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常去宫里面向皇上,皇后请安。皇上有时也会和她谈起“吏治”的话题。人们为官,一则图稳当,吃俸禄,国家发口粮。一则图造福百姓,流芳后世。吏治的关键是治吏。治吏的关键是“驭下”之道。“驭下”之道唯两个字“心安”。唯有使其心安,才能使其安心地做事。而“心安”之道则是:人尽其才,惩罚分明。人的才能发挥了出来,做好了便能得到奖励,则没有人会不用心做事的。皇上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仍然说道:“自古以来,让吏治清廉都是治吏的首要的大事。可见其非常不容易做到。”小燕听了说道:“为什么读书人要当官?除了当官可以稳生计,尽其才,扬其名之外,更重要的是当官受到寻常百姓的尊崇。这才是满足读书人内心需求的那个点。被尊崇是人的普遍心理,而当官是最容易做到这点的。只要百姓尊崇当官的,为官之人少有不为民操心的。破坏这种尊崇的便是让官员觉得当官也没什么了不起,并役使官员的心态。这种心态多出自口袋有钱的从商之人。商人来钱快,当他们口袋里钱很多时,便觉得当官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便有了用钱来役使官员的轻视之心。当官员被钱财役使时,为官的尊崇感便受到了挑战。当官员们不能从百姓对官员为官的尊崇感中获得满足感时,他们便愈发的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和尊崇感。这时,钱财便成了一种物质上的心理补偿。所以吏治也好,治吏也好,最基本的也最首要的便是建立并保持官员们从内心感受到的荣誉感,尊崇感,安全感和踏实感。只有官员们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内心感受,他们才会爱惜荣誉,自觉得使自己去做一个好官,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被尊崇的好官。如果官员们从自己的职责使命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那么他们会自己自觉得的去维护这份荣誉。所以官爱民,民也尊敬官员,则官员们就会自动地爱惜荣誉。”皇帝说道:“是的。但不容易。”小燕又继续说道:“只有职责是崇高的,职务是受人尊敬的,官员们才会从本身的职务和职责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中获得满足感,才会本能地拒绝对职责和职务亵渎的贪腐行为。所以与其用制度去监督官员的各种行为,不如去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做到了后者,前者的效果也就能达到了。”皇上听了点了点头说道:“社会风气很重要,对百姓的引导也很重要。”小燕说道:“法律是对道德的基本要求,能引导人们重视道德的自我要求和规范,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就可以不发挥作用而被实际遵守了。当教化和引导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道德就会成为潜移默化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成为可预期的普遍现象。”皇上说道:“这可不是一会半会儿的功夫可以做到的。”小燕想了想对皇上行礼说道:“儿臣愿自己出资来建女校以尽一份绵薄之力。”皇上听了笑着说道:“你既有此心,朕便准了,你尽管去做就是。”小燕听了福了万福,还未开口,皇上说道:“此事你先筹谋规划,待有了明显成效朕和你母后自会鼎力资助你的。”小燕一听便没在说什么。不过一旁的皇后为了鼓励小燕说道:“本宫先资助你一块地,位置及大小用来建女校正合适。”小燕听了忙起身来对皇后福了万福,又蹭到皇后跟前撒了会儿娇。旁边的太子太妃见了好说,说道:“又在母后跟前耍赖,本殿下夫妇二人每人资助你白银一百万两,黄金一万两。知道你不缺钱,所以你也不用谢,只把这事快快做成,做出成效来才是。”小燕听了又过来给太子太子妃夫妇福了万福,并每人倒了一杯热茶。皇上看了笑着说道:“你这丫头倒是学的实际,势利了。你别献这些小殷勤,等你这女校建起来后还要好好摆酒请客的。”小燕听了又起身福了万福说道:“这是自然的。小燕先谢过父皇,母后和太子太子妃的鼎力曩助。”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用了膳。
