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除了宗祠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之外,夏炎要在这个新纪元将华夏文明永远传承下去,还必须从语言和文字上入手,只要把他们的语言和文字都变成了华夏文明的汉语,那么自己的传承使命就算完成了一半。
文字是判定一个文明是否存在的关键。当我们的躯体死亡化为尘土的时候,我们的记忆也将会同样消失。可是我们留存在龟甲上、竹片上、岩壁上乃至石头上的文字却不会消失。
而在考古学上要确认一个文明的存在,也有一个最重要的参考因素那就是文字,只有有文字的文明才算是真正的文明。
正如我国著名的陈仓石鼓那样,虽然每一块石头都非常普通,可是因为在其上面刻上了文字,它们就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镇国之宝。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华夏古代文明,并推动华夏文明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一个民族要想彻底征服另外一个民族,首先要做的就是同化他的语言和文字,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也很有可能会被被征服的民族所同化。历史上的华夏族,也曾经不止一次被外族所侵略和奴役,但是无论多么强大的外族在统治华夏族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都会被华夏族所同化,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例如曾经不可一世,征服大半个亚欧大陆的蒙古族,最终还是被华夏族所同化,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总有学者说他们是被儒家文化所同化,但夏炎却认为他们是被汉族的简单、明了的语言和文字所同化。汉语凭借其简单明了的特点,具有极其顽强的的生命力和扩张性,对其他语言和文字而言是一种绝对的碾压和降维打击。
有鉴于此,夏炎决定要尽快重启文字传承体系,选择一批有天赋的人来学习文字。除此之外还要让对文字有需求的人也参与到文字的学习中来。
例如掌管后勤的黑木,他为了能够记清楚仓库里面出入了多少财物,如今已经创造出了结绳记事的方法,用不同的材质编织出各种粗细不同的绳子,来对应不同的财物,例如今天狩猎者们捕获的了一头野猪要存放进部落的仓库里,那么黑木就会在用这头野猪的毛编织成一个绳结,然后挂在仓库专门用于结绳的地方以便于自己记忆;等到黑木做饭需要用到野猪的时候,他就会取消这个绳结,以免当夏炎询问的时候自己记不清仓库里面的财物。
这说明人们已经对文字产生了需求。
而该如何来激发人们学习文字的兴趣呢?让人们更容易来学会文字呢?
这首先要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汉字做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由最开始的仓颉仿照自然界中万物的形态而被创造,属于象形文字,如早期甲骨文、金文中的“日”“月”“山”“水”等文字,就是通过直接描摹自然物体的轮廓(如“日”为圆形太阳,“月”为弯月形状)而被创造出来。
所以也可以说最初的汉字就是人们根据实物而绘制成的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其目的是让人们看见这个字就能想象出它的形象,并最终认出他来。
不过很显然最初的汉字书写起来实在是太过于复杂,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记事更加方便快捷,后来就逐渐对这些图画进行简化,最终历经了千万年的演变,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兼具象形和表意的核心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汉字也在不断地成长,它就如同一个不断成长的人一样在不断地化繁为简,传承着我们的华夏文明,记载着我们的历史。
之前夏炎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全世界所有文字中,为何只有汉字才能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为何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汉字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意境和美妙呢?不知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曾经也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当你长时间盯着一个字之后,你会发觉它仿佛会逐渐的动了起来,会发觉它会突然让你变得陌生的认不出来,也会发觉它能给你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不过如今当夏炎认真思考汉字的形成过程后,就发现我们的汉字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都来由生活中出现的具体事物而演变出来的,如花、鸟、鱼、虫、山、林、水、草等。因此我们把汉字变成书法其实就是在回归汉字的本意和本来面貌。因此当我们在书写汉字时,其实就是在绘制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无论是端庄秀丽的楷书、行云流水的行书,还是龙飞凤舞的草书,都无一不展示着汉字那千变万化却始终如一的灵动之美。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不仅源于汉字自身的形态结构,更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夏炎为自己能作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为能够拥有这么美丽的文字而感到庆幸。
汉字的形成过程是由描绘自然界中的事物而来,而之所以人们要创造出汉字则是为了记载而来。
为了更好的传承华夏文字,夏炎决定再单独组建一个学习组,挑选整个部落里最聪慧和有天赋的一部分人,教会他们华夏族的语言和文字。
可是夏炎很快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想要教会人们认字,可是自己却又没有教材,没有笔,也没有纸张,可是那又该怎么办呢?
不过很快夏炎就想到了用上古华夏神话故事当做教材,用可擦拭的木板来当做纸张,用木炭来当做笔的方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