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在帮女儿小凤解决了礼物局的困扰之后,她向皇上和皇后申请给小凤封“县主”的称号。因为小燕是嫡公主,因此皇上,皇后便准了她的申请,封小凤为“县主”。有了这样的身份加持,小凤做为礼物局的主事便也更硬气,更有底气了。
小燕每隔几天就去皇宫里走走,看看皇帝,皇后和太子太子妃。因为小凤接手小燕的公主姑姑主才礼物局,原属于公主姑姑的那两成收入便该归小凤所有。因为小凤之前没有封号,所以这两成收入便一直放在账上。到小凤获得县主的封号后才将这两成收入分给了她。
因为礼物局的这个事情,小燕要朱小勇考虑一下是否再谋取个职位。朱小勇说家里又不缺钱,都往官场挤做什么。他开的马车行也不少挣,他俩给孩子们的已经比一般人家好很多了,不要考虑太多了,也不要为孩子们考虑太多,让他们自己努力吧,实在有困难了再帮一把。小燕想想说的也有道道,便不再提及此事。
小燕去看皇上,皇后,俩人总是高高兴兴的,有时也拿出一些好的东西让小燕带回去。太子和太子妃这阵子总是有些心事似的。小燕便问他俩有什么心事,太子妃便悄悄地告诉小燕,太子妃终于怀孕了,太医悄悄告诉他俩说这胎准是个男孩。太子想让他的奶娘嬷嬷将来带他们的这个孩子,但太子妃觉得太子奶妈年岁大了,精力肯定不能跟从前相比。太子妃要重新挑选个年轻的女子给这个将出生的男孩做奶妈。俩人正因此意见不太一致,彼此争执不下。小燕问太子奶妈现在哪里,太子妃说已经告老还乡了,虽然得了丰厚的报酬,但在老家只身一人,所以太子其实是想把她接进宫里养老,才故意找了个说辞而已的。小燕听了去找太子说道:“你现在是太子,将来是皇上。你的奶妈现在是庶民,如果你把她接近宫里来,那么她将来就会像母后一样被宫里人尊敬。如果你真把她接来了,你认为她会有什么想法吗?”太子摇摇头,但很肯定地说:“我不管她有什么想法,但她知道我是一直在记挂着她的。”小燕听了说道:“一个庶民忽然会堪比太后,你认为她会想些什么呢?况且听说她还有继子在跟前,她不会给她的继子谋取些好处吗?正是她明白你一直记挂她,她才会更加地想为那些人谋取好处呢。到时候你一定会很为难的。如果到时候会感到为难,不如现在就考虑清楚。”太子听了仍有些犹豫,小燕见状便说道:“你过生日时把她接过来一起用个膳,顺便让她的继子送她一起过来。”太子听了觉得这样可行,便点了点头。
很快到了太子生日,太子的奶妈在她的继子的陪同下一起进了宫。老太太虽然有了些岁数,但仍收拾得干净利索,打扮得十分精神又精致。但陪她来的继子有两个,一个五大三粗,满脸的激动,眼睛不停地到处打量,另一个面上不显,文文静静,说话的声音却掩不住内心的激动。老太太张嘴让俩继子喊太子为“太子哥哥”。这俩人正要喊出来时,一旁的小燕忙拦住了说道:“且慢,老人家想好了再说,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叫的,若是父皇母后听到,恐怕会有不必要的误会。”太子奶妈吓了一跳,忙在太子面前跪下低头说道:“老身糊涂,绝无高攀之意,请太子恕罪。”太子见状瞪了小燕一眼说道:“你看你吓唬奶妈做什么,奶妈也不是外人,喊啥都行的,不必太过芥怀。”小燕没有吭声,太子妃劝道:“小燕是一番好意,如今要是喊了你一声太子哥哥,将来必喊你皇帝哥哥,将来我们的孩子难道也要跟着喊他们一声叔叔吗?”太子看了太子妃一眼没吭声,太子奶妈脸色变了变,马上说道:“太子妃所言极是,真是老身高兴地一时忘了本,请太子太子妃责罚。”太子正不知该如何应对,一听奶娘这样说了,便一把将奶娘扶起说道:“什么责罚不责罚,都是家人一样的,不要再说这些了。”说完又看了小燕一眼,怪她多事。然后看着奶娘的俩继子说道:“不必客气,喊啥都行。今儿个高兴,其他事勿论。”听他这样一说,太子奶娘和她的俩继子都眉开眼笑起来。不过到底还是没好意思喊出“太子哥哥”来。
太子奶娘给太子的生日礼物是一百只大鹅蛋,说是吃了对心脏好。太子从小身体很好,只是一累就会心脏不舒服,这农村养的鹅都是吃草籽长大的,下的鹅蛋特别营养。太子看着这一百只大鹅蛋,非常感谢奶娘也同样记挂着他。只是他倒不好意思把奶娘留下来了。看样子奶娘过得很好,俩继子也她听话,把她接到宫里来她会不会反而觉得拘束不自在呢?毕竟也不是谁都想在皇宫的高墙大院中生活。甚至太子觉得皇宫外的鹅都更自由一些,何况养着这些鹅的奶娘呢?所以他让人收下鹅蛋后便再也没提接奶娘来宫里住的事了。