小燕临走时又从皇上,皇后和太子太子妃那各匀了些好茶走,随便把太子太妃承诺的银票和金票及皇后承诺的地契也要到手一起带上。然后小燕回到公主府与家人们开始筹划建女校的事情。
小燕在皇后给的土地上规划建女校。以四面建楼的方式,一转圈都建了四层楼,一楼是食堂,书店,小卖部,图书室,阅读室,洗浴室,洗衣房,活动室,中医门诊,教学器材库等。二楼,三楼全是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四楼则全是宿舍及值班室和宿舍用品库房。
整个校舍中间是操场,有跑道,中间有篮球场,足球场,高低杠等。楼房外围是花园和菜地。校舍正面,大马路的一边是教师住房区,一面是马车停车场。教师的住房分单身宿舍和住家户。住家户一户一院,单身宿舍男女分开,四个人一个院子。
从设计规划到全部建好使用,花了将近大半年的时间。女校招生的广告一贴出,前来咨询入校的人日渐增多。听说是公主用皇后名下的土地建的女校,各达官贵族家的适龄女子相继前来咨询。女校召六岁至十六岁的女学生,一年两学期,每学期将近五个月,每年有两三个月的假期。从一年级女一班开始,依次为二年级女二班,三年级女三班,直到五年级女五班,六年级女初班,七年级女中班,八年级女升班,九年级女高班,十年级女成班。一年级学费十文钱,二年级学费二十文钱,三年级学费三十文钱,四年级四十文钱,到五年级五十文钱。六年级女初班是一百文钱,七年级女中班是二百文钱,八年级女升班是三百文钱,九年级女高班是二两银子,十年级女成班是十两银子。二楼是女一班到女五班的教室,三楼是女初班到女成班的教室。各班级招收的女学生要么从女一班开始读,要么从女初班开始读。从女初班开始读的女生,需要老师将前面的内容补上,因此要补交一百五十文的学费用来付给为女初班补课的老师们。如果有从女升班开始读的,则要补交七百五十文的之前所有的补课费。尽管有这样的安排,九年级女高班很快就招满了一百个女生,并编入五个教室来学习。女六班也陆续招满个三百个女生,编入了十个教室来进行学习。女一班女生也先后陆续招录编入了一千多名。学费没有多少钱,且学生的吃住穿用都是免费的。但由于学生多数是达官贵族家的适龄女子,因此学校的收入主要在书店和小卖部上。书店里书籍,文具用品,小卖部里的小零食,小服饰及其他的女生日常用品等。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都是免费开放使用的,教学器材库里的器材也都可以免费地申请使用(但需要在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下使用)。
这样从女初班开始的达官贵族家的女生多一些,从女一班开始的一般条件的家庭的女生多一些。为了让女校能长期运作下去,小燕在女校旁建了一个女校公演剧院,有重大节日或活动时由女校的学生在剧院里进行公开表演,但前来观看是要收门票的,一人十文钱,里面的包厢雅座为一人十两。这样每学期各个班级的汇报演出,及重大节日活动的庆祝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家长观看凭自家孩子的花名册或学生证,门票为十文钱。外人观看则门票为四十文钱。剧院一次可容纳三千人观看。另外包厢雅座有一百零六间,每间可容纳十人观看,可提供茶水,点心等。
剧院的旁边有饭店,商店,书店,成衣铺,裁缝铺及首饰店和菜市场等。这里除了家长领学生可在此庆祝并消费之外,每次表演还有各大商铺的赞助广告,虽然不会在学生的表演中有所提及,但剧院门口允许他们设点位进行推销,但只有赞助商才可在此进行设点营销。因为前来观看的达官贵族居多,要不就是比较开明的家庭,这些都是优质的潜在消费者。这样每次演出的赞助都能达到上千万两。因为学校是从赞助最多的开始往下选,因此赞助费用便无形中被推了上去。这样小燕的女校在每年端午,中秋和春节及两个期末演出的汇演中至少收到近亿两银两的赞助费用。另有些家长为自家孩子考虑也会向学校赞助一两万两,几万两不等的费用。有些供应商,比如女装校服,食堂的粮油肉菜,及教学用的书籍文具等等的供应商每年也会向学校提供十几万两,几十万两银两不等的赞助费。这样各种的赞助加起来,女校一年的赞助收入就达到了上亿两银两。这使得小燕的女校有了持续低学费并免食宿免校服等费用的可长期运作的财力保障和底气。
皇后做为女校土地的提供者,太子和太子妃做为女校得以设立的启动资金的主要的提供者,小燕在年底对他们进行了适当的分红,设定的分红比例为万分之十。对于女校旁的剧院收入及饭店,商铺,市场等的运营收入则按百分之一分红。皇上见女校能够持续运行下去,便兑现了开始的承诺,也投了一百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
