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试锋芒

换源:

  清晨六点半,陈正国站在阳台边啃包子,目光扫过楼下那排爬满常春藤的老楼。

前世这时候,他正因为没在老旧小区改造报告里给某开发商留漏洞,被李明在酒局上灌醉拍下"收礼"照片——照片里那个装着购物卡的信封,此刻正躺在他抽屉最底层,贴着"2018.7.15李明设局"的便签。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小王发来的定位:"张主任在三楼小会议室,您快来。"

他把最后一口包子塞进嘴里,顺手将U盘往衬衫内袋一按。

U盘里存着近三年青河区各街道老旧小区的人口密度、房屋结构、地下管网分布图——前世他花了三个月跑断腿才收集全的资料,如今只消敲敲键盘就能调出来。

推开会议室门时,空调的冷风裹着咖啡香扑面而来。

张主任正低头翻文件,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他时顿了顿:"小陈,坐。"

长条桌另一头,李明正转着钢笔,金属笔帽在灯光下划出冷光:"张主任,项目组我建议还是用老成员,这事儿急,新人怕跟不上。"

"急?“张主任把文件往桌上一扣,封皮上”关于开展全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几个字刺得陈正国心跳漏了一拍。

前世正是这份通知,让青河区错失省级试点资格——当时项目组把报告写成了”面子工程",根本没考虑管网改造的实际难度。

"陈正国昨晚整理的经济数据里,有2016年棉纺厂片区的拆迁补偿明细。"张主任敲了敲手边的文件夹,"试点要选矛盾最集中、改革最迫切的区域,他的数据能帮我们少走半个月弯路。"

李明的钢笔"咔嗒"掉在桌上。

陈正国看见他喉结动了动,指节在桌下攥得发白——前世此时,李明正是靠篡改拆迁数据,把试点名额塞进了亲戚的房地产公司。

“那...陈科员就负责基础数据核对。”李明扯了扯领带,抬头时又挂上笑,“年轻人多锻炼是好事。”

项目组的第一次碰头会开了两个小时。

陈正国坐在最末位,表面在记笔记,余光却扫过李明推给开发商代表的笔记本——对方翻到某页时,李明快速点了点“棉纺厂片区”几个字,这个动作让陈正国后颈发紧。

前世棉纺厂改造项目里,开发商虚报了30%的拆迁成本,最后用劣质管材导致管道爆炸,死了两个老人。

"小陈,你跟王哥去棉纺厂片区做入户调查。"李明合上笔记本,"明天下午五点前,把居民诉求汇总表给我。"

李明又说:“小陈,我有点事需要你去资料室帮我找份文件,挺急的。”陈正国应了一声,先去了资料室。

王海在他肩头拍了拍:"走,我开车。"两人刚出会议室,王海就压低声音:“李主任昨儿半夜给我发消息,让我重点标红棉纺厂的‘钉子户’数量。”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份复印件,“可我今早查了信访记录,那片儿去年就签了98%的同意书——他这是想把矛盾放大。”

陈正国的手指摩挲着U盘边缘。

前世他就是在入户调查时发现,所谓"钉子户"全是开发商买通的托儿。

他盯着王海泛红的眼尾——这兄弟昨晚肯定又熬夜核对数据了,前世也是他,在管道爆炸后冒雨去调监控,最后被李明以"工作失职"为由调去了后勤。

"王哥,等会入户时,你问拆迁补偿,我问下水道堵不堵。“陈正国把U盘塞进王海掌心,”这是近十年棉纺厂片区的降雨数据,暴雨天积水超过三十厘米的记录有27次——居民最头疼的不是拆迁,是一下雨就灌粪水。“

王海捏紧U盘,眼里的光突然亮起来:”我懂了!

试点要的是‘放到老百姓心坎里’,李主任想突出拆迁矛盾,咱们就用民生痛点破局!“

棉纺厂片区的老楼像被揉皱的灰布,晾衣绳上的破床单在风里扑棱。

陈正国跟着王海敲开302室,开门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手里攥着个漏了底的搪瓷杯:”又来问搬不搬?

