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因为我的未雨绸缪,灾难来临时为家人打造了一艘末日方舟

换源:

  “到了!”

我的声音斩钉截铁,像一把凿子,凿破了车厢内死水般沉重的寂静。

车灯熄灭,引擎的余温在幽深的山谷腹地悄然散去。周遭只有夜风拂过林梢的沙沙声,以及我们粗重未定的喘息。

父亲推开车门,脚下是坚实的岩石地面,他环顾四周——陡峭的山壁、茂密的原始林木,月光吝啬地洒下几点斑驳,这里看起来就是一片再寻常不过的荒凉山坳。

“小夏,这就是你说的安全屋?在哪里啊?”

父亲的声音里充满了困惑和长途奔袭后的疲惫,目光在黑暗中徒劳地搜寻着任何人工建筑的痕迹。

我没有说话,只是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包裹着防电磁干扰外壳的控制器。

指尖在一个不起眼的生物识别区按下,伴随着几乎微不可闻的液压启动声,前方约十米处、紧贴着山脚的一块巨大“岩石”表面,竟无声无息地裂开了一道垂直的缝隙!

岩石的伪装层如同舞台幕布般向两侧平滑滑开,露出了下方厚重的、泛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合金大门。门体光滑如镜,只在中央位置镶嵌着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阵列。

“人脸识别启动。身份确认:顾夏。权限:最高。”

一个柔和但毫无感情起伏的电子合成音在寂静中响起。

一道淡蓝色的光幕扫过我的面部,紧接着,是沉闷的齿轮咬合与液压杆伸缩的声响,那扇足有半米厚的合金巨门,如同沉睡巨兽张开的口,缓缓向内开启,露出了一个足以容纳我们这辆改装越野车的、灯火通明的入口斜坡。

我们将车缓缓驶入,大门在身后无声而迅速地合拢,伪装岩石层复位,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过。

当最后一丝外界的气息被隔绝,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金属与消毒剂气味的“安全”感,才如同温暖的潮水,缓缓包裹住惊魂未定的一家人。

这座安全屋,是我用整整五年时间、耗费了几乎全部积蓄与心力打造的末日方舟。它的核心并非平地而起,而是巧妙地嵌入并深度改造了一座冷战时期遗留、后被彻底废弃的深层山体军用基地。

当年发现它时,那被掏空的山腹、厚达数米的钢筋混凝土与天然岩层形成的复合结构,以及其本身存在的隐蔽性,让我欣喜若狂——这是大自然与人类工程学共同缔造的完美堡垒。

我们此刻所在,空间开阔,足以停放三辆大型车辆。地面是防滑耐磨的军用级涂层,墙壁嵌入着粗壮的管线与应急照明。

角落里是六个密封的巨型地下储油罐,通过多重物理隔离和惰性气体保护系统相连,储存着足够我们所有车辆高强度使用数年的高标号燃油。

空气循环系统在此层格外强劲,确保油气浓度始终在安全阈值之下。

唯一的入口大门内侧,并非简单的门栓,而是隐藏着数道安全锁:高压电击栅栏(瞬间非致命瘫痪)、声波定向驱散器(针对集群生物)、以及最后一道物理液压闭锁装置。控制中枢在二层。

车库尽头,是一个独立的、由高强度透明防弹材料隔出的空间。拥有独立的空气过滤系统、负压系统、排污焚化炉和洗消喷淋装置。墙壁上则挂着几套密封的防护服。

这是应对任何可能的感染风险,或接收“不速之客”前的绝对屏障。

通过一道厚重的防爆门进入二层,视野豁然开朗。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控制室:一整面墙是巨大的屏幕矩阵,分割显示着安全屋外围方圆数公里内所有隐蔽摄像头(包括热成像、微光夜视模式)、各层关键区域、以及入口通道的实时画面。

控制台整合了所有系统:电力监控(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效率、地热发电机状态、巨型蓄电池组充放情况)、水源管理(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深层地下水抽取泵状态、储水罐水位及水质监测)、空气循环(PM2.5、CO2、挥发性有机物实时数据,以及外部空气污染指数警报)、安全防御(所有门禁、传感器、被动防御武器状态)、甚至还有一个短波/卫星通讯接收终端(信号高度加密且被动接收为主)。

