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达康书记的梦魇—林州投资商外逃案

换源:

  在华xia官场中,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居长和副居长的区别自然是不用多说,副居长和副居长(主持工作)也是有不小区别的。

京州市是hua东重镇,属锅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市wei、市zheng府是副部级的架构,下属的各区是副厅级的编制。

光明区就是一个副厅架构的行政区,内部各局都是正处编制,居长为正处级。

副居长和副居长(主持工作)两个称谓都是单位副职,同为副处级。但两个称谓可差了好几档。

副ju长是单位的副职领导,协助居长分管具体工作,没有最终决策权,需向居长或领导班子集体汇报。

副居长(主持工作)虽然是副职,但被明确赋予“主持工作”的职责,代行居长职权。不仅仅是代行正职的权柄,而且是未来重要领导岗位的培养对象。

加上主持工作,就是组织任命的部门负责人,只是目前尚处于试用期阶段,随时可能转正。

本来,如果陆亦可不牵涉光明新区的案子,转正担任副居长是妥妥的。但这次涉及了光明新区的案子,板上钉钉的转正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果深挖牵扯了山水集团,触动赵家的利益,哪怕是有个政fa委书记的姨夫,那转正也是遥遥无期,甚至还很有可能被调离岗位。

这一切,聪明的陆亦可怎么会不知道,看到光明区发该委主任王德海涉案,就知道背后牵扯的利益不小。

但从小受法官母亲的耳濡目染,她眼里揉不得沙子,不管你是谁,你背后有什么人,只要有证据,我就要把你给办了。

陆亦可本来对转正已经无望了,但是听到自己的顶头上司这么说自己,心里还是涌现出几分希望,试探的问道:

“啊?看了丁shi长很支持我的工作呀。”

支持你的工作?不,我丁义珍是感谢你的工作,要不是有陆亦可、林华华这两个半路杀出的搅局者,自己可能只能被迫给这个项目签字,被迫上了赵家的贼船。我老丁真是要好好谢谢你的。

不过现在还不是感谢的时候,日后丁是长一定帮你排“忧”解“难”。

“那当然了,只要你证据确凿,办案过程严谨规范。”

“只要你能形成完整证据链。”

“只要你所有物证、认证形成闭环印证。”

“总之,只要你你能把这案子办成铁案,我就全力支持你。”

和陆亦可斗的不仅仅是王德海一个人,而是赵家、汉大帮整个利益集团,他们横跨黑白两届,只要办案流程、证据链条稍微有些纰漏,那就是前功尽弃。

在司fa途径上和他们斗,只有办铁案这一条路径。

“丁shi长,你放心,办案我是专业的,问题交给我,保证完成任务。”陆亦可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是自信的,也敢于做出这种承诺。

“不过……。”陆亦可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尽管说。”

“那我就说了啊,说错了丁事长别怪罪我。”

“丁事长,您职责是主管光明新区开发、协管经济,经济建设是您工作的KPI吧。”陆亦可虽然是政fa队伍的专职干部,但对市zheng府的分工还是很了解的。

“商人来光明区投资,避不开的就是王德海,我这次把他带走,你就不怕重蹈林州市的覆辙?”

虽然林州距离京州还有几百公里,相距深远,两地人员也少有交流。但得益达康书记的多次经验推广,大家对林州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数家珍。

达康书记最喜欢用林州经验对标京州,毕竟林州经济的腾飞是他为官以来最大的政绩,也是全省经济领域的典型学习案例。

林州市的覆辙是京州官场人人皆知的一个反面案例。当时达康书记从吕州市事长的位置调任林州市shi委书记,林州是当时汉东经济最落后的地市。

达康书记为了扭转林州市落后贫穷的面貌,在林州西北规划了林州开发区,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导入产业的方法,改善林州的经济。

当时乘华xia加入世贸组织的东风,林州大量引入纺织、电子、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短短三年,林州的经济增长就由全汉东倒数第一跃升正数第三。

这个时候的达康书记已经做好了进一步提拔任用的准备。

可哪成想,在第四年的时候,林州开放区管委会主任被反贪局带走了……。

并且在管委会主任拘传之前,已经和十几个投资商谈好了几十亿的投资项目。

结果这些商人刚收到消息,头也不回,连夜离开林州,达康书记想亲自安抚挽留都找不到人。

当年林州市GDP下滑10%,在汉东省各地市的增速排名由正数第三跌至倒数第一。这次GDP的暴跌,直接击碎了达康书记的入常梦。仅仅收拾残局,就花了达康书记三年

而时任吕州市委书记的高育良书记却趁机提交了一份全省增速第一的经济答卷。不仅受到立春书记的好评,中yang各大媒体也竞相报道吕州经验。

第二年,高育良就快达康书记一步,优先进入省wei常委班子。

在官场上这一步快就是步步快,一步落后就是步步落后。

达康书记和高育良原本是平级的两个干部的差距也就这么拉开了。时至今日,高育良已经成为呼声最高下一任省委书记,而达康书记还上省长都有些困难。

所以林州经济开发区案一直是达康书记的梦魇,哪怕调到京州后,达康书记也是常常提及此案。甚至,每次全市召开的干部大会,达康书记都会把这个案子拿出来,作为反面典型,反复鞭尸。

京州的干部就算没听达康书记讲过林州案,也听同僚讲起过。

“怕,怎么能不怕呢?达康书记是最重视经济工作,最看重GDP数据,我真么做很可能重蹈林州覆辙。”

“如果事态严重,等待我的可能就是直接撤职。”

“你应该知道,达康书记一定会做出这种事。”

在京州,乃至全汉东的干部。都知道有一个只认GDP不认人的达康书记,哪怕是老婆孩子,只要影响GDP增量,都会被达康书记踢到一边。

“虽然我怕,但是我还是要做,因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