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有了自己的公司之后,高云在外面跑动更多了,当年的同学、战友,现在只要混出了小名堂的、当了点不大不小的官的,遇到也多了。你请我宴,加强沟通,加深感情。所以,高云与苏志超、王峰等一班人,又三六九的混在一起,聚餐喝酒,唱歌夜宵,总有数不清的理由,总有推脱不了的原因。
王峰也升职了,当上了办公室的综合科长,高云一点不觉得稀奇,都是干部子女,身后都有背景,提干是迟早的事。而苏志超不但也进了官场而且看来比谁都有潜力,让高云想不通。当年那个木讷懦弱的好好先生,怎么也混迹到了官场,按说他当个学校领导更顺理成章。
还记得第一次到蒋庙乡去拜访苏志超时,走进他的办公室,这么熟悉的人居然差点认不出来了:西装革履,领带皮鞋,头发铮亮,满面红光。一派热情中带有三分官腔,已渐发福的挺胸凸肚。高云左看右看,就见他堂堂正正的一派官气,丝毫没有下乡时的那种穷困潦倒的半点痕迹。
要说苏志超,这几年也确实发迹了,他的运气比谁都好。自然,高云知道他是个没有什么背景的人,能有现在的成就,除了运气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出生在蒋庙小镇的普通家庭里,跟别人一样,众多的兄弟姐妹,让苏志超从小过惯了缺衣少食的生活,直到下乡,身上的衣服还没一件是他自己的,全都是哥哥们穿剩下来,在学校常被人耻笑。下乡后的头二年,也是艰苦异常,夏天没蚊帐,冬天没褥子,也不知他怎么熬过来的。直到成了赤脚教师,有了固定的收入,这才摆脱困境。
那时,作为“老三届”的初中生,苏志超除了下乡别无选择。就近选择了窑港大队,后来和高云、陈亚东成了战友。
一九七七年高考恢复时,得益于这几年的教书生涯,居然一举考上了师范大学。政审时还差点因父亲的问题被刷下。最不被看好的丑小鸭成了不但是苏家也是整个蒋庙镇最耀眼的明星。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许多同学因年龄已大,都急于谈朋友、找对象。而苏志超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誓要混出个人样来,所以不仅在书海中下苦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注重参与社会活动。三年下来,脱胎换骨似的变了个人,雄辩无敌手,妙手著文章,成了学生会中顶梁柱。
学成毕业后,分配到蒋庙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他表现既好,教书又认真,很受领导的器重和学生的爱戴,二年后就成了学校教学业务上的骨干,从普通教师提拔为语文教研组长。当然让他真正出名的是另一件事。
在上大学时,他就对中国文字改革充满了兴趣。当教师后,一有空就趴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搞研究,他分析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变化沿革,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仿宋到现在的简体字,他发现现在的简化汉字方案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无非是将常用字的笔划削繁就简,让人们能在识、读、用的时候少花一点时间。但几千年来汉字的发展,已远远脱离了原来的象形字的特点,一般学者也不必需要了解某个汉字的笔划结构的组成来源。苏志超从草书的笔划归并中得到启发,认为简化汉字首先该从简并偏旁入手。经研究,他认为象“亻”和“彳”、“忄”和“十”、“卩”和“阝”、“廴”和“辶”等完全可以合并为同一部首,还有象二点水和三点水、衣字旁和示字旁、竖和竖钩等也可合并,以此类推,字形中许多内容都可合并。至于诸如偏旁中“二点水”和“三点水”的渊源、区别、含义,则完全可留给专家学者去研究,普通百姓只要能读、能写、能用就是了。苏志超据此列出了长长的一张表,使汉字更加简洁、规范。此论文投到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该会的专刊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认为这是汉字改革的一个新思路和新方向,具有创新精神,给小孩学习汉字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给汉字计算机输入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苏志超一鸣惊人,成了教育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自然吸引了领导的注意,亲切交谈之下,其才华很快被领导看中,提拔改行当上了乡里的专职秘书。此后一帆风顺,不久被提拔成了蒋庙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分管乡办企业(此时政体已改,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小队改为组)。蒋庙乡是他的老家,地热人熟,他又是在蒋庙农村下乡过多年,最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和愿望,知道他们但祈平安、不求富贵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只有看到、摸到、得到了实实在在利益和好处,才能说服、教育、推动他们。所以也不大刀阔斧的高调改革,只是在自已分管的权力范围内稳步推进。
苏志超分管乡办企业后,充分发挥了自己同学和学生的关系面广,蒋庙靠近县城地理优势明显的特点,亲自到县里的各大厂去游说,让县里的大厂以一帮一的形式为蒋庙乡各个村办起村办企业,企业不求大,投入要求低,产品销路要保证,利润差点不要紧。各大厂的领导见苏志超亲临拜访,心诚语卑,甚为感动;更重要的是知道苏志超在蒋庙乡是年轻有为的“潜力股”,今后的政治前途不可估量。能当上一厂之长的当然绝非泛泛之辈,这一点敏感和远见还是有的,所以就有好几家大厂都拿出了自已厂里附加值高又生产简易的产品,委托村办企业生产,并派老师傅详加指导。
