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大秦》首播逆袭,法治锋芒、热血战场齐绽

换源:

  卫鞅依据新颁布的严苛法令,毅然决然地决定将参与械斗的七百多名凶悍之民全部处以斩首极刑,以儆效尤!此消息仿若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在秦国上下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无论是朝堂之上位高权重的官员,还是民间市井的普通百姓,都对卫鞅的这一决断议论纷纷,众人皆为那严酷的刑罚而感到震惊不已、恐惧万分,一时间,秦国上下人心惶惶,仿佛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秦孝公听闻此事后,顿时脸色大变,心急如焚地直奔左庶长府。

秦孝公满脸忧虑地对卫鞅说道:“自穆公百里奚开创基业以来,秦国百年来治国理政皆遵循着仁政爱民的理念,如今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革新,我自然是毫无退缩之意,可这变革之事毕竟关乎国本民生,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啊。此次一上来便要斩杀七百多人,老秦国的子民们如何能够承受得住这般沉重的打击?这岂不是要让秦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刑罚杀戮如此急切严厉,必然会深深伤害到百姓的情感,若法律不能体现出爱民如子的情怀,又怎能在秦国这片土地上立足生根、深入人心呢?我们应该考虑到百姓的感受,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采取严厉的刑罚。”

卫鞅静静地深吸一口气,神色凝重地缓缓开口说道:“法治对于民众的爱护与关怀,并非体现在给予他们内心的情感慰藉之上,而在于通过明确的行为规范与严格的约束机制,引导民众走向正道。治理国家的艰难险阻,并不在于如何苦口婆心地引导民众去积极行善,而在于如何坚定不移地惩治那些为非作歹之徒,唯有以雷霆手段严厉惩处恶行,才能有效地弘扬善良之德,树立社会正气。深入推行变法,首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便是要承受住法制实施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震荡。倘若不经历此番艰难的洗礼,秦国的百姓便永远无法真正透彻地知晓法律究竟为何物,其威严与公正又体现在何处。我们必须坚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动摇。”

秦孝公面露痛心疾首之色,无奈地长叹一声,说道:“秦国如今这般破败不堪、风雨飘摇的局面,实在是经受不起如此剧烈的动荡与冲击啊!我们应该谨慎行事,避免因为变法而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卫鞅目光坚定如磐石,眼神平静而深邃,波澜不惊地说道:“秦国的百姓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完全能够承受得住这变法之痛,而陛下您作为一国之君,肩负着国家的兴衰荣辱,更应当有这份担当与勇气去直面挑战,承受压力。”

说着,卫鞅缓缓走到窗边,伸出手指向窗外那广袤无垠的壮丽河山,接着说道:“微臣曾不辞辛劳地踏遍秦国的每一寸土地,深入走访过众多的秦国百姓,因而对秦国的国情与民心所向有着深刻而精准的了解。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强大兴盛、长治久安的国策方针,秦国的百姓们有着超乎寻常的辨别能力与智慧。那些琐碎细微的小政策,其关键在于朝堂之上的英明决策与高效执行;而那些重大关键的政策方针,其根本则在于能否赢得百姓的衷心支持与拥护。大道的推行与实施,其根基在于顺应民心所向,至于那些世族们的非议与反对之声,实在是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陛下哪怕只是对一人网开一面,特赦其罪,都如同在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蚁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导致整个大堤的轰然崩溃!倘若如此,秦国的变法大业,迟早都会毁于一旦,功亏一篑!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仁慈而放弃了变法的大业,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

秦孝公听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时间竟呆立当场,半天说不出话来。

过了许久,秦孝公仍不死心,做着最后的一丝挣扎,问道:“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不能有所改变了吗?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一些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卫鞅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法律一经确立,便应当如同巍峨高耸的泰山一般坚定不移,不可动摇!任何的动摇都将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变法的进程。”

秦孝公又问道:“那能否稍微放缓一下实施的节奏呢?这样也许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法律。”

卫鞅严肃庄重地说道:“法律的威严贵在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不容有丝毫的拖延与懈怠!一旦放缓节奏,将会让法律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百姓也会对法律产生怀疑。”

秦孝公接着问:“那能不能酌情减少一些刑罚的力度呢?毕竟刑罚过于严厉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卫鞅坚定地回应道:“减轻刑罚必将导致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引发法律体系的崩溃瓦解!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法律的原则。”

秦孝公不死心地再次问道:“难道真的不能对其中一人网开一面,予以特赦吗?也许这样可以安抚一下百姓的情绪。”

卫鞅毫不留情地说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外,绝无任何私情与恩情可言!任何的特赦都将破坏法律的公平性,让我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秦孝公无奈地仰天长叹一声:“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