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教室的聚光灯在顾实秋肩头投下暖金色光晕,后排评委席的老式座钟滴答作响,指针刚划过九点整。
主考官的钢笔尖在考题册上点出轻响:请演奏《夜色如梦》——顾实秋的原创作品。
考场霎时静得能听见空气掠过麦克风的嗡鸣。
小莉坐在第三排最边上,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昨夜琴房外偷听到的旋律变奏突然在耳边炸响——当时顾实秋故意没关窗,她贴着墙根记下的转调小节,此刻正躺在主考官的考题册里。
张老师扶了扶金丝眼镜,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顾实秋面前的电子合成器,手边那台德国老录音机的磁带已经转了半圈,磁头正发出细微的咝咝声。
顾实秋喉结动了动。
昨夜琴房里,林昭容用毛笔在谱子封皮写下夜色如梦时,墨香还沾在他指腹上。
他看向左侧钢琴位,林昭容正低头调试琴凳高度,发梢垂落遮住泛红的眼尾——她凌晨三点还在帮他校准微分音记号,保温杯里的咖啡换了三回,杯底的水痕在谱架上洇成月牙形状。
开始吧。主考官推了推话筒。
林昭容的手指触到琴键的瞬间,顾实秋听见自己心跳盖过了空调风声。
C小调的第一个音像被揉碎的月光淌出来,钢琴声里混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感——那是她偷偷往延音踏板里塞了半张湿纸巾,模拟江南梅雨季的潮湿回响。
他的手指在电子合成器的触控屏上轻点,预设好的音效轨应声启动,咔的一声脆响,像极了青花瓷开片时的裂纹。
考场里响起抽气声。
张老师的身体微微前倾,原本搭在录音机上的手蜷成拳。
小莉盯着顾实秋的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在琴房窗台捡到的谱页——当时她以为是顾实秋随手丢弃的废稿,现在才发现那页谱子右下角的微分音记号,正是此刻钢琴与电子音交织的关键。
副歌部分到来时,林昭容的钢琴突然拔高三个调,顾实秋的电子合成器却诡异地降了半音。
两种音色在半空相撞,像两片云在雷雨天相遇。
小莉猛地站起来,又被后排同学拽着坐下——这转调明明和她昨夜偷记的变奏一模一样,可此刻从顾实秋手里流出来,竟比她誊抄的谱子多了十二分灵动。
这个转位和弦...张老师的声音突然响起,惊得主考官的钢笔啪地掉在桌上。
老教授颤抖着从公文包抽出一张泛黄的谱纸,纸边已经起了毛边,三十年前我在巴黎音乐学院进修时,试着用多利亚调式写夜曲,卡在转调上整整三个月。他踉跄着走到顾实秋身边,枯瘦的手指抚过电子合成器的频谱图,你用微分音做缓冲带,把大三度拆解成四个四分音程...这是我当年想破头都没解决的!
掌声像潮水般涌来。
顾实秋看见小杨在第三排举手,指节发白:评委老师!
刚才的电子音效和顾实秋之前《青花瓷2.0》的裂纹音高度相似,是不是自我抄袭?
他早等着这一问。
顾实秋调出频谱图,将两个音效的