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唱道:“有本者可上奏。”
本来这一句应该是“有本上奏,无本退朝”,赵世隆怕万一没人上奏,那他这个监国就白上朝了,特意叮嘱内侍改了唱词。
待内侍唱罢,赵世隆又补了一句:“诸位爱卿,谁有本可上奏。”
话音落下,吕长鸿不紧不慢出了朝班,躬身启奏,“殿下,老臣有本。”
赵世隆道:“吕相但言无妨。”
“上月镇北王蒙受冤屈,被打入天牢,幸得圣上英明,辨伪识真,还镇北王清白。”
“又有镇北王世子李长安,不避刀矢为父鸣冤,胆气可嘉。”
“李长安目今任职天听府,为天听府副指挥使。”
“老臣以为,以李长安之能,此为大材小用。”
“老臣斗胆,愿举李长安为御史,监察百官,也为殿下和我大禹发挥才干!”
满朝文武目瞪口呆。
这是唱的哪一出?
吕长鸿和三皇子向来与李长安不和,今天怎么倒举荐起李长安来了?
难道说,老皇帝南巡以后,太阳改为从西边升起了?
赵世隆也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时间不知道吕长鸿此举背后有什么企图,沉吟不语。
便在此时,正议大夫刘敬明站了出来,躬身禀奏。
“殿下,臣以为吕相所言有理。”
满朝文武又是一呆。
刘敬明是二皇子赵世凡的人,这点所有人都知道,包括老皇帝,他们二人也从不避讳。
原因就是刘敬明是个散官,没有任何的实权。
让众人瞠舌的是,刘敬明竟然公开支持吕长鸿。
他的话可是代表了二皇子的意见!
二皇子和三皇子不对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远在老皇帝没有立太子之前,这两人就杠上了。
今天你压我一头,明天我踩你一脚,斗的不亦乐乎。
结果这会非但吕长鸿举荐了李长安,二皇子也来保荐。
这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是打北边出来了!
大皇子又是一怔,已经琢磨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是这两家都想找着机会的拉拢李长安啊!
目前京城谁最出风头最有能力,李长安啊!
谁最得老皇帝的宠信,李长安啊!
趁着老皇帝不在京城的时候,举荐李长安升官,等老皇帝回来以后,肯定地觉得大合心意,举荐李长安的人,自然也会受到老皇帝的关注。
不行,这个白来的功劳,不能让他们两家抢去。
更何况,提拔起李长安,也可以让李长安去对付老二老三。
“两位爱卿所言极是,李长安忠肝义胆,富于智谋,敢于直言,放在天听府任上,确实是大材小用。”
赵世隆清清嗓子,批道:“孤擢拔李长安为左都御史,行监察职,俸仍从从五品。”
人在朝边立,官自天上来。
李长安只是个小小的从五品,上朝之时只能站到队伍最后,紧挨着殿门。
已是秋末,外面的小风一吹,腿肚子都抽筋,正盘算着怎么避避风,就听到自己的名字先后被人提起。
紧跟着,左都御史的帽子就扣到了头上。
李忠国站在前排,听到这个封赏喜不自禁,回过头给儿子示意,让李长安快点谢恩。
“臣谢殿下恩典!”
李长安边叩谢边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事奏罢,吕长鸿和刘敬明都站回朝班,其他大臣再奏别事。
处理了一个多时辰,到得辰时二刻的时候,终于没人再有本。
赵世隆心满意足地巡视过满朝文武,“诸位爱卿,还有谁有本要奏?”
连问了三遍,不见有人出列,这才下令退朝。
送走赵世隆,满朝文武各自散了。
大家都议论着今天这件最奇怪的事。
李忠国喜不自禁,过去直接给了李长安一拳,“你可以啊!连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搞定了!”
李长安的小身板哪能承受住如此拳力,气息都跟着断了断,抚着胸口道:“爹,我可没和他们来往。”
“那他们为什么要举荐你?”
“我也不知道。”李长安是真不知道。
左都御史是所有御史的头。
可以说想弹劾谁就能弹劾谁,这么重要的职位,二皇子和三皇子竟然举荐自己来当?
那不是耗子给猫拜年,嫌活得长吗?!
“管他呢!”
李长安想不明白,李忠国更想不明白。
不管怎么样,儿子高升了,这就是好事。
亲热地揽住李长安,道:“走,回家爹给你好好庆贺庆贺!”
不想李长安却是轻轻一挣,挣脱他的控制,笑道:“我还有点事,庆贺之事不急。”
“什么事?”
“小蛮都独守空房好几天了,我得去看看她!”
听到这话,李忠国顿时爆起。
“臭小子,一个青楼女子,比你爹还重要!?”
他话才出口,李长安已经飘然远去。
远远传来一句:“佳人难负,不可不去!”
……
醉花楼。
一辆马车直接在楼门口停下,那马头再往前一尺,便探进了楼内。
进出的宾客吓得四处乱躲。
守在门口的龟奴见了,不仅不恼,反而屁颠屁颠地上前迎接,“世子爷,您来啦!”
除了李长安的马车,放眼京城,再无第二人敢这般嚣张。
“我来看看我的小蛮。”
李长安笑嘻嘻地下了车。
正要往里走,旁边过来个女子,三十上下孔武有力,一脸的正气。
“世子殿下请留步!”
“你是?”李长安打量那女子,眼生的很,从来没见过。
那女子行礼道:“奴婢是南安郡主府上的,郡主想请世子去一趟,有要事相商。”
要事?
李长安不禁想起了被拒绝的那次。
虽说是属于正常情况,可心里终究有些不爽。
现在对方主动来找自己了,怎么也得端端架子吧。
“我也有要事要办,恐怕没有时间过去。”
都已经五六天没有见过小蛮了,得好好宠幸宠幸才是。
不然自己这奔腾的生命,也没地安放啊。
正要走,那女子又拦住道:“世子明鉴,上次之事不是郡主不答应,郡主孤身守府,又是初次与世子见面,不可不防。”
又施个大礼,“世子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