这里是安全屋的大脑。

往里走是超大型食品仓储室,这里恒温恒湿(4C)。货架高耸入顶,分类极致精细。

主粮区储存着真空密封的糙米、燕麦、豆类、面粉堆积如山,预计可支撑5年以上。

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数以千计的军用级即食口粮、各种肉类(牛肉、禽肉、鱼肉)、豆类罐头。

独立冷库(-20C)存放着大量冻干肉类、蔬菜和水果块。

独立的净水存储间,排列着数十个大型食品级储水桶,总量超百吨。旁边是小型但高效的反渗透 矿物质添加净水站,可处理收集的雨水或抽取的地下水。

我还储备了大量复合维生素片、浓缩果汁粉、咖啡、茶叶、巧克力、蜂蜜、以及种类繁多的调味料(盐、糖、香料、酱油、醋等),确保营养均衡和饮食不至于过于单调。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殊医疗营养粉、高能量压缩饼干、长效保质期(30年 )的应急生存食品包。

控制室的右手边是综合物资仓库,这里是安全屋的“百宝箱”。

从斧头、锯子、绳索、多功能工兵铲,到针线、肥皂、牙膏、卫生纸等日耗品;从备用发电机零件、各种型号电池、太阳能板配件,到净水器滤芯、空气滤网、焊接工具;甚至还有备用的衣物鞋袜、睡袋、帐篷……所有能想到的生存和非生存物资,分门别类,储备充足。

客厅靠里的角落是设备完善的医疗室,这里堪比一间小型诊所。

除了常用处方药(抗生素、止痛药、降压药、胰岛素等大量储备)、急救包、缝合器械、夹板外,还有便携式制氧机、心电监护仪(备用)、牙科急救套件和一个储备丰富的医药冷藏柜。墙壁上挂着详细的急救流程和常见疾病处理指南。甚至有一个小型的无菌操作台。

厨房配备了大功率电磁炉(连接独立电力)、柴火炉(备用)、高效能的抽油烟机(空气净化系统一部分)。

客厅简洁舒适,一张大餐桌是家庭聚会的核心。这里也是控制室信息的次级显示区,一块屏幕滚动着关键数据。

父母们的卧室设置在三层,宽敞舒适,均带独立卫浴(配备节水马桶和淋浴,热水由地热系统供应)。隔音效果极佳。

在这层我还建造了一间多功能健身舱,绝非普通健身房。

这里配备了:磁控静音跑步机、椭圆机、划船机,连接独立的空气循环和温控,确保运动时空气清新。

可调节重量的综合训练架、沙袋、拳击速度球。甚至有一面攀岩墙(可调节难度)。

一个可收起乒乓球台的空间,以及一块铺设了专业减震地胶的区域,可用于羽毛球或进行敏捷性、反应速度训练。

墙上嵌入一块屏幕,连接着一个数据库,内含各种格斗教学、体能训练课程,甚至能模拟简单环境(如障碍跑)。

而我建造这些的理念都基于末日生存,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是根本,封闭环境下的系统性锻炼是维持战斗力和心理健康的必需品。

四层是安全屋的精神家园与瞭望塔。

这层除了我和淮安的卧室,以及宝宝小屿的儿童房外,还设置了一间占据半层空间的穹顶图书馆。定制书架从地面延伸到弧形穹顶,存放着我耗费心血收集的数千本书籍。

从厚重的史书、艰深的科学论著、全套的世界文学名著,到轻松的流行小说、丰富的杂志、专业的技术手册(农业、机械、医疗)、甚至大量的儿童绘本和百科全书。

舒适的阅读角、柔和的灯光,这里是隔绝外界疯狂后,保存人类文明火种、抚慰心灵、教育下一代的圣殿。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小型工作台,配备独立的高清监控屏幕和更强大的加密通讯设备(短波、卫星电话),用于更私密或长时间的外部信息监听和联系尝试。

在图书馆一个隐蔽的书架后,有一条仅供单人通行的狭窄阶梯,通往更高处山腹的一个天然平台。

平台用光学迷彩网进行了巧妙伪装,位置极佳,视野开阔却极为隐蔽,是获取自然光照、观察外部环境(天气、远处烟尘、可疑光源)、进行有限户外活动的宝贵空间。这里也安装了高倍望远镜和气象监测仪。

