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换源:

  接下来,宁致远对自己部署的计划,起名叫做‘战略退却’。这是方法,不是态度,态度就是针锋相对。但是针锋相对不意味着要去硬碰硬,有时候,避其锋芒寻找破绽也是另一种针锋相对。

所谓‘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

沅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历史家左丘明(3的叙述: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撤乱,望其旗廉,故逐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这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宁致远给自己设定的‘战略退却’,就是不再依靠任何人的帮助,坚决的靠自己,不再对别人抱有任何的幻想。这里的任何人,既指之前刚被抓时四处求人帮忙联系集团老总的中间人及集团老总本人,也指一直以来希望能够站出来帮自己说些话的客户。

所有的这些,都坚决的放弃掉了。这不是消极的放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符合实际的行动。

好,就这么决定了,宁致远心想。做决定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选择职业道路、决定居住地,还是简单到晚餐吃什么,我们都不断面临需要仔细考虑的选择。

宁致远一直以来坚信的是,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的关键在于理性思考和相信自己的直觉的结合。

理性思考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权衡每个选项的利弊,并做出明智的决定。直到现在,宁致远还记得那时他在选择大学时,列出了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因素,如教育质量、地理位置和费用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因素进行了调查和比较不同的大学。通过这样客观分析收集到的信息,自己就能够缩小选择范围,并最终做出自己有信心的决定。

然而,仅仅依靠理性思考有时会导致过度思考和优柔寡断。当时用这个方法选择大学时很好用,但到了选择专业时,再用这种方法就有了局限性,因为专业不像学校那么好去收集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所以,这也是自己相信直觉的地方。

我们的直觉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潜意识的知识,它们可以提供理性思考可能忽视的宝贵见解。宁致远还记得在自己到之前所任职的集团面试工作时,有两个工作机会在纸面上看起来同样吸引人。然而,一个公司给自己一种兴奋和热情的直觉,而另一个则让自己感到漠不关心。

尽管两个选项都有理性的论据,但自己最终选择了激发自己直觉的公司,也就是之前所任职的集团,结果证明这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决定。

总的来说,对于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理性思考和相信自己的直觉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宁致远在之前的人生当中,通过为数不多的两次重大经历,一次是高考,一次是面试,得出来的经验。

通过理性思考,可以收集和分析信息,权衡利弊;而通过相信直觉,可以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这样的决策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符合自己需要和价值观的决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取得成功。

俗话说得好:‘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仅仅“三思而后行”还不足以确保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还需要“谋定而后动”,即制定出明确的计划和策略,确保我们的行动是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确保我们的行动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宁致远一直告诉自己,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处事态度。当面对重要的抉择时,首先需要冷静下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需要思考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评估,才能确保自己的决定是符合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够赢得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凡事先作谋划,三思而后行,貌似慢、实则快。宁致远有不禁想起了自己这几天读的历史书上的智慧。

《北史》有云:‘审而后发,犹未为晚’,意思是说:仔细瞄准了,再把箭射出去,这样虽多费点时间,也不算迟误。射箭如此,做事同理:在付诸行动之前,要审慎思考,反复分析利弊、权衡得失、研判形势,这样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更稳更快地走向成功。

“审而后发”是筹谋在前、周密准备,然后有的放矢、分步实施。

唐代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提出,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就是在说,事前做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人,实施起来会相对轻松,更容易取得成功;而盲目行动,先干后想,没有计划的人,往往会失败,并且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这与《中庸》提到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观点一致,都是在强调动前先思、“发”前先“审”、“砍柴”之前先“磨刀”,虽然前面多费了些功夫,但有利于后面稳妥应对各种问题,有条不紊地推动事情进程,不仅不误事,反而能成事。

“审而后发”是系统思维,不只顾眼前、还要虑长远,不只看局部、还要谋全局,如此才能提高洞察力、增强预见性,这也正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关于这一点,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正所谓“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凡事想深一步、想远一些,做好统筹谋划、做到全局在胸,才能预判形势,当好领导,下好先手棋。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想要做到做到“谋深”“虑远”,就要克服急躁心理,下足“审”的功夫,审慎地调研、审慎地规划、审慎地布局,行动之前把困难预想得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深入一些,想好各种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然后保持定力,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这样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害,稳中求进,实现既定目标。

宁致远一步一步的认真分析着,之前所有的人生经历,当下所有的线索信息,就这么在他脑海里一页页、一帧帧的闪过,他聚精会神的整理着、连接着、思考着。

既然集团是早有预谋的,不管这个预谋是什么,也不管自己能否看清、能否看出这个预谋,集团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步骤,就算有些步骤上面可能会存在属于自己的机会,但是,以集团的资源和实力,也足以将事件的发展拉回到自己想要的轨道上。

没办法,这就有点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看不清现实和不承认现实是两码事,前者是能力问题,而后者是意愿问题;前者跟智慧有关,后者跟智慧的反面有关。

有时候,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只有放弃才能取得不放弃的效果,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这就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

自己的‘战略退却’所造成的丧失是放弃,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当然,做出这个‘战略退却’的决定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在实际的选择上,这个关乎自己的眼力,更关乎自己的能力。刚开始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想,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面临那样突如其来的承办被抓的时候,应该都是有急躁病的,都想着要快点出去,在那样的情境下,很难有能力通观全局,是吧。

在那样的情境之下,自己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

对的,一切依照当时具体情况看来对于当时的全局和全时期有利益的、尤其是有决定意义的一局部和一时间,是应该捉住不放的,不然就会变成自流主义,或放任主义。

也就是说,‘战略退却’的时机你可以抓不住,你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说服自己,可是,‘战略退却’的终点,你就一定要掌握主动权,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个终点绝不能依靠别人(集团内部的人也好,跟自己关系较好的客户也好)的近视。自己应该学习的是别人在斗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总结出来的聪明。

自己的眼力不够,就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别人斗争取得的经验就是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宁致远很感谢从自己出事以来一直给自己在思想上指导的、以及在跟别人聊天过程中别人愿意将自己的生存智慧毫不保留的讲给自己听的人,像哥哥集团的外联部经理,像在里面的中学教师、白胡子老头、还有简老师,甚至还有承办和检查官里的那两位老者。

靠自己,就是自己要通过手上现有的所有线索,分析出、或者说预测出集团背后的阴谋,或者说计划;然后找出可以破坏这个计划、或者说可以对这个计划起到消极作用或影响的点,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针锋相对的去执行。至于结果,不去管它,先只管自己努力就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