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这怎么可能?

换源:

  同样彻夜无眠的还有高桥玲奈。

她的手中拿着红绿封面的两本书,在新潮社工作的她,已经想不起来上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是什么时候了。

不,不对,不是想不起来,是根本没有过。

至少在她经手的稿件里,或者说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那些或深刻或畅销的作品里,都找不到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下藏着汹涌的暗流。

昨天好友安井真绪将这两本样书塞到了她手里。

伏见清辉?

她本以为自己最多花半个小时,快速浏览一下,然后就可以给安井回电话,委婉地表达一下“虽然有进步但依然不够成熟”之类的意见。

然而,当她翻开第一页,她就知道,自己错了。

错得离谱。

这简直是脱胎换骨,是涅槃重生。

文字依然带着某种独特的腔调,一种疏离感,但不再是空洞的模仿,而是精准地服务于氛围和人物内心。

那种淡淡的忧伤和迷茫,不再是少年强说愁的矫情,而是如同空气般弥漫在字里行间。

真实得让人心悸。

她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完全忘记了时间。

渡边彻的视角如同一个冷静的镜头,记录着青春的躁动、友谊的破碎、爱情的纠缠以及死亡如影随形的重量。

高桥玲奈在新潮社工作多年,审阅过的稿件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她见过才华横溢的初稿,也见过匠气十足的老手之作。

什么样的文字算是好文字,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人心,她自认还是有几分判断力的。

但手中的这两本书,超出了她的经验范畴。

她几乎要怀疑,这书是不是安井真绪找人代笔?

或者干脆就是安井自己写的,只是借用了伏见清辉的名字?

但这个念头很快被打消了。

安井的文风她很熟悉,不是这样的,而且,这种贯穿始终的独特语感和氛围,模仿不来。

它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独特,如此具有辨识度。

那种简洁的,略带跳跃性的叙事,那种对细节和氛围的精准捕捉,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若有若无的音乐感……

这完全是一种自成一派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日本当下的文坛,几乎是前所未见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个伏见清辉,真的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某种惊人的蜕变。

可这怎么可能?

这种对人生、对情感、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把握,需要阅历,需要沉淀,需要天赋。

更需要某种……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

她想起了自己写的那封退稿信。

【恕我直言,以您目前的状态,或许并不具备成为小说家的天赋。】

现在看来,这句话简直像一个笑话。

她高桥玲奈,新潮社的资深编辑,差一点就扼杀了一个……

“不,不对。”

她甩了甩头。

她当时看到的稿件,确实就是那个水平,她的判断没有错。

难道这家伙之前投来的稿子,都是故意写得那么烂,用来迷惑编辑部的?

就为了在最后时刻拿出真正的杀手锏,一鸣惊人?

不不不,这也太离奇了。

谁会这么无聊?

高桥玲奈甩了甩头,试图把这些不切实际的猜测赶走。

事实就摆在眼前,伏见清辉写出了一部杰作,而安井真绪正在拼尽全力,试图通过自费出版的方式,让这部杰作面世。

而她作为最早接触过这位作者,却又将其拒之门外的编辑,现在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

或者说,一个内心充满了复杂情绪的见证者。

“自费出版啊……”

“真绪她们到底印了多少?看这质量,成本绝对不低。”

“她们有发行渠道吗?她们要怎么宣传?”

这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

但现在,高桥玲奈心里却隐隐觉得,或许,这个天方夜谭,真的有可能实现。

因为这本书本身的力量太强大了。

强大到足以打破常规,强大到足以让读者忽略掉“自费出版”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偏见。

只要它能被看到。

问题是,怎么被看到?

高桥玲奈的脑子飞速运转起来,她开始以一个编辑,而不是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审视这件事。

《挪威的森林》,新潮社有没有可能介入?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立刻被她自己否定了。

真绪赌上了一切来做这本书,她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去挖墙脚。

这不符合她的原则。

其次,就算她想,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

他们既然选择了自费出版,恐怕也是对大出版社失去了信任,未必愿意再和新潮社合作。

更何况,新潮社内部的审稿流程同样复杂,她高桥玲奈虽然处境要稍微好点,但也远没有到可以一言九鼎的地步。

万一稿子交上去,又遇到什么阻力,岂不是重蹈覆辙?

高桥玲奈再次看向手中的书。

这本书的质量毋庸置疑,它具备畅销的潜力,甚至可能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或许,她可以利用自己在新潮社的资源,做点侧面的推动?

比如,在新潮社旗下的杂志上,写一篇书评,或者透露点风声给相熟的媒体记者?

她想给真绪打个电话,问问她具体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自己能帮上忙的地方。

她拿起桌上的电话,手指在号码盘上犹豫了一下。

然后,很快就把电话放下了。

不行,现在打过去,真绪肯定会察觉到她是因为看了书才改变态度的。

这多没面子。

昨天她还一副“你被骗了”、“这不可能”的质疑态度呢。

想到这里,高桥玲奈重新坐回书桌前,拿起那本绿色的上册,再次翻开。

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构思着可能的宣传语。

“平成时代的青春挽歌?”

太俗。

“迷失在都市森林里的爱与死?”

有点矫情。

“写给每一个感到孤独的你?”

像廉价鸡汤。

高桥玲奈皱起眉头,发现很难用几句简单的宣传语来概括这本书的复杂性和魅力。

它不是那种可以被轻易贴标签的作品。

或许,最好的宣传就是让读者自己去读,去感受?

可前提是,得先让读者有机会拿到这本书,发行啊发行,这才是卡住真绪和伏见清辉喉咙的那根刺。

她叹了口气,拿起旁边的电话,拨通了安井真绪的号码。

算了,面子不面子的不重要了。

电话响了几声,被接起。

“喂,真绪?是我,玲奈。”

“玲奈?这么早?”

电话那头传来安井真绪略带惊讶的声音。

“嗯,那个,昨天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高桥玲奈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甚至带点不经意,“通宵看完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

然后传来真绪带着笑意的声音:“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