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换源:

  发现大量羚牛聚集的地方,而且这样羚牛也在疯狂舔食一种灰白色的石头,夏炎知道很可能是自己找到了岩盐。

由于留给自己返回华夏族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夏炎在经过简单休息,补充能量之后,就不得不再一次利用他敏捷的攀爬技巧,快速的爬到了羚牛聚集的那片拥有灰白色岩石的区域。

仔细观察这些灰白色石头还隐约带着一丝粉红的颜色,这让夏炎更加开心。

于是毫不迟疑,迅速的利用随身携带的石刀敲掉一块放进嘴中品尝。果然那熟悉的咸咸的味道顿时就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口腔,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得到了该有的回报,甚至有一种喜极而泣的反应。

夏炎的内心十分激动,有了盐,就意味着今后的华夏族,人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为了得到品质更高的岩盐,夏炎用石头敲掉表层被羚牛舔食过地方,迅速地搜集内部没有污染还带有一点粉色的岩盐,然后装进自己随身携带的皮袋里,直至达到自己所能背负重物的极限,方才作罢。

虽然说下山总比上山快,可是由于夏炎还要背负非常沉重的岩盐,所以这对他的体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然而,出乎夏炎意料的是,在距离华夏族尚还有一大段路程的时候,当他逐渐感到无法坚持的时候他居然发现大牛和青木等狩猎者们居然也穿着草鞋,踏上了他们以前很少涉足的山林深处,前来寻找自己。

这一幕让夏炎十分感动。

离开他们熟悉的环境,前往陌生的区域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前来寻找自己的族长,这让夏炎十分感动。

有了族人的接应,夏炎也终于可以卸下身上的重物,放心的交给大牛和青木,而自己则被他们当做英雄一般被高高举起,抬着回到华夏族所在的位置,享受着人们给予自己的最高礼仪。

可能是由于太过疲惫,辛苦了一天的夏炎居然在人们的肩头,不知不觉的沉沉睡去。

夏炎之所以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为华夏族寻找矿盐,除了盐能够使食物变得更加美味,让人们的身体素质变强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需要用盐来保存食物。

食物的保存技术同样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两种文明的冲突,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

这两种文明的碰撞在上个纪元的华夏大地上显得尤为激烈。

历史上游牧文明大多数时间总是落后于农耕文明,虽然也曾有元清两朝凭借着游牧文明强大的战力统治了农耕文明,但元朝极为短暂,而清朝的统治则是建立在摆脱游牧文明,重新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统治。

游牧文明之所以大多数时候总是落后于农耕文明的原因,除了畜牧业农产品的产量不够稳定之外,还有就是畜牧业的农产品(肉食)保存难度大且保存成本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早期食物保存手段单一的时代,游牧文明的辉煌往往就如同他们的食物保质期那样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而农耕文明的谷类农产品相对于游牧文明的农产品而言,不仅产量高而且还具有产量稳定,保质时间长,保存成本低的巨大优势,这就使得农耕文明的社会总是显得更加稳定。

而在稳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明,其文明发展程度自然也就更高一些。

夏炎要想尽快的延续和传承华夏文明,同样也要想办法来改变当前人们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原始时代人们之所以严重依赖肉食,除了肉食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肉食里面含有人们所急需的盐分。

如果没有肉食,仅仅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为主食的话,人们很快就会因为缺少盐,而失去力量。而这也是为何早期以采集为主的女人地位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夏炎如今让华夏族拥有了盐,那么华夏族今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改变那种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进而改变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从而向今后的农耕文明发展。

华夏文明归根结底还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文明。

不过在当前连农作物都还没有的时候,夏炎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肉食的保存问题。

由于捕鱼篓的出现,华夏族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捕获到了数量众多的鱼虾,而这众多的鱼虾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部族所能消耗的速度。同时夏炎制作的捕猎陷阱,也将会被狩猎者们不断地复制,虽然不是每一个陷阱都能够成功的捕捉到猎物,但是架不住陷阱的数量多,因此每天都有那些还没有见过市面的猎物会自动坠落到陷阱里面,对于如此数量众多的鱼虾。夏炎必须想办法来将他们保存起来,而不是任其在炎热的天气里腐烂变质。

