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宏点点头,将三皇子想找他联合的事说了一遍,问道:“长安兄,你怎么看?”
“我觉得监国一事,和大皇子能否当上太子没有必然关联。”
“此话怎讲?”赵世宏追问道。
自上次李长安提出要支持他当上太子之后,赵世宏的那颗沉寂的心就开始跳动了。
只是他生性喜平和不喜争斗。
就算是面对太子之位,也希望能另辟一条不同于争斗的蹊径。
“立长立嫡,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李长安给分析道:“大皇子天生就占据了双重优势,若是圣上有心立他为太子,也不必用监国来考验他。”
“监国可是大事,若是父皇不看重大哥,又怎么会让他监国?”赵世宏提出了他自己的质疑。
李长安笑了笑。
一般来说,确实是这样。
老皇帝让谁监国,就代表着他最看好谁。
可是从自己穿越以来,以自己对老皇帝的观察,他的心思可是藏的很深,绝非一眼就会让人看穿。
这种大家都能看出来的事,和老皇帝一惯的作风完全不符。
听过他的分析,赵世宏若信若疑,“长安兄说父皇的作风……”
从幼时起,赵世宏也和其他皇子一样,入南书房学习读书,老皇帝也给他指派过专门的老师。
长大之后,看惯了宫廷斗争,也学了不少的社会经验。
但不管是书本还是经验,都没有李长安所说的,分析一个人不看行为,看作风。
“对,就是作风。”
李长安继续给他分析,“不管是说话做事,我们都会有固定的习惯,这个习惯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
“就拿你来说,你不喜欢争斗。”
“就算想当太子,必然也不会去坑害别人,这就是你的作风。”
赵世宏本就聪慧,被这么一点,顿时恍然,“我明白了!”
“就像长安兄所说,父皇的作风是不让别人看出他真正的想法,”
赵世宏越说越激动,不禁站起身来。
“我们都能看出来大哥监国是要立他当太子,那就说明父皇定然不是这个想法!”
想明白了这节,赵世宏不由胸怀激荡。
本来他听到老皇帝让大皇子监国之后,便以为和太子之位再无缘份。
没想到,李长安重又点燃了他的希望!
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李长安,赵世宏动情地说道:“长安兄,你真是我的良师益友,指路明灯!”
“哈哈,世宏过奖啦。”
李长安拉着他坐下,又道:“目前大家都这么认为,二皇子和三皇子绝对会联合起来,想尽一切办法给大皇子添堵。”
“我们便按兵不动,任由他们去争斗。”
“什么时候,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我们或许可以坐收渔利。”
“在那之前,只需韬光养晦便可!”
赵世宏爽朗地笑了起来,“长安兄此计甚妙!”
……
三皇子府。
那辆没有标识的马车在府后角门处停下,三皇子跳下车,匆匆走进府内。
才回到花厅,便看到吕长鸿正在那里等候。
“丞相,你怎么来了?”
“殿下,你可回来啦!”吕长鸿起身见过礼,道:“现今大皇子监国,老臣来与殿下商议对策!”
赵世宏脱下宽袍,递给旁边的下人,在主位上坐下,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不慌不忙地说道:“太傅莫急,我已经有对策了!”
随即,在吕长鸿探究的目光中,将今日所做之事和盘托出。
满脸自得的等着他的夸赞。
不想吕长鸿却拈着长须,若有所思,“殿下去与二皇子联合,是件好事。”
“不过,二皇子诡计多谋,比大皇子还难对付,不可不防!”
赵世明撇撇嘴,有些扫兴地说道:“不消丞相说,我也知道。我和老二联合,只是无奈之举,只要干掉老大,我肯定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不!”
吕长鸿看得更加长远,道:“那个时候再出手就晚了,我们应该从现在起……”
赵世明将他打断,“从现在就对老二出手?那不是白联合了吗?”
“是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对付二皇子的准备,”
“早早收集有关二皇子的把柄,若是时机合适,暗中搞一搞他也不是不可以。”
这下赵世明才醒悟过来,连连佩服,“还是丞相老谋深算!”
商议过这事,赵世明又提起了李长安。
“这小子深藏不露,接连躲过我们几次暗杀,父皇在京城时,我们没办法对他下狠手,现在父皇南巡,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干掉李长安!”
“这样,我们也能少一个心腹之患!”
吕长鸿还是摇头否决,“老臣以为,眼下正是可以利用李长安的时候。”
“我们还要利用他?”赵世明想不明白,“丞相,这小子诡计多端,怎么可能让我们利用?”
“殿下此言差矣,正是因为李长安诡计多端,深藏不露,我们才要利用他。”
吕长鸿贴了过去,和赵世明秘言几句。
只听得赵世明心花怒放,连声夸赞。
“太傅!果然姜是老的辣!有太傅为我出谋划策,不愁我登不上太子之位!”
甲辰日。
这是老皇帝离京之后,大皇子赵世隆第一次主持早朝,他特别看重。
凌晨寅时初刻的时候就起来收拾准备,穿上五天前便吩咐下人新制的衮冕,在心里默默演练着上朝的一举一动。
进大殿之后怎么就坐,怎么接受群臣跪拜,该说什么话,要注意哪些仪态。
不漏过一丝一毫每一个细节。
要做就要做到至善,这是赵世隆的信念。
多年以来一直这么坚持着。
尤其是这次天上掉下这么大的馅饼,让他更加深信,正是源于他的不断坚持,才换来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寅时二刻,内侍过去禀报,“殿下,是时候去上朝了。”
赵世隆霍然站起,“摆驾永安殿!”
一副十六人抬的宫辇从大皇子府上缓缓启行,随行内侍高唱:“监国大皇子起驾上朝!”
声音一道接着一道。
从府中一直传到府外,在京城上空久久盘旋。
寅时四刻,宫辇在永安殿后门停下。
内侍掀起辇帘,扶着赵世隆走进朝堂,在龙椅前的宝座坐下。
早已等候的满朝文武尽皆下跪,三呼千岁。
本来挺高兴的赵世隆,听到这个呼声,脸色登时垮了下来,趁百官没有抬头的空,悄悄侧脸望向后面金灿灿的龙椅。
“终一天,我定要坐在那里,接受百官跪拜!”
“那个时候,拜礼就不是千岁,而是万岁!”
再回过头,赵世隆已变得忠厚老实,声音也特别的可靠,“诸位爱卿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