太子奶娘和她的俩继子在宫里与太子他们一起用完午膳后,又闲着聊了好一会儿。太子奶娘是个很健谈的人,太子看到她精神很好,精力旺盛,想必日子也过得很顺心,便愈发不提接她来宫里住的事了。岁数大了,身体还好,在宫外养着不好吗?何必还来受宫里的拘不,每日操不完的心呢?于是在太子奶娘带着俩继子离开时,太子将奶娘喜欢吃的御膳坊的糕点,果脯,蜜饯各装了几大包让他们带上回去吃。太子奶娘看着这些曾经她很喜欢吃的东西,感动地嚅动着嘴唇不停地说着:“谢谢了,谢谢太子。”此时,太子又有些后悔了,觉得宫里面还是有好东西让奶娘感动的,他又想试着再提一提接奶娘来宫里住的事。正犹豫着,太子妃从后面拽了拽太子,太子想到那一百个有俩鸡蛋大小的鹅蛋,觉得还是宫外的生活更适合奶娘些。于是太子和太子妃高兴地送走了太子奶娘和她俩继子。
回到宫殿里,太子看着这一百只大鹅蛋问太子妃和小燕:“这些鹅蛋怎么办?”小燕说道:“让御膳坊做上一些带酒酿的米酒来,每日和米酒一起煮着吃,既营养丰富好吃,又没有鹅蛋的腥味。”太子便让人去御膳坊取几坛带酒酿的米酒来。太子妃见太子始终未提接奶娘来宫里住的事,便也彻底地放下了心来。
这一日闲着无事,小燕又进宫里来见皇上。见皇上的眉头紧紧锁着,便问皇上何事烦心。皇上看了小燕一眼说道:“说了你也不懂。”小燕听了后说道:“不懂有什么呢,听听也无妨。”皇上看她一脸轻松,便跟她说了起来。原来皇上从内侍中分出一拔合适的人自幼学武,直接听从皇上的旨意。只是这些人常年的往来行走于宫里和民间,很多人常年不见几面,虽拿着朝廷的银子,却各有机遇,各有畴谋,有时他不知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小燕听了想了想说道:“来去无踪自然不能知道详情,但把他们放到一定单位组织中,便不难了解。”皇上一听点了点头,又说道:“这些人本是为刻意载培,都个个本事了得,如今都掌握了一些超越常人的本事,反而不知该如何对待。重了严了,怕是内心会有想法,轻了松了,又怕管束不到,会影响其他。”小燕听了想了想,说道:“与其管束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律。一定年岁后让他们脱身,补充新人。他们知道并不会一直依赖他们,自然会有所收敛,进行自我约束。”皇上听了点了点头,又说道:“话虽如此,到底还是会影响到其他人。”小燕又说道:“无妨,一开始人数便少些,到后面便隔几年对脱身的人中表现寻常的人进行一定物质奖励。脱身之后长期未被奖励的,便要提请自我约束,成为着重警示和关注的。这些到后面对他们的生活将会更重要些。”皇上看了看小燕说:“能力,总是有两面的效用。”小燕说道:“有恩有威,这个终须自律,否则也怪不得什么。”皇上听了想想也是,便也不再说什么了。
一日,小燕来找太子,太子妃,俩人又在闲聊喝茶。小燕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喝着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唐代的狄仁杰和宋代的包拯。太子感慨,人君若能得此二肱骨大臣,当省心很多。小燕听了想了想说道:“此二人都处在朝代的转折点,可见重用法律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指标,治理的根本不是法律用的多,用的好,而是人心顺畅,法无所用。”太子妃听了说道:“小燕妹妹,你那是孔子的理想,在现实之中太过理想主义。”小燕听了想了想说道:“辟如一家里的父母兄弟姊妹,一街坊的左邻右舍对门,若道理讲得通,人情理得顺,谁会去到衙门找官家评理呢?法条都是道理讲不通,人情理不顺时拿出来的硬约束。道理,人情还是法条,看似指向利益,最后指向的都是人心。人心相通,则利益不争。而人心要通,除了有情有理,还得利益均衡合理。而对利益合理与否的衡量又有人心来判断。人心不同,则结论不同。若要人心通达清澈,需要教育来提高认识和辨别,若要人情顺畅融通,需要教化来凝聚和共情。所以教育民众使其通达清澈,教化民众使其共情共享,才能五六人在郊外的春风中踏歌而舞,而心无所绊。”太子听了似若有所思。小燕又说:“利不均则心不齐,心不齐则人心参差,才会使狄仁杰和包拯等阁老有了突显才能的机会和空间。重法用律还是重教用化,一个如出行打伞,一个如种树成荫。伞虽方便又灵活,但惠及有限,且用才有效,并不能主动去改变什么。种树成荫,虽不直接惠及个人,却能主动地去影响和改善环境,最后在人们不需要做什么不需要想什么都,时时刻刻都惠及着所有人。这虽然太过理想化,又较费时长,做的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最后却能最持久,最省力又人人可共享的实现全社会效益最大化。”太子听了喝了口茶说道:“说说容易,又谈何容易。”小燕说道:“常言说'好饭不怕晚',多晚都不算晚,又说'教育要趁早',多早都不算早。”太子妃说道:“就是多建些书院和私塾的事嘛。”太子接着话题说道:“所以教育无小事,都要银子来撑腰。”听到这三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小燕想了会儿说道:“我倒有个想法。