为了更好地推广及普及女校,小燕在京城附近及周边开设了上百个女子私塾,由女先生教(从女校的十年级的女成班的毕业生中选出),女生年龄从六岁到十六岁,一学年十文钱,免费提供书籍及一套文具,女生家庭需要花费的只是日常的纸张使用。这使得女子入学变得很容易。但由此引起的“女子是否应该科考入仕”的争论并没有使人们对女子入仕很快持肯定的态度。但对一般家庭而言多了些能写会算的人总是更方便些。而达官贵族家的女子从十年级女成班毕业后,不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医理,通晓事理,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家族经营打理各项事务。总得来说,人们对女校及女子私塾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关键就是学费很低廉,女子读书的成本不大,还能帮衬到各家里面。
只是很快地,年轻男子们不乐意了。他们说,以前小女生们叽叽喳喳,大多数时讲的是废话,也基本上对他们能做到言听计从。上了女学后,女生们开始喜欢讲道理,表达见解,这令年轻的男生们多少有些不适应。
为了让男生们对读书有适当紧迫感,小燕一方面为女校的毕业生申请了翰林院的女翰林之职,又在礼部和户部中为读书优秀的女子们申请合适的职务。最后经过皇后出面向皇上说情,为读书的女子们申请到了女史编撰的女翰林职务及户部的女子生育指导服务部,礼部的女子礼仪修正部等女官的职务。
如此,天下读书的男子们也终于都松了口气。女子们虽然不好忽悠了,但有些男子却正好可以当起甩手掌柜,省心省力了很多,因此对女子读书也不太反对了。而在商铺里,会打算盘的女掌柜也渐渐多了起来。拿着账本记账的女账房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女人们又聚在一起商量成立了女子商会,专为那些经商的女子们提供帮助和撑腰。
女子礼仪修正部每年选拔女德突出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鼓励,宣扬女德们的优秀品行。这些都为女德的培养及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道德的树立等等都起到了积极良好的推动及示范作用。
随着女子的作用,影响力及话语权的提升,人们对于公正,公平的诉求及自身正当权益的维护有更多的勇气去应对。道德上升了,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时候会采用调解协商的办法去解决。去衙门的人少了,法律使用的也少了,但人与人的信任和尊敬增加了,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更和谐了。
小燕在京城外的其他地方也开始建女校的尝试,赞助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在坚持低学费的同时,食宿从免费改为低价,女校服也从免费改为低价,同时每月设立两天义务劳动日,让学生糊纸盒,纸袋,或义务打扫卫生,义务拔草等活动为女校挣取适当的经费。又通过女红课,让高年级女生每周完成并上交一两件作品来为女校换取适当的经费。同时在京城的女校总部也为各地的女校分校划拔一定的经费。这样在多措并举下,终于又在各地建了一百多座女校,每座女校的周边又建立了几座,十几座不等的女子私塾。这样在可持续的财力保证下,每年的在校女生有约几十万人。这对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座地方女校都配有一定的土地种植粮油菜棉及养殖牲畜,以减少支出,节约经费。对地方企业和地方个人的赞助以可在女校总部演出时在剧院门口设立营销点位来获取,赞助的费用地方学校留百分之六十,总部留百分之四十。这为地方女校积累经费提供了很大助力。这样女校慢慢增加到了三百多个,几乎每个地州都有设立。为了适应这一数字的增加,小燕在京城又增加了三座相同规模大小的女校。使得女校每年获得的赞助经费达到了近十亿两银两。女校的女生总人数达到了六十多万。女校已经成为了大家普遍都能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社会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