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抵达【求鲜花,求收藏】

换源:

  汤和也开口了:“小明王是啥共主?比他娘的汉献帝还不如,关公老爷还从献帝那里得了个汉寿亭侯,我汤和可没从小明王手里得到一个兵,也没收到过一块饷银!”

朱元璋很苦恼,他第一个念头是不想去,应天府才是他的老窝,假如老窝丢了,救下小明王又有什么大用?可是,转念一想,他朱元璋向来是义字当先,替天行道,驱除暴元,面对小明王求援,怎么能不去?

而且,就在刚才,朱元璋回怼汤和的时候,突然想到……

“安丰若失,应天府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朱元璋继续辩解,仿佛在为自己的决策披上了一层无懈可击的外衣。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心中苦苦挣扎:“都不要说了!退下!”

【半空中】

就在此时,朱重阳和刘伯温,已借助夜色,悄然混出应天府,直奔朱元璋的大营。朱重阳的心中如同翻滚的潮水,必须在朱元璋做出决定前,阻止他出征安丰。

夜幕如墨,群星隐于云海,惟有微弱的孔明灯在风中摇曳,仿佛一颗孤独的星辰。朱重阳与刘伯温紧握着灯笼的绳索,心中满怀期待与紧张,随着热气的涌动,灯笼缓缓升起,仿佛在仰望苍穹。

“刘先生,听风,有什么想说的?写首诗吗?”朱重阳低声问道,脸上满是兴奋的光芒。

“风好大啊!”刘伯温悠悠答道。

“刘伯伯,这时候不该写首诗吗?你们文人都这个习惯啊!”朱重阳一边张开手感受着风过耳畔,一边侧头调侃。

“谁说的,我生平读的都是孔孟老庄,不会写诗。”刘伯温一本正经。

孔明灯在夜空中飞舞,带着他们逐渐远离汉军的包围圈。风轻轻拂过,带着淡淡的寒意。两人心中都惴惴不安。

“有风,我第一次在天上看长江。”朱重阳很兴奋。他在现代虽然读书到了博士研究生,却还没坐过一次飞机。这到了古代,反而坐上了自己制作的热气球孔明灯了。

“我也是第一次上天。陈友谅的汉军真多啊,星河一样。”刘伯温指着江滩说道。

从高空俯瞰,江滩如同一张铺开的黑色毯子,无数火把一闪一闪,宛如繁星洒落其间,汉军的士兵们夜里也在调防,忙碌奔走。

几十万大军围困应天府,整齐的军阵宛如波涛翻滚的海洋,时而如浪,时而如涌。

只见火把沿着江岸延绵不绝,构筑起一道光的长城,宛若夜空中的银河,将应天府围得密不透风。

平日里高如大山的战舰在江面上漂浮,在天上看起来,不过是一只只小纸船的模样。

朱重阳心想:果然伟人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些大山一样的战舰,也不过是小纸船。

人定能胜天。

船只的灯火摇曳,映衬着水面的波光粼粼,仿佛是星星在水中荡漾。

风继续吹着,过了大概半个时辰,朱重阳突然惊呼。

“看那边!”朱重阳指向远方,声音中透着一丝紧张。临近龙湾处,有一片密林。穿过了密林,就是一群星火在山岗之间。

“看,那边就是大帅的大营!”刘伯温指向远处的火光,眼中闪烁着希望的火焰。

随着灯笼逐渐下降,他们的视野也愈发清晰。大地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汉军的营帐在月光下显得越来越远,朱元璋的大营则在近处辉煌耀眼。

“快些,快些!”刘伯温说道。朱重阳手中的绳索微微颤动,仿佛感受到内心的急切。随着热气持续升腾,孔明灯竟然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向朱元璋的大营。

“那是什么?”一名士兵惊呼,眼中闪烁着警惕的光芒。他们目光紧紧盯着那逐渐逼近的灯笼,神情凝重,手握武器,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纷纷传来窃窃私语,疑虑和猜忌在营中蔓延。

“快,准备迎敌!”另一名士兵高喊,脸上写满了紧张的神情。众人迅速聚集,气氛顿时变得严峻。火光映照下,许多士兵竖起耳朵,屏息凝视,准备迎接这突如其来的空中来客。

就在这时,灯笼轻轻颤动,伴随着一阵风的推送,稳稳地落在了营地的边缘,朱重阳与刘伯温从孔明灯上跃下,毫不犹豫地朝营内奔去。

“站住!你们是谁?”一名士兵怒喝,手中的刀刃在火光中闪烁着寒光。众人纷纷聚拢,紧张的气息在这片营地中凝固。

“我是世子朱重阳!”朱重阳大声回应,语气中透出一丝急切与坚定。但这话显然未能让士兵们放下戒备。

正在这时,营中一位身披重甲的将军从人群中走出。刘伯温一见他,放下心来。邓愈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对视着两人。

“住手!让他们进来!”他沉声命令。

“将军!”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感到困惑。

“这是大帅的世子!”邓愈严厉地看着他们,随即转向朱重阳与刘伯温,语气柔和了一些,“小世子您为何从天而降?应天,出什么大事了?”

【求鲜花,求月票,求打赏,大家猜一猜朱元璋怎么想的,为什么想到了汉献帝?请在评论区给意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