这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苏志超又亲自带队去了上海几次,找陈亚东联系厂家、高校、研究所,靠优惠的条件和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又引进了几家企业、合作办了办了几家企业。在短短的二年里,各村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四处开花,这一半的功劳自然要归功于苏志超。他提出的口号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他倡导的是“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以及“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等等。二年下来,苏志超在蒋庙乡口碑甚好,英雄不问出身,当年的一个胆小柔弱的小子,已成长为稳健、务实的优秀干部,带着优良的政绩,苏志超的上升空间真的很大。一颗政坛新星正冉冉升起。不容置疑,苏志超为蒋庙乡工业企业的发展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单是为当地创办了多家企业,打开了乡民的眼界,开拓了思路,跟上了时代潮流,更由此成为了一个孵化器,培训了人才,此后,从原蒋庙乡乡办、村办企业中,走出了无数个经理、老板,其渊源还在于此。
高云的公司运作中虽时有小的磕碰,但总体还算顺利,上班时的心情就格外地好。只是回家后的感觉越来越差了,杨莉莉长期闲赋在家,养了个膘肥体壮,也更加罗嗦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跟高云较劲。
杨莉莉无所事事,每天晚睡晚起看电视泡沫肥皂剧。上午到母亲那里蹭饭,父亲腿脚有些不方便了,出去要坐轮椅,下午就陪母亲推着父亲到外面转转。县城就巴掌大的地方,父亲在这里当了好几年的领导,遇到老部下,人家都恭恭敬敬来问个好,说上几句言不由衷的恭维话。所以陪父母逛街是杨莉莉最惬意的事,虚荣心处到了极大满足。满大街的都知道杨莉莉的来头,连同高云也提高了不少知名度。
除了去照顾父母,杨莉莉其余的时间都泡在与小姐妹一起购物、聊天和美容上。习惯了悠闲的生活,在家里也不大愿意开伙仓了。晚饭一般就到对面那家“天天饭店”吃。
“天天饭店”是家只有二个门面的小饭馆,老板娘单身一人带了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一来二去的混熟了,知道老板娘也姓杨,叫智芳,小名阿芳,因为同姓就与杨莉莉认了干姐妹。阿芳原来也有个不错的家,丈夫先是开了个小饭馆,后来改行做了沙石生意,一度生意挺红火。可惜他不学好,有了点钱,搭上了一批生意同道、酒肉朋友,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还是老样子,什么事都要摆显自己的能耐,就是打架也冲在前面。在一次生意冲突的斗殴中,本地帮的打伤外地帮的人,他被控流氓斗殴罪进了牢房。幸亏阿芳也是个有心人,早就陆续存出些私房钱,兄弟杨智勇再资助点,才买下这一个店面和楼上一个小套房子。又租了隔壁的一个门面,开了这家小饭店。阿芳自已从买菜、炒菜到收款,都是自已亲力亲为,只请了一个小工帮厨,店面小,生意马马虎虎的。
兄弟杨智勇是做建材生意的,年近三十,白净脸皮。生意场上打滚了好几年,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这一套学了个滚瓜烂熟。但背后没人撑着,大的工地打不进去,生意总也做不大。自姐姐与杨莉莉认了姐妹,知道了高云与建筑方面的人和事很熟悉后,杨智勇马上精明的想到机会来了,就有意无意的常往饭店里跑。虽然与高云也碰到几回,但毕竟比较陌生不知脾性,不敢贸然开口。杨莉莉倒是饭店常客,一来二去的就混熟了。杨智勇一口一个姐姐,把杨莉莉哄得没个方向。
时近年关,高云应酬更忙了,常到半夜才回家。杨莉莉有心想亲热些,奈何高云心怀芥蒂更烟酒过度,这更让杨莉莉不满。当初对高云的那种热乎劲,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抛到爪洼国去了。高云对杨莉莉的怨愤也日盛一日,这几年高云没少播种施肥,但杨莉莉却始终没给生个一男半女,检查出来是杨莉莉有问题,这活该让高云倒霉,难道到了高云这辈高家就该断子绝孙了?其实高云也不敢往深处想,高家有没有后与高云实在是并无多大关系,至多是高云的外婆家少一个子女,高云的姓是跟母亲的。至于自己是否该姓“朱”,高云自己也拿不准,从感情上来说,也确实不想姓“朱”。高云有时会自怨自艾,男人一生追求的无非是“成家立业”,现在立业已成定局,这个“家”却缺损太多了,高云心中不免叫屈,有点“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的感慨,要不是母亲的坚持,要不是自己跳出“农门”的迫切,怎么会有今天这个恶果呢。
高云的冷漠,又进一步刺激了杨莉莉,想你高云从农村到当兵,从转业到工作,哪一步不是我杨莉莉出的力?“人一阔脸就变”,这话用在高云身上真是恰当,所谓“痴情女子负情郎”,这世界就是这样。杨莉莉也在哀怨自己红颜薄命,把一生托付了给了白眼狼。当然,对自己的过分之处,理所当然认为没大错,谁让你高云当初浪迹天涯,让我活守寡的?
从小矛盾开始积累成互不信任再到直接发生冲突,与所有不和睦的家庭一样,高云的家里也反复演绎着这场旷日持久的肥皂剧。高云好在外面请吃、请喝、请玩的人多,生活倒也很充实;杨莉莉常空守着这个“旅馆”,寂寞在所难免,如此压抑真的难以承受。
这世上很多事情源于偶然,事后想想却又是必然。也合当有事,这晚杨智勇刚打听到建筑局和商销局都要建新大楼,这么大的二个工地,建材用量肯定很大,这建材中的奥妙最多,产地、品牌、质量差异众多,价格相差巨大,利润可观,而外行人是根本无法分辨清楚的。杨智勇想想只要能拿下管二个工地中的一个,就不愁不发财了。商业大楼不好说,建筑大楼眼前摆着高云夫人杨莉莉这条路,岂不是老天爷要让我发财吗?杨智勇想着想着就一个人来到“天天饭店”,想撞撞运气,盘算着怎样让杨莉莉帮在高云那里说说,恰巧杨莉莉也正一个人来到了饭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