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民以食为天

换源:

  这九味调料按四季变化调配,熬出的肉汤,因为张师傅是苏州人,就被叫作苏造汤,肉自然就成了苏造肉。

诗云:

“苏造鲜肥解馋意,火烧汤汁肉嵌里。虽言贪食易生腻,一滴脂香染衣襟。”

然而呢,

苏造肉价格昂贵,不够亲民。五花肉做的苏造肉,寻常百姓吃不起。

这时,有人灵机一动,用便宜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再加入更便宜的猪内脏同煮。

不想,这误打误撞之下,竟创造出了一道流传百年的美味。

笔放下,江辰搓了搓手,回味着记忆中卤煮火烧的滋味,不自觉间,嘴角泛起了丝丝口水。

眼神里,既有怀念也有渴望。

回想起当年初到京城,身为异乡人,走投无路下只好在餐馆当起了学徒,那段日子真叫个酸楚。

无论是海碗居还是全聚德的后厨,都曾有过江辰忙碌的身影。虽非科班出身,但对于卤煮火烧,乃至家常小炒,他都谙熟于心,红烧肉、水煮鱼、炸酱面,样样拿手。

小店里静悄悄的,众人愣愣地看着江辰。

半晌,江辰笑呵呵地说:“别愣着了,走吧!”

说着,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江辰心里笃定,自己能让卤煮火烧这道美食提前百年,在京城重现辉煌。

这是老北京的骄傲,独一无二的美味!

比卖肥皂、搞香水强多了吧。

江辰一挥手,精神抖擞地喊了声:“走!”

匆忙揣上碎银,领着小伙计出门,直奔菜市,采购调料、猪肉和猪内脏...

又是一日忙碌。

天刚蒙蒙亮。

便宜坊后院里,李婶带着李若彤和几位心灵手巧的妇人,在江辰指挥下忙得不可开交。

女人们边洗猪内脏,边亲手磨豆浆,制作老豆腐,准备各种配料。

江辰再次握起毛笔,一面整理着调料,一面咬着笔头,细细琢磨卤煮的配方。

“五花肉少许,猪肺,猪大肠,面粉,老豆腐,葱姜蒜,白蔻,丁香……”

江辰边写边闭眼回忆,似是回到了北漂的艰苦时光,那京城大厨的每个动作都历历在目。

不久,

江辰审视着写好的配方,满意地点点头:“差不多就这样了。”

试试看吧。

众人从晨光熹微忙到正午,又跟着江辰来到后厨,呆呆望着江辰举着大勺,一本正经地立在炉火前。

不久后,

江辰轻轻咳嗽一声,向愣在一旁的李若彤使了个眼色:“站着干啥...围裙呢!”

李若彤恍然大悟,急忙上前帮他系好围裙,与李婶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

“少爷,你行吗?”

李婶满是担忧,关切地说:“少爷,别浪费食材啊。”

老一辈人,苦日子过来的,见不得浪费,可话音未落,

江辰已开始倒油。

热锅凉油...

江辰手一挥,各式食材纷纷入锅,翻炒起来,开始稍显生疏,但越炒越顺手。

不久,后厨飘散开了炒菜的香气。

李若彤和李婶目瞪口呆。

李若彤捂着小嘴,瞪大眼睛,惊讶地问:“少爷,你会做饭?”

江辰一边翻炒一边颠勺,低声回应:“嗯,小时候跟我娘学的,那时你还未到咱们家。”

这话一出,老邻居李婶满脸皱纹中满是疑惑,心下或许在想:

“你小时候还有这事儿?”

不过,李婶随即叹了口气:“你娘真是个手巧心细的女子,做的菜一级棒,可惜嫁给了你爹...”

江辰脸一僵,神情略显尴尬。

这叫什么话嘛。

江辰索性当作没听见。

善良的李婶念叨着江辰母亲的不易,不由抹泪,厨房里弥漫着几分感伤。

江辰趁乱,偷偷擦了擦汗,长舒一口气,好在李婶年岁已高,眼神也不大好...

好歹算是混过去了。

午后。

店堂里。

几碗热腾腾的卤煮摆上了桌,江辰擦了擦手,解下围裙坐下,拿起了筷子。

李婶和李若彤对着眼前这不明所以的东西,显得不太敢动筷,显然对江辰的手艺没抱多大希望。

江辰脸色一沉,只好对小伙计挤出微笑,轻声说:“尝尝?”

小伙计犹豫片刻,终究拿起筷子端起碗,给东家一个面子,吭哧吭哧吃起来。

不一会儿,碗就空了。江辰望着那个满嘴油腻的小伙计,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

小伙计一脸茫然,诚实地回答:“没吃出来啥味儿。”

江辰一时无语,只好亲自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块猪大肠放进嘴里,使劲品尝着味道,感觉……

好像有点淡了。

不过这没关系,江辰随即大口吃起卤煮,心里盘算着,第一次难免生疏,多练几次总会好的。

卤煮这东西本身就不难做。

人们图的就是它油腻、料足,对于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的平民百姓来说,还能难吃到哪里去?

