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孝公临危受命,卫鞅渭水论道

换源:

  渭水之畔,狂风宛如失控的狂魔,咆哮嘶吼,似是苍天在为即将降临的血腥杀戮而悲叹哀伤。

刹那间,一道寒芒如死神的利刃,骤然划开铅灰色的苍穹,紧接着,一声雄浑威严、响彻云霄的“行刑!”之令,仿若巨钟鸣响,在旷野上久久回荡。

只见那刀光闪烁跳动,疾如闪电,转瞬之际,七百多条鲜活的生命便如凋零的花瓣般纷纷坠落,滚烫的热血如泉涌般汩汩喷出,将那渭水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血海,滔滔江水汹涌澎湃、翻涌呼啸,仿若在为这惨绝人寰的世道发出沉痛的哀号。

时光的车轮缓缓转动,秦国自商鞅全力推行变法起,已然走过了二十载的风雨历程。

往昔那贫困衰弱、受尽屈辱的艰难处境,早已如过眼云烟,化作历史的尘埃。

如今的秦国,国势仿若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耀眼夺目。

那支在烽火硝烟中历经锤炼、饱经磨难的新军,终于崭露头角、威名远扬,在与公子卯的生死对决中,展现出了震撼人心的强大战斗力与气吞山河的英勇胆略,成功收复了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函谷关,以及那广袤无垠、物产丰饶的八百里河西之地。

经此一役,秦国之名仿若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瞬间传遍了整个战国的辽阔疆土,使得那些曾经轻视、蔑视秦国的诸侯列强们,不得不重新审慎地评估这个崛起于西陲的虎狼之国,内心深处不禁泛起阵阵惊惶与畏惧。

秦君的营帐之中,气氛沉重压抑得仿若铅块,令人几乎窒息。

然而,在这沉闷压抑的氛围之下,却又隐隐潜藏着几缕难以察觉、难以言表的期待之光。

秦孝公端坐在营帐的主位之上,双手似铁钳般紧紧握住座椅的扶手,身躯微微前倾,一双眼眸中闪烁着炽热激昂、难以抑制的光芒,那灼灼的目光径直投射向伫立在下方的卫鞅,急切而焦虑地问道:“依爱卿之高瞻远瞩、非凡卓见,我大秦可否有望成就这一统天下的千秋伟业?”

卫鞅神色庄重严肃地微微抱拳行礼,继而昂首挺胸、英姿飒爽,面色凝重深沉地开口说道:“陛下,当今之世,天下诸侯纷争不止、混战连连,割据分裂之局面已然延续了五百余载,这统一天下的宏伟壮丽之大业,其艰难险阻之程度超乎常人的想象极限,绝非仅凭一代君王的独自拼搏便可轻易实现、一蹴而就。回首往昔岁月,商汤倾覆夏朝江山,历经两朝的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与不懈奋进;周武王征伐商纣暴君,亦是倾尽三代人的心血汗水与拼搏抗争。我秦国从往昔的贫弱困窘之境逐步迈向如今的强盛繁荣之态,虽仅仅耗费了二十年的短暂时光,然而若要挥师东进、跨越函谷雄关,与山东六国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展开生死较量、激烈拼杀,直至将其逐一剿灭、荡平干净,成就这旷古未有、空前绝后的大一统丰功伟绩,臣实在难以预估、推断究竟何时方能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况且,就当下的局势形势而论,秦国若要完成这天下一统的千秋大业,其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与重重挑战相较于周灭商之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依臣之浅见,这至少需要数代人的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坚守,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拼搏以及反反复复、持续不断的较量,方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实现宏愿。”

秦孝公听闻此言,微微点头示意,继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默想之中。

片刻之后,他再次抬起头来,目光仿若利箭般紧紧锁住卫鞅,开口问道:“既然如此,那依爱卿之见,我秦国未来的前行道路应当如何去开拓、进取呢?”

卫鞅嘴角微微上扬,绽出一抹自信满满、坚毅刚强的微笑,不疾不徐、从容镇定地说道:“陛下,唯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秉持法治之核心理念,并且代代皆能涌现出贤明睿智、聪慧通达的君主,如此这般,方能护佑我秦国的江山社稷永固长存,国势昌盛繁荣、蓬勃发展,一步一个坚实有力的脚印,稳步迈向那大一统的宏伟壮丽目标。”

秦孝公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迷惑不解、心存疑虑的神情,口中轻声低语喃喃道:“坚守法治,代有明君?这其中蕴含的深刻真意,还望爱卿为朕详细周全地阐释剖析一番。”

卫鞅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轻轻拂动了一下衣袖,神色从容淡定、气定神闲地开始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陛下,纵观古今往来的漫长历史长河,国势强盛能够延续传承两代的情形状况,已然是极为稀少罕见、凤毛麟角般珍贵,而若要传承三代而依旧保持繁荣昌盛、不衰不败之态,那更是闻所未闻、前所未有的事情。如今山东六国眼见在战场上难以与我秦国相抗衡、一较高低,便妄图从我国的内政事务之中寻觅可乘之机、破绽漏洞,满心期许我秦国第二代君主能够变更现有的治国方略、大政方针。然而,陛下不妨平心静气、凝神静思地试想一下,倘若国家的一应事务皆有清晰明确、完备详尽的律法作为依凭和规范准则,举国上下无论身份尊卑、地位贵贱、才能贤能、头脑愚钝皆能够严格遵循律法行事、依律而为,那么朝堂之上以及民间各地自然会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哪怕是出现才智平庸、能力寻常的君主,只要我秦国的律法根基稳固坚实、牢不可破,国家亦不会轻易陷入混乱无序与衰败倾颓的泥沼困境之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