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复盘

换源: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昨夜不知有多少龌龊的京都。

燕王府书房中,穿着白色亵服,露着充满绷带的胸口的李承武,缓缓放下手中的密信。

李承武手中的这份密信,是他大舅吏部侍郎柳真亲笔提写,再由柳家死士送来的。

这份密信上的寥寥三千字,便将昨日那场会议中所有的情况全部概述了。

“呵!”

用烛台上的红烛,将密信点燃后。

瞳孔中倒映着火光的李承武,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昨日他“晕倒”后,事情的发展与走向,和他预计的相差无几。

看似昨日的结果,是柳家、林相等重臣“逼宫”,庆帝妥协、与其商量、讨论。

但实际上,昨日御书房内除了庆帝无人开口。

没有人能和皇帝讨论,尤其是庆帝这样的皇帝。

不是庆帝的意思,哪怕是文武百官一同相逼,都无法改变庆帝的决定。

昨日那场“讨论”,总结起来就只有三个流程。

第一个阶段,便是庆帝将这件事情定性为敌国所为。

第二个阶段,便是庆帝直接下令安排。

第三个阶段,便是做出最后结果。

是的!

没错!

无论是柳家、还是是林相、亦或者是昨日被拉过去的其他文武大臣,都没有任何有一个人能发表意见。

更何况,那种情况也不用说什么废话。

自己进宫求见圣家的柳家、林相,在进宫门前递上的乞骸骨折子就代表了所有态度。

剩下的,只有也只能由皇帝权衡利弊后,直接做出圣裁。

讨论?

不存在的。

只因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是庆帝。

一个不容置疑自己决定,拥有凌驾于整个大庆战力,能杀穿整个大庆的皇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大舅给着重的写了一行批注。

【他已知晓我等谋划,并加以警告。

近日不宜再起波澜。】

这里的他,指的是庆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庆帝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昨日那件事情,是李承武在背后暗自推动的结果。

并且告诉李承武,庆帝已经加以了暗示与警告,让他最近消停一些。

而也是这行备注,让李承武笑了。

因为,他最近这段时间的近期目的达到了。

“呼!

复盘一下吧!”

在手中密信烧为灰烬之后。

看着书桌手上的那抹灰烬,缓缓闭上眼睛的李承武,在心里喃喃自语道。

复盘。

是李承武这个穿越者,成为大庆皇子后养成的好习惯。

人有力竭时。

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能拥有城府,并且做出完美计划。

李承武一开始也只是一个有了挂的普通人而已。

复盘的目的,只为了找出缺点加以改正,并且警醒自己。

没有其他同行那样龙傲天系统;

也没有范闲那样有大宗师机器人保镖,以及庞大人脉、财富开局的李承武;

能活到现在靠的就是他那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以及有了系统还刻苦努力、谨小慎微的意志。

开局生于皇室的他,如果没有这些,估计早就死在了大内深宫之中了。

毕竟,年纪和太子、二皇子这些人相仿的他,没有一个强大的母族。

“首先就是目的.....”

抛开所有杂念的李承武,开始冷静、平静的复盘了起来。

首先就是目的。

李承武此次回京都,最开始的原因。

他是因为庆帝的突然赐婚,才回京都的。

在回京都之前,李承武与三个谋士商讨了许多事宜。

而最重要的就是四个目的。

这四个目的,分别是人设、立足、搅浑、静待。

李承武回京所做一切,都是围绕着这四个目的进行的。

首先是人设和立足。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并且手握重兵的亲王。

李承武与京都的文武百官不熟。

所以,李承武首先要告诉所有人,他是什么人。

其次再在京都完成立足。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这里告诉所有人,不是指李承武的性格。

而是李承武的价值。

李承武需要向京都文武百官展现自己的价值。

也只有这样,李承武才能收到“效忠”。

毕竟,你如果没有夺嫡可能,没有能让大家更进一步的可能;

又有谁会拿身家性命与你赌呢?

而李承武进京都当日,与李承乾爆发冲突、不给二皇子面子等等,就是一个开始。

昭告整个京都,他燕王自成一党,他不需要给太子面子。

不过,这里出现了两个变故。

一个是大皇子李承儒的主动投效。

另一个是庆帝的突然召见与安排。

前者不重要,后者却改变了李承武一些既定的计划。

不过,这也不重要。

毕竟,计划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最重要的还是随机应变这四个字。

之后,知道自己被庆帝顶上风口浪尖的李承武,安排了吕布清理京都守备军,并且躲入宫中。

清理京都守备军,是消化庆帝给自己的军队,也是为了逼一把京都蠢蠢欲动的人。

这也是为之后,李承武单独出宫做铺垫。

这是一个所有人知道有坑,但一定要跳的阳谋。

因为李承武如果掌握了完全掌握了京都守备,再加上庞大的边军。

李承武无疑有了清洗京都的力量。

是!

皇宫内有大宗师。

但除了李承武外,现在没有人知道大宗师就是庆帝。

所以,在所有人看来,皇宫内的大宗师,肯定优先保护庆帝。

只要李承武做的绝,他未必不能杀掉除他以外所有皇子、宗亲。

到那个时候,庆帝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

就算李承武造了反,庆帝也不能杀了李承武。

因为庆帝只有他一个皇子可选了。

而这里,也是这个阳谋的核心。

李承武现在有这个威胁所有人的能力。

所以,太子、二皇子哪怕明知道这是一个坑,也必须要跳进来。

因为,李承武现在有“枪”了。

如果他们不做什么,他们门下的人又怎么安心呢?

毕竟他们门下的那些人,不都是死士。

所以,他们只能刺杀李承武。

当然,在刺杀前,他们就没想着杀死李承武。

因为他们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件事情闹大,向庆帝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让庆帝卸李承武的兵权。

而这也是庆帝、李承武想要的。

庆帝要的集权,李承武要的是立足。

于是,便有了李承武出宫后,就遭到刺杀的事件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也都达成了自己的想要的目的。

太子、二皇子,达到了李承武被削了兵权的目的;

在背后策划推动一切的庆帝,收拢了兵权;

李承武减轻了自己的“影响”,并在策划一切的庆帝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莽人设”,在整个京都面前展现了燕王一党的价值。

其中需要解释的就是“莽人设”。

这里的莽,不是莽夫。

李承武作为边军大将、庆国战神。

李承武没有脑子,那不现实的。

这个莽,指的是李承武要在庆帝不知道他知道庆帝推动的前提下,然后用自己的办法、阴谋,在庆帝眼里达成自己的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站在第三层的李承武要在站在第二层庆帝眼里表现出,自己站在第一层。

而其中李承武出宫前让自己老妈找柳家、然后自己“一身伤痕”进宫求死最后“不幸”晕倒在宫门前。

这些的是其中莽人设的一环。

只有让站在第三层的李承武,能让第二层的庆帝相信,李承武是和太子李承乾、李承泽等人站在第一层,李承武才能立足。

是的!

从进京都到遭遇刺杀,都是为了实现人设与立足这两个目的。

也只有李承武完成立足,才能有接下来的搅浑与静待这两步。

而除了立足与人设,李承武还洒下了一些鱼饵。

一个是故意没有改名字,钓范闲这个穿越者的钩子。

另一个则是林婉儿与林婉儿背后的林相府、长公主。

接下来,就才是李承武在京都真正的开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