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译完《水泥花园》

换源:

  过了正月十五,空气中还残留着些许春节的热闹气息,但开学的脚步声已越来越近。黄一瓜和栗清照窝在房间里,对着《水泥花园》的书页,翻译工作竟越来越顺畅。那些原本艰涩的语句,在两人默契配合下,渐渐被赋予了中文的生命力。?金橘似乎察觉到了两人的专注与甜蜜,有意给她俩腾出独处的空间。那段时间,她和鹿峰外出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当房门关上,屋内只剩下黄一瓜和栗清照翻动书页、敲击键盘的声音。两人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节奏,翻译累了,便相互抱着缓解疲劳。有时,在温暖的被窝里,他们还能更深度地交流,分享对文字的见解,也倾诉着彼此内心的柔软。?随着相处的日子增多,黄一瓜对栗清照的爱愈发深沉。他满脑子都是想着如何让栗清照幸福点。中午,当栗清照午休时,黄一瓜就钻进厨房。他捧着菜谱,仔细钻研,在灶台前忙碌,精心做出一道道美味而又健康的菜肴。当栗清照被饭菜香唤醒,看着桌上摆满的美食,眼中满是惊喜,兴奋地说:“我家瓜瓜以后可以当御厨了。”栗清照是个十分注重保持形体的女孩,即便面对再诱人的食物,也不会毫无节制地饕餮,只是细细品味着黄一瓜的心意。?正月二十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为《水泥花园》的书页镀上一层金色。黄一瓜和栗清照正翻译着书中的最后几个章节,桌上的咖啡早已凉透,但他们浑然不觉。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是肖院长打来的电话。肖院长在电话里询问了一下翻译进度,当得知他俩的翻译将近尾声时,语气中满是惊讶。在他看来,大一的学生翻译麦克尤恩这样复杂的作品,总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黄一瓜和栗清照竟然这么快就接近完成,肖院长难免担心翻译质量。于是,他让黄一瓜发几章到他邮箱,想先睹为快。?黄一瓜按照要求将部分章节发送过去后,心里还有些忐忑。他和栗清照坐在沙发上,握着彼此的手,时不时看向手机,期待着肖院长的回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手机铃声再次响起。肖院长在电话里称赞他俩的翻译质量,言语中满是认可,还说以后会多多推荐他俩。黄一瓜和栗清照相视一笑,心中满是喜悦。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对翻译成果的肯定,也意味着以后或许会有更多机会,不愁吃穿的生活好像不再遥远。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金橘推门而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和鹿峰的进展,从他们一起去的有趣的咖啡馆,到看的感人电影,再到漫步公园时的甜蜜对话。从她的话语和表情中,看得出她逐渐走出了体育男留下的阴影,重新拥抱生活,拥抱爱情。黄一瓜和栗清照安静地听着,为她感到由衷的开心。?在那段临近开学的日子里,生活似乎格外美好。黄一瓜和栗清照完成了《水泥花园》的翻译工作,将成果提交给肖院长后,便开始期待着出版的那一天。?翌日,金橘起来收拾客厅,无意间翻到黄一瓜和栗清照在翻译《水泥花园》时留下的记录:

第一章:冷峻文本的翻译困境

《TheCementGarden》第17页,黄一瓜用荧光笔划出关键段落:

原文:He/fell/headlong/on/to/the/cement,his/arms/flung/out/like/a/divers.

讨论记录:

栗清照指出headlong在牛津词典中的双重释义(①头向前地;②轻率地),建议保留物理坠落感与隐喻意义。

两人对比三个译本:

?冯涛版:他头朝下栽倒在水泥地上,双臂像跳水者般张开(侧重动作)

?台版:他倒栽葱摔在水泥上,手臂如潜泳者伸展(强化视觉冲击)

?最终定稿:他倒向水泥地的姿态像一次义无反顾的坠落,双臂如潜水者没入虚空(融合物理与心理描写)

第二章:禁忌描写的文化转译

面对小说中杰克在父亲死亡后的自慰场景:

原文:I/touched/myself/that/night,not/in/grief/but/in/a/kind/of/wild/celebration.

争论焦点:

黄一瓜主张直译:那晚我抚弄自己,不为悲伤,而是某种狂野的庆祝

栗清照坚持文学化处理:深夜我触碰身体的时刻,涌动的不是哀恸,而是近乎祭祀的欢腾

最终采用折中方案,保留wild/celebration的原始张力,通过添加祭祀意象暗示宗教赎罪与亵渎的并存。

第三章:水泥意象的象征体系

笔记本第38页记录着对cement/motif的解析:

关键原文:The/cement/in/the/bucket/was/thickening/but/still/pourable.

翻译突破:

初译:桶中水泥渐稠却仍可倾泻(丢失pourable的流体隐喻)

修改稿:水泥在桶里凝结成将固未固的临界态(通过临界态呼应青春期心理)

学术注释:此处借鉴了物相变化理论,将水泥的物理状态与杰克性意识觉醒形成互文。

第四章:死亡叙事的双重解码

针对母亲死亡场景的六稿修改:

原文对照:

When/mother/died,there/was/a/sense/of/adventure/and/free/dom/underlying/my/strongest/feelings.

译稿演变:

直译版:母亲去世时,我最强烈的感受下潜伏着冒险与自由

诗化版:母亲之死掀开的悲恸帷幕后,竟藏着自由的号角(被批过度浪漫化)

定稿:母亲死时,在我最强烈的悲恸之下,竟暗涌着某种冒险与自由的悸动(暗涌保留原文的压抑感,悸动强化生理反应)

第五章:声音描写的通感转化

深夜讨论scraping的听觉转化:

原文:The/only/sound/was/the/scraping/of/the/shovel/and/our/heavy/breathing.

实验性翻译:

拟声词方案:唯有铁锹刮擦水泥的吱嘎声与我们粗重的呼吸

通感方案:锹刃与水泥摩擦的嘶鸣啃噬着寂静,我们的呼吸声像另一把无形的锹

采纳理由:后者通过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啃噬)和空间感(无形的锹),强化了埋葬场景的窒息感。

第六章:译后记中的学术升华

终稿附录收录二人对开放式结局的解读:

原文:We/left/the/lid/off/so/the/cement/would/set/faster.

学术观点:

栗清照批注:敞开的盖子象征未完成的俄狄浦斯情结,加速凝固的水泥实则是情感防御机制的物化

黄一瓜补充:这个动作包含存在主义选择——他们主动放弃保护,让创伤快速结晶

文学隐喻:译稿扉页最终添加副标题一部关于凝固与流动的成长史诗。

看完这些,金橘由衷感叹,这一对真是东竹西箭,人世间绝美的搭配;而至于她自己,虽然是师姐级别,在文字功底和翻译态度方面,还相差甚远。等新学期开学,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蹉跎时光。于是,她打开京东商城,下单购买了一本《口译》手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