江辰需要做的,不过是把卤煮的配方稍微调整一下,让它更适合这个时代。

又过了一会儿。

李婶和李若彤也拿起筷子,母女俩边吃边凑在一起小声议论:“有点淡……”

“对,酱油少了,不够味儿。”

听着母女俩的窃窃私语,小伙计咽了咽口水,眼巴巴地看着江辰,小声问:“掌柜的……还有吗?”

小伙计的反应已经说明一切,对于长期吃不到肉的穷人来说,这卤煮确实是挺对胃口的。

江辰心里有了底,爽快地摆摆手:“有呢,一大锅呢……自己去盛吧!”

见小伙计乐颠颠地跑向后厨,江辰脸上笑开了花,他明白,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大半了!

没过多久。

李婶和李若彤也放下筷子,望着空空如也的大海碗,不禁又是一愣,这不知何物的菜肴,母女俩居然不知不觉间全吃完了。

李若彤天真地摇摇头,轻声说:“婶婶,你觉得呢?”

李婶点点头,十分肯定地说:“虽然淡了些,但油水足,吃得饱……没浪费粮食!”

得到李婶的认可,江辰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李婶是谁?不说别的,光是在这条老街上,她就是出了名的烹饪高手,年轻时就手艺一流。

江辰连忙笑道:“回头……还得麻烦婶婶调调味儿,报酬嘛,自然不会亏待婶婶的。”

李婶点点头,应了声:“嗯。”

说着,李婶眯缝的老眼突然精光一闪,那架势,就像是醉仙居里大厨师的模样。

这一下,江辰彻底安心了。

一旁,李若彤又用那双灵动的大眼睛盯着江辰,眼中闪烁的小星星忽闪忽闪,小脸很快就笑成了花。

这不大的店面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渐渐热烈起来,竟让人感到几分蓬勃的生机。

接下来的几天。

江辰踏踏实实地守在店里,每天都和李婶、李若彤讨论如何改进口味,还顺带做了火烧。

火烧就是冷面团加盐油,在锅里直接烙,好在这个时代有火烧这种食物,这让江辰省了不少力气。为了准备小店的开张,江辰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第二天,天未亮又早早起来。

如此周而复始,虽累却很充实。

在这样的忙碌中,转眼半个月过去了。

清晨,朝阳门边一条深深的胡同里,便宜坊卤煮火烧店的门紧紧关着,随着天色渐亮,光线由暗转明。江辰从拼成床的两张桌子起身,翻了个身,下地,揉了揉酸痛的腰,看了看后厨里摆放整齐的各种食材。

干净又卫生。

环顾四周整洁的环境,江辰嘴角不禁微微上扬,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今天是个大日子,他的小店开张的日子。

为了避免出岔子,昨晚江辰让李婶和李若彤先回家,自己在店里忙到深夜,干脆就在店里睡了一夜。

精神抖擞的江辰走到小店后院,检查完食材、柴火和后厨后,不急不缓地打开了店门。

门一开,正上方,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映着晨光闪闪发亮,上面写着“便宜坊”三个大字。

迎着二月的寒风,江辰再次振作精神,心想开业仪式就算了,这里位置太偏,放鞭炮也不会有人来。

伸了个懒腰,江辰握紧拳头,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偏僻一点也没关系,好酒不怕巷子深!”

无论何时,都不能甘于平庸,总要奋斗,要出人头地,尤其是融入了这个时代之后……

江辰的心中,又一次忍不住浮现出了张芸京明媚的笑脸。

摇了摇头。

他把那身影从脑海里驱散。江辰喃喃自语:“我这是怎么了?”

算了。

开业在即,卤煮火烧的价格也定了,江辰定的是卤煮八文钱一小碗,火烧两文钱一个。

这个价格已经很亲民了,按这个时代购买力算,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十几元钱。

以这个年代的生产力水平,八文钱能吃到点荤腥,简直是上天的恩赐。

当然,这只是基础套餐,不一定能吃饱,如果想吃得好、吃得饱,可以额外加五花肉、猪大肠、老豆腐之类的。

只要愿意多花钱,基础套餐瞬间就能升级为豪华版。江辰一切就绪,迎着初升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没过多久,李若彤、李婶、小伙子和烧火的妇女急急忙忙从家里赶到,小店随即进入了忙碌状态,他们琢磨着如何与形形色色的酒楼、饭庄竞争。

转瞬间,中午到了。

在街口,江辰安排李婶守家,自己则带着李若彤、小伙子和烧火的妇女,四个人一起在清风街的尽头,朝阳门旁边的小巷口摆出了一张长桌。

这里正好处在内城与外城的交界。

往外走,是数不胜数、密密麻麻的酒楼、饭馆、客栈和货栈,各式各样的招牌连绵不绝;往里走,则是一栋栋豪华宅院,更深处是朝廷的六部衙门。

天空中,夕阳高悬。

江辰轻轻放了一块木牌在桌前,看了看锅里热气腾腾、泡泡翻滚的卤煮,撒上一把葱花。

这一大锅卤煮足够装满五十碗,算是试营业的开始。

接着,他又翻动了刚出锅的火烧,这些火烧出自李婶之手,外皮酥脆内里柔软,色泽金黄,十分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