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步骤。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土,这种土必须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以便能够被塑造成各种形状的陶胚。
而另一个关键步骤则是如何用更高的温度来烧制陶胚,使其转化成坚硬的陶器。
在这里,火,毫无疑问是自然界对人类最大的恩赐之一。它代表着温度和能量,不仅能够给人类带来温暖和熟食,还能够帮助人类驱散黑暗和恐惧。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火的利用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原始时代第一件陶器的出现,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后来核能的大范围运用,火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总是与火的利用紧密相连。
就拿陶器的烧制来说,火的温度直接决定了陶器的质量和硬度。如果火候不够,陶胚就无法完全烧结,容易破碎;而如果火候过猛,陶胚则可能会变形甚至开裂。因此,掌握好火候是烧制出优质陶器的关键所在。
除了陶器烧制,火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冶金工业中,火被用来熔炼金属;在化学实验中,火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能量;在医疗领域,火可以用于消毒和治疗某些疾病。可以说,火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和科技发展之中。
总之,火作为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更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持续追求用最少的能源,消耗来产生更多的能量的一个过程。
而如何能够利用火,掌控火,使其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发展而服务呢?
这其中用来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的窑,正是人类利用火和掌控火的一个最典型代表。
最初陶器的烧制并没有窑,人们往往会把制作好的陶胚,堆放在一起,然后架上柴草进行烧制。这样的方法被称之为堆烧法,是非常原始和落后的,也是地球上各个角落的原始人类社会,早期烧制陶器最多的一种方式。
不过可惜的是有些地方的人类善于思考和总结,所以后来又发明的更多的烧制方式,如坑烧法、窑烧法。但是更多地方的人类却永远停留在了最初的堆烧这一阶段,仿佛他们的智慧从未进化过一样。例如上个纪元20世纪的非洲就有很多地区,依然只会最基本的平地堆烧或者坑烧法。这种烧制方法原始且落后,烧制出来的陶器质量自然是惨不忍睹。
在地球早期的所有文明中,华夏文明显然是善于思考和总结的那一类,他们并没有止步于烧制出最简单粗陋的陶器,而是不断思考和总结,最终发明出来能够产生更高温度的窑。
窑的出现对于华夏文明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用来烧制陶器,还能够用冶炼金属。也正是因为有了窑,所以华夏古代在金属冶炼领域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由于有了窑,能够掌控火,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能冶炼出更多的金属,拥有更加强大的战力,而这也正是华夏古代领土不断扩张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上个纪元的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世界各地的主要文明,包括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时期、古埃及的第二王朝、欧洲各地区以及中华文明的夏商周时代,均同步进入了青铜时代。
但是,地球上其他所有文明加起来,他们遗存在世的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与华夏文明留存在世的青铜器有着巨大的差距。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的青铜时代,华夏文明对地球上的其他所有文明,绝对是处于碾压地位。
除了青铜器华夏文明的冶炼技术傲世全球之外,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华夏古代的铁器产量也同样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而所有一切的关键都可以归功于华夏文明,有着独特的制窑技术,能够得到其他文明所不能得到的温度。
例如同样都是烧土制作陶器,但是却只有古代华夏文明能够获得更高的温度而烧制出瓷器。华夏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瓷器烧制技术就已成熟?。而号称领先世界的欧洲直到1708年,才由萨克森公国烧制成功他们的第一件硬质瓷器,而且他们还是在已经有了中国瓷器的基础上逆向仿造出来。
虽然从烧制陶器到烧制瓷器中间的温度只差200℃左右,可是欧洲为了提升这200℃、破解华夏文明瓷器的秘密,却比我们晚了整整1400年。‘据查阅资料,欧洲古代烧制陶器也有用窑烧制的历史,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的窑炉设计和技术水平一直都十分低下,炉温通常只能达到900℃左右,而这也正是无法成功烧制出瓷器?的最主要原因。
窑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华夏文明演进的“熔炉”。
从烧制第一件陶罐到支撑现代工业,窑的火焰照亮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技术社会的道路,其影响跨越时空,直至今日窑仍在不停的塑造我们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鉴于窑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夏炎决定倾尽全力制作出一个能够获得更高温度的窑,争取能够烧制出质量最好的陶器。同时也为自己下一步炼铁、烧炭、烧石灰等将要面对的问题进行试验。
由于等待陶胚阴干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再加上自己有足够多的人手供自己指挥,因此夏炎决定分别制作两种类型的窑来进行试验。
传统的窑主要分为竖穴窑和横穴窑两种类型。以此为基础我们的祖先为了能够大批量烧制陶器和瓷器,又在竖穴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馒头窑,在横穴窑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地形而建的龙窑。
横穴窑的结构为火膛与窑室横向排列,火膛在前,窑室在后,一般火膛所在地势较低,与窑室之间留有一个过火通道,排烟孔则位于窑室尾部。横穴窑通过尾部排烟孔的吸力,将热力从前拉到后、贯穿于整个窑室,保证了热量在窑内的停留时间。
竖穴窑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理解为窑室坐于火膛之上、中间以栏栅相隔、烟囱在窑的顶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窑炉结构。竖穴窑中火焰受顶部吸力作用,火焰可由由火膛直接上升至窑室内部,窑室温度可以快速提高至1100C左右。相对于平地堆烧和坑烧法,则又有着进一步的技术升级,窑温的增加可以使陶器的烧结性大大增高,质地更加紧密,渗水率降低,实用性更强。另外,由于竖穴窑中器物与燃料隔离,可以使得陶器的烧成率大幅提高。
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夏炎就近选址,将两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窑直接修在了取陶土的河堤上,并利用河堤的坡度,来进行挖掘。等到挖出两个窑的大概轮廓之后,就用挖掘出来的泥土对两个窑进行修整。
在制作窑的过程中,夏炎也发觉黄胶泥的确是个好东西,它不仅拥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用来制作陶胚,而且还能够用来制作窑的顶部、隔断、以及烟囱等各种部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