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巩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换源:

  转眼间,10月1到了,

这个时候还没有像后来那样的长假,

国庆假期就三天,

没有让人厌恶的调休,

就没有七天的长假。

巩莉坐在招待所房间内,

一张年代感十足的木桌旁。

桌上的老式座机电话忽然响起,

铃声清脆,

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她迅速抓起听筒,

感受到一种熟悉的重量,

“喂,您好?”

电话另一端,

传来母亲那熟悉而温暖的声音。

“莉莉啊,是妈妈。

国庆快到了,

想着你学校也该放假了,

能回家一趟吗?家里人都盼着呢。”

巩莉语气温和,

夹杂着一丝思念。

“妈,我也想回家,

只是得看看剧组以及学校的安排。

我会尽快决定,

然后给您回电话。”

通话结束,巩莉起身,

缓步迈向窗边。

在那里,赵鸿飞正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已泛黄的小说。

她轻声细语。

“鸿飞,是我妈,

希望我国庆能回家。

如果决定回去,

这段时间我们就要暂时分开了。”

赵鸿飞轻轻合上书,

抬头望向她,

眼神中满是理解与支持。

“莉莉,你应该回去和家人团聚。

这里的一切,

等你回来时依旧如故。”

到了决定的周末,

巩莉与赵鸿飞一同前往市里的长途汽车站。

车站内,人群熙熙攘攘,

各式各样的装扮映入眼帘,

空气中弥漫着即将启程的氛围。

他们找到了前往巩莉家乡的车次,

赵鸿飞帮忙将行李安置在车顶的行李架上。

“路上小心,到家后,

别忘了请邻居大婶帮忙给招待所的座机打个电话,

报个平安。”

赵鸿飞叮咛着,

手轻轻搭在巩莉肩上,

目光中流露出不舍。

巩莉轻轻点头,眼眶微湿。

“放心,我会的。

你也照顾好自己,

等我回来,我们再一起认真剪辑。”

随着汽车启动的轰鸣声,

巩莉透过车窗,

向赵鸿飞挥手告别。

赵鸿飞的身影逐渐模糊,

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淡薄,

只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

在这个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

每一次的等待都显得格外珍贵。

……

剪辑分成粗剪和细剪,

到了第二步就要增加音乐。

粗剪是在高密完成的,

细剪则是要到北景电影制片厂的剪辑室。

窗外的秋风带着凉意,

室内却因胶片机的转动和讨论声而显得温暖。

一旁的助理导演顾长围正细致地整理着拍摄素材,

赵鸿飞则紧锁眉头,

审视着每一帧画面,

时不时与顾长围交换意见。

“这段颠轿的镜头,

感觉还少了点什么。”

赵鸿飞沉思片刻后说,

“我们需要一种力量,

一种能让观众感受到原始生命力的冲击力。”

顾长围点头赞同,却也面露难色。

“可原来的配乐人联系不上,

这音乐怎么解决?”

赵鸿飞目光一闪,有了主意。

“找不到人,咱们自己来。

我记得有一首民谣,

叫《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那种质朴又直白的旋律,

正好符合咱们片子的气质。”

决定之后,赵鸿飞开始亲自操刀,

将这首曲子融入到影片中。

音乐响起的那一刻,

剪辑室内的氛围瞬间不同,

那是一种原始的直接击中心灵的震撼。

赵鸿飞闭上眼,

随着节奏轻轻摇头。

“就是这种感觉,

唢呐和大鼓,简单却有力,

像是直接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对于舞蹈,

他更是不遗余力地追求还原与创新。

“颠轿和祭酒神的场景,

咱们不能光靠想象,

得找到那股子原始的味道。”

他组织团队深入山东农村,

与当地老人交谈,收集资料,

甚至邀请了几位民间艺人进组,

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当地的风俗特色。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莫回头!”

这段歌词,经过赵鸿飞的改编,

不仅在电影中成了情感的爆发点,

也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

成为了一时的流行语。

音乐的选择上,

赵鸿飞坚持只用唢呐和中帼大鼓两种传统乐器,

他对作曲师强调。

“唢呐要吹得像高粱地里自由的风,

大鼓要敲得像心跳,

让人感同身受。”

这样的音乐风格,

为《红高粱》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在色彩上,

赵鸿飞对红色的偏执几乎达到了极致。

“红色,尤其是那种如火如血的大红,

它代表着生命的力量,

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他要求美术部门在布景、服装上大量使用红色,

甚至在某些场景中故意增强色彩饱和度,

使得整个画面燃烧起来,

充满视觉冲击力。

“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故事,

更是那份来自乡土深处的野性和热情。”

《红高粱》最终呈现的效果,

不仅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确立,

也为中帼电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