国力日衰,百业凋闭,百姓流离,痛心疾首,五内俱崩。自古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某愿倾家荡产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崇祯听了这话圣心大慰,龙颜大悦,不愧是他亲自选拔的首辅,不愧是百官之首,这觉悟、这格局、这情怀没说的。
接着魏藻德又道:“只是魏某这些年来忙于国事,不敢持家,廉洁奉公,洁身自好,两袖清风,家徒四壁,本想奉献爱心,怎奈有心无力。”
这个神转折让作为老司机的崇祯差点翻车,还以为碰上个沈万三,没想到碰上只铁公鸡,心里默默送他三个字:“王八蛋!”暗想这王八蛋便是不当首辅饿不死,当个演员也能混成天王级别,天生的戏精,一番表演声泪俱下,真情流露,慷慨激昂,就跟真的完全一样,若不是知道他的家底,若不是后来抄家时搜出了几万两白银,只怕还就真信了。
更让崇祯心惊的是,魏藻德当然敢当面扯谎,欺君罔上。几个意思?说明魏藻德已经对大明不抱希望、不鸟他这个皇帝了。
崇祯心里拔凉,又羞又怒,一股杀气不可压制,恨不得亲手抄刀捅死这个王八蛋。
不过最终崇祯还是忍了。算了吧,这种王八蛋太多了,杀不过来。魏藻德这王八蛋虽然无德,至少有才,还有一小丢丢可取之处,换个无德无才的岂不更难受。
不是崇祯思想极端想多了、误解了魏藻德,事实确实如此。魏藻德的智商高到当状元,情商高到当首辅,绝对的全国第一人。之所以敢拂逆崇祯,是他认为崇祯已经不配他说实话、不配他出血了。他已经与崇祯离心离德,在给自己留后路,在大明的前途事业马上就没有了,再失去了钱财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自然不能捐出去。况且,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凭本事贪污来的血汗钱,凭什么要交出去!
崇祯痛恨魏德藻也是因为魏德藻给大家打了个坏底,以清廉为拒捐的借口,这意思显然是说那些愿捐钱的都不干净,没人愿意出了血还坏了名声。再说了,首辅都一文不舍一毛不拔,凭什么我们要大度。
捐款的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崇祯对魏藻德失望透顶。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魏藻德吗?这明明就是魏缺德!
武将贪生怕死,文臣各怀鬼胎,哪个也靠不住。若把这帮阴奉阳违的奸臣杀光了,他再自称“寡人”不是自谦,而是自嘲,到时手下无人可用,他只能自己提着斧子亲自去砍李自成了。
官员靠不住,子民们怎么样,愿意誓死保卫崇祯王朝吗?
当然不会。平时你们吃上喝上糟蹋上,还把我们盘剥压榨我们,如今要我们当炮灰来继续你们的利益,凭什么?常威在打来福关我屁事?
绝大多数京都群众都选择了默默吃瓜。
崇祯把一群臣子拨拉过来拨拉过去,竟然没有一个靠谱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完了,大明三百年基业、三千里地山河,就要这么完了。
忽喇喇大将厦倾,
昏惨惨黄泉路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