我就问一句,搬了以后,我这把老骨头半夜起夜,还得踩着粪水出门吗?"

"大妈,我们查了,您这栋楼的下水道还是50年代的陶管。"陈正国掏出平板电脑,调出管道分布图,"要是改造时换成PVC管,再把化粪池往南挪二十米——"

"真能不堵?"老太太的手突然抖起来,搪瓷杯"当啷"掉在地上,"我儿子就是去年下雨天摔在粪水里,腿骨断了到现在还没好......"

那天他们跑了37户,记满三个笔记本。

王海的衬衫后背全湿了,却举着录音笔笑:"你听,有29户都在说下水道!"

回到单位,在走廊里,王海兴奋地和陈正国交流着入户调查的成果。

陈正国回到办公室,就看见自己桌上的报告被翻得乱七八糟。

他弯腰捡起散落在地的资料,指尖触到一张皱巴巴的便签——“棉纺厂片区拆迁矛盾尖锐,建议列为重点”,是李明的字迹。

"小陈。"李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酒气,"我让张丽把报告模板发你了,数据往‘矛盾突出’那栏填。"他拍了拍陈正国肩膀,力道重得像块石头,"年轻人要懂变通,试点批下来,大家都有好处。"

陈正国望着他腕间新换的金表——前世这表是开发商送的"感谢礼"。

他低头整理资料,把写满"下水道""化粪池"的笔记往最上面一放:"李主任,居民说得最多的是民生问题,我觉得应该......"

"按我说的改。"李明的笑没到眼底,转身时碰到了陈正国的马克杯,深褐色的咖啡渍在"棉纺厂降雨数据"上晕开,"下班了还不走?"

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熄灭。

陈正国坐在黑暗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告模板。

他点开公共盘,张丽昨晚备份的文件还在——那是他今早故意"忘记"关闭的共享窗口。

手指悬在"发送"键上,他想起前世老科长临终前的话:“小正,要做能经得住查的事。”

凌晨一点,他把最终版报告发给了张主任。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字:“附居民录音及十年降雨数据,棉纺厂片区的核心需求是管网改造。”

窗外的天空渐渐泛白,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第二天晨会,张主任把报告拍在桌上:“省厅的人十分钟后到,他们要听‘最接地气的改造方案’。”他扫向李明,"李副主任,你不是说居民都在闹拆迁?"

李明的脸瞬间煞白。

陈正国看见他攥着手机的手在抖,屏幕亮了又灭——大概是在给开发商发消息。

"这是我和王哥跑了37户的记录。"陈正国站起来,点开投影,"我们建议分三期改造:先换管网解决内涝,再修路面方便出行,最后才是外立面翻新。

这样既符合‘民生优先’的政策要求,也能让居民看到实效,减少后续阻力。“

省厅的王处长推了推眼镜:”这个思路不错,有数据支撑吗?“

王海立刻站起来,把U盘递给工作人员:”这是十年降雨数据、37户录音,还有老楼管道的现场照片——"

"够了。"李明突然打断,额头渗着汗,"我同意小陈的方案。"他扯了扯领带,目光扫过陈正国时像淬了冰,"年轻人思路活,是该多给机会。"

散会时,张主任拍了拍陈正国后背:"不错,省厅说要把这份报告当范本。"王海冲他挤眼睛,指了指自己手机——屏幕上是条未读消息:"李主任刚才在厕所打电话,说'计划有变,先稳住'。"

陈正国低头整理资料,指尖摸到口袋里的U盘。

前世此时,他还在为一份漏洞百出的报告焦头烂额;今生,他不仅抓住了机会,还把李明的黑手挡在了门外。

但事情远没结束。

下班时,他在楼梯间捡到张纸条,字迹被刻意揉皱:“小心你抽屉里的锁。”

陈正国望着楼下渐暗的天色,把纸条塞进打火机里点燃。

火苗舔过纸边的瞬间,他想起今早李明看他的眼神——那不是认输,是记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