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劝降遭痛斥

换源:

  杭州城楼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吴用扶着斑驳的城垛,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方腊军。阳光照在他的纶巾上,却驱不散眉间的阴霾。

“城下听着!”吴用的声音通过牛皮喇叭远远传开,“当今圣上已下罪己诏,只要你们弃械投降……”话音未落,破空声骤然响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裹挟着劲风直扑城楼,吴用本能地侧身翻滚,石头擦着他的衣角砸在青砖上,碎石飞溅。身旁的士兵发出惨叫,额头被迸溅的石片划出深可见骨的伤口。

“军师!”几个亲随冲过来搀扶。吴用却死死盯着石头上缠着的布条,暗红的字迹在阳光下刺目如血:“赵佶吃石,我们吃人,谁更该杀?”落款处“石工李九”四个字,让他瞳孔猛地收缩——那分明是三天前被自己下令处决的降卒!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三日前,宋军在钱塘江边俘虏了二十七个方腊军石匠,为首的正是李九。此人双手布满老茧,掌心还嵌着未取出的碎石,却梗着脖子说:“我们雕的不是石头,是大宋的民心!”

吴用当时冷笑一声,将李九呈上的石匠名册甩在地上:“私刻反诗,意图谋反,按军法当斩!”如今想来,那名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或许都是和李九一样,被朝廷“花石纲”逼得走投无路的匠人。

“军师,要不要还击?”副将的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绪。吴用缓缓蹲下,解开布条。血书背面还有一行小字:“艮岳的石头在吃人,而你们在吃石匠的命。”字迹潦草却力透布帛,像极了李九在刑场上瞪着他的眼神——那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熊熊燃烧的恨意。

城楼下,方腊军突然爆发出震天的呐喊:“还我李九!血债血偿!”吴用抬头望去,只见对面的云梯上,一个少年举着铁锤,锤头绑着的布条随风展开,赫然是李九生前最爱用的那条蓝头巾。

“这是挑衅!”副将怒不可遏,“末将请求出城,踏平这帮反贼!”吴用按住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城下百姓惊恐的面孔。这些天他已听闻,方腊军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会将“花石纲”相关的官员开膛破肚,把搜刮来的奇石砸碎分给百姓。而李九,很可能是他们暗中培养的“死士”,用自己的性命设下这个致命诘问。

“备马。”吴用突然说道,“我要去见卢俊义。”中军大帐内,卢员外听完经过,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李九分明是要陷我军于不义!若传出去,天下人还以为我们……”

“哥哥,”吴用打断道,“您可还记得生辰纲?当年我们劫的,不也是为‘花石纲’筹措的民脂民膏?”他展开血书,“赵佶吃石,我们吃人,谁更该杀——这话虽出自反贼之口,却戳中了要害。”

卢俊义沉默良久,突然拍案而起:“立刻派人查清李九的底细!还有,传令下去,今后凡俘虏石匠,一律好生相待!”

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当晚,宋军粮仓突然起火,救火的士兵在灰烬中发现半块刻着“艮岳”字样的太湖石。更诡异的是,第二天清晨,每个将领的营帐前都摆着一块染血的石头,上面用朱砂写着不同的名字——正是当年参与运送“花石纲”的官员。

“军师,这是方腊军的离间计!”有人提议,“不如将这些石头当众销毁,以正视听!”

吴用却摇头:“销毁石头容易,可人心呢?李九用血书抛出的问题,若不给出答案,迟早会在军中炸开。”他望着窗外的残月,想起李九刑场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和赵佶,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就在这时,斥候急报:“方腊军中有异动!他们抬出了数百个石棺,说是要为李九和万千被‘花石纲’害死的百姓送葬!”

卢俊义霍然起身:“走!去会会他们!”

两军阵前,数百口石棺在阳光下泛着森然的光。方腊军将领掀开最前面的棺盖,里面躺着的不是李九,而是一尊栩栩如生的石像——石像的面容,竟与吴用有七分相似!

“智多星吴用!”方腊军将领的声音响彻云霄,“看看你手上沾了多少石匠的血!李九虽死,却用性命给你下了战书——若答不出‘谁更该杀’,你们所谓的‘替天行道’,不过是个笑话!”

宋军阵中一片哗然。吴用望着那尊石像,突然想起李九被处决前,曾偷偷塞给他一块碎石。当时他没在意,此刻想来,那碎石上似乎刻着什么图案……

夜幕降临,吴用在油灯下仔细端详那块碎石。借着摇曳的火光,他终于看清上面刻着的,竟是艮岳御花园的地形图,某个角落还画着个骷髅头,旁边写着小字:“吃人石坑”。

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头顶。李九留下的,或许不只是一个诘问,还有一个足以颠覆一切的秘密……

读者朋友们,“吃人石坑”中究竟藏着什么?吴用能否解开李九留下的死局?宋江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点击收藏本章节,一同探寻迷雾背后的真相!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