我那驸马是开马车行的,他们家为了跑车更方便些,也常自己出资修一些经常来回跑的路段。不过个人的财力终究有限,如今要提高教育,让文化和学识到达每一个地方,就要修路。路修好了,老百姓出门挣钱容易了,挣到了钱,自然也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就更加自愿去学习了。”说完看了看太子和太子妃说道:“我正想给驸马请个事情做,太子若放心便把通往京城的路,通往各州府的路都交给驸马去做。路通了,交通方便了,求学自然也更方便了。人们容易学到文化知识和新的东西,教化自然也就更加容易了。”太子和太子妃对视一眼说到:“小燕不是我这个当哥哥地说你,你也太能想了吧,这修路可不是简单的事,那要更多的银子。而且一开始计划修,就要往里面不停地投钱,这可不是小数目,哪怕修一条小路都是要有真金白银支撑才能去做的。如今国库哪有这么多钱来往这些事情上放的。”小燕听了说道:“太子只需跟父皇说成立修路局,并让驸马牵头去做这个事,其余的我们自己来考虑。”太子听了觉得要再斟酌一下,太子妃看了说道:“还费什么劲,小燕的意思是给个机构和头衔他们用着,其他不用管,他们自掏腰包,自筹经费,之后产生的收益,却都归却驸马所有。”小燕一听,又去找皇上和皇后提了此事。
皇上很快同意成了修路局,驸马爷朱小勇出任修路局的主事。由于每条路的延线及另一头方圆百里的人家每户要缴一两的修路钱,其余则要靠他们自己来想办法筹集到足够的钱财,物资和相关的人力等等。小燕听了便对皇上皇后和太子太妃说道:“这修路前期是慢,但到后期财力,物力,人力都跟上了,不仅工期快,而且肯定也很是能挣钱的。你们不如考虑先投资上一点钱,我也好给你们后期分红呀。”皇上笑道:“你这丫头做一点点事情,全家人都得往里使劲。你也心疼心疼我们。”小燕看了他们一眼,说道:“以后所修道路的城门口,前三年每人进出城门要交一文的过路费。”皇上皇后太子太子妃一听,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应该多少能挣点钱,便同意每人投一百万两银子。小燕说前期投得越多,后期的分红也就会越多,鼓动他们每人再多投上二百万两白银。这样修路局刚成立小燕便从娘家筹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驸马朱小勇家里的兄弟姊妹亲戚朋友更是多了很多,从几十万两到几百万两,很快也筹到了五千六百万两银子。然后小燕让龙凤胎儿子小伟任修路局的筹钱干事,同时又帮他请“县子”的封号,并任户部的管事一职,方便每条路延线及另一端的村民们按户缴纳修路费每户每年一两,直到路修好为止。为了方便收缴,修路局与户部沟通对没有及时缴纳的人家在户部收购公粮时可顺便以粮代缴,粮食交给户部,由户部跟修路局用银两来结算。而路修好之后的进出城费用一人一文钱,连续收三年,则全部由衙门收了交给修路局做后期维护之用。对延路的商户及城里的商户则按每户一年十两由衙门和修路局,户部一起按户按年一次性征收,只是需要连续收十年,而且每条路只向商户收十年的维护费。
这样修路局先从京城周边的主干道开始修起。为了保证资金的充足,小燕又以修路局的名义在朝廷中和京城里吸纳资金,每年从修路局的净利中按投资多少年底年初至上半年进行核算分红。有的朝中官员及京城大户看好修路局能挣钱,便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的投入进来。很快修路局募集的资金从几亿到几十亿,上百亿两,足够连续修十年的路了。所有的路在修好之后开始通过收进出城费来积累道路养护费。每年的道路养护费按修路成本的十分之一来核定,道路维护收入超出核定的道路养护费的,拿超出部分的十分之一给道路投资者按投资比例来进行分配
随着道路越来越好,人们在生活的改善上更加方便,便捷。延路和城里的商户越来越多,人们进出城门的频率也大大增加,这都使得道路维护费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裕和充足。随着分红的增加,人们投入修路局的资金也在逐年不断地增加。
随着道路使用的方便,出行的高效,人员流动,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的大大提高,使得土地资源的使用和利用也更加地均衡合理。
农民有地可种,地产能及时变现,孩子有钱进城读书,教育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推广。口袋有了钱,生活有奔头,心中有劲头,社会也更加和谐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