肉食的保存方法主要包括冷藏、腌制和风干三种方式,其中冷藏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冰块或者冷冻设备,这在上个纪元冰箱普及的时代自然是毫无压力的,但在这个纪元的当前状况下夏炎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腌制和风干了,而无论腌制还是风干都需要大量盐,因此夏炎如今获得了盐,那么他的下一步就是要教会人们用盐的保存肉食的方法。

第一步:将粗盐在切成条块状的羚羊肉上涂抹均匀,并用手反复揉制;等到食盐充分被肉块吸收之后,在将肉块放入一个石头的凹槽内,用现成的羚羊皮密封起来腌制5-7天(一般腌3天就能入味了,但是腌的时间越长越香。具体腌的时间要看当时的气温,必须要低于15度以下,这样肉类才不会坏);

第二步:等腌制的肉类入味之后,将腌制好的肉浸泡在凉开水中刷去表面剩盐、污迹,用粗麻绳在顶部穿过,打个结;

第三步:将腌肉晒在干净,通风,阴凉的地方,晒5-7天(具体晒的时间要看当时的气温,必须要低于15度以下,这样肉类才不会坏),晒到皮部渗油,精肉略呈玫瑰红色为度,此时已经可以称之为腊肉了,不需要进一步的熏制,也已经可以长期保存肉类了。

如果想要将肉类保存的更加长久,还可以将腊肉进一步做成熏肉,具体过程如下:

在前三步的基础之上,第四步:把晒好的腊肉,挂在一相对密封的空间内。地面聚拢起一个火堆,将其点燃待火苗升起,立即用柏树枝桠(或其他树枝)一层层轻轻覆盖,只能出烟,不能见火。

第五步:待烟雾渐浓,把出口关上,需时不时查看柏树枝桠盖得够不够,烟浓不浓,火苗是否窜出。(没人查看时一定要将火熄灭),熏制工作量不大,但要细心,烟熏几日到一周不等,待所有腌制品熏成深褐色,少许油外流,烟熏腊肉即完成。

第六步:烟薰过的腊肉,放到自然凉,然后找一通风之地,挂在竹竿上(想食即取)。

烟熏肉的制作,对于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之前,由于没有好的保存肉类方法,往往会导致一种现象,秋季适合围猎,可以轻易捕捉的很多猎物的时候,人们为了防止浪费,不得不将所有捕获的肉类一次性吃完。等到冬季大雪封山无法打猎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肉类储存,人们只能食用一些热量低的块茎类食物度过漫长的寒冬。所以在冬季,往往会有大量原始人类会死于饥饿和寒冷。

食物的长期保存方法,绝不简单的是可以让一个部族延续的更加长久的问题。

古代游牧民族之所以不断的南下侵扰南方农耕民族,除了其本身自带的向外扩张基因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游牧民族的食物来源单一,且难以长时间保存。肉食固然可以短时间内给人们提供大量的热量,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重要难题,那就是获得周期长,保存难,且保存成本高。综合而言肉食的保存难度远远高于水稻、小麦等农耕文明的食物。再加上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劣,肉食的来源不够稳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游牧民族就不得不南下抢夺农耕文明的食物。

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文明正如他们的食物保存期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而农耕文明所建立的王朝,由于食物来源稳定、产量高且易于保存,所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农耕文明才得以延绵不绝,历久弥新,传承不断。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还没有出现种植业的环境里,华夏族当前的主要食物还是以捕猎为主,因此要想使今后的华夏族没有食物短缺的焦虑。好的肉食保存方法是让华夏族在今后延续和传承下去的重要宝典。有了这一跨越时代的食物保存技术之后,华夏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加入到华夏族,从而使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