安全屋有着独立的闭环空气处理系统。

外部空气需经过多层过滤(前置粗滤、HEPA高效微粒过滤、活性炭吸附、UV-C紫外线灭菌)才能进入循环。内部空气由遍布各层的传感器监控,CO2浓度超标时自动启动分子筛吸附和富氧释放。

系统能有效隔绝外部生化污染。

深层地热泵提供主要供暖和制冷,能效极高且安静。备用燃油锅炉在极端情况下启用。各层可分区控温。

大型雨水收集净化系统位于屋顶伪装层下,深层地下水井(带备用手动泵)、以及庞大的内部储水解决了安全屋的用水问题。

净水流程严格(沉淀、过滤、反渗透、UV杀菌、矿物质添加)。废水严格处理(灰水回收用于非饮用,黑水经无害化处理)。

安全屋的电力核心是铺设在山顶及向阳坡的大型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伪装成岩石色),配合高效的风力发电机组(低噪音设计)。

山体内有巨大的储能电池组,最底层还有一台以储存燃油驱动的高效静音地热发电机作为终极备份。

电力监控是控制室的重中之重。

安全屋的外层,是在原有军用混凝土基础上,加装了复合装甲板(防爆破),再覆盖上高仿真岩石纹理的聚合材料外壳。外壳不仅视觉上以假乱真,还能有效屏蔽红外热源信号。

入口处的全息环境投影装置,能在门关闭后,瞬间在伪装岩石表面“还原”周围的植被光影细节,消除任何开合痕迹。

整个山体结构本身就是最好的隔音层,加上内部关键区域铺设的吸音材料,即使内部有适度声响,外部也几乎不可闻。

振动传感器密布于山体表层和入口附近。

带着家人一层层参观下来,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物资、精密的设备、舒适的生活空间,爸妈们脸上紧绷的肌肉终于有了一丝松动,眼中那挥之不去的恐惧被巨大的震惊和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所取代。

这里灯光柔和,空气清新温暖,与外面那个血腥、混乱、充满嚎叫的世界形成了天堂与地狱般的反差。

“得亏了小夏未雨绸缪啊……”

母亲的声音哽咽了,紧紧搂着怀里懵懂的小屿,眼泪无声地滑落。

“不然我们一家人……今天那景象……简直不是人间……”

公公用力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嘴唇翕动着,最终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包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

我强压下心中翻涌的复杂思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可靠。

“爸、妈,既然我们安全到了这里,就暂时把心放下来。这里很安全,物资充足,一切都有我和淮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适应这里的生活,保持健康,等待转机。”

淮安也坚定地点点头,握住了我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然而,我心底的阴霾并未散去。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隔绝了丧尸的利齿,却隔绝不了时间的流逝和人心的暗流。

五年储备看似漫长,但在绝望的末日里,每一天都是消耗。尤其是药品、特殊营养品、滤芯等不可再生资源。安全屋能坚持多久?五年后呢?

安全屋的位置再隐蔽,也非绝对。苏南知道我的“末日情结”,她是否可能猜到我的去向?那些逃出城的人流,是否会有人误打误撞靠近这片山区?更可怕的是,如果军方或其他有组织的幸存者势力,动用重型装备或特殊探测手段呢?

再者,在这种长期封闭、高压的环境下,家人的心理状态能否始终稳定?育儿、养老、夫妻关系、代际观念差异…这些日常问题在末日背景下会被无限放大。我的儿子小屿如何在不见天日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知识和书籍能填补多少精神上的空洞?都是未可知。

“普罗米修斯”泄露的仅仅是导致丧尸化的病毒吗?苏南那19个未接来电背后隐藏着什么?是求救?警告?还是…陷阱?这场灾难的根源和终结之道究竟是什么?

收音机里偶尔捕捉到的零星信息,是希望的火种还是更深的绝望?

安全屋是避风港,但绝非终点。它是一艘停泊在黑暗海洋中的孤舟,暂时安全,却时刻面临着来自外界深渊的窥视和内部逐渐滋生的锈蚀。

安抚家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随着大门关闭的那一刻,才刚刚拉开序幕。

那些未解的谜团和潜伏的危机,如同黑暗中无声滋长的藤蔓,终将缠绕上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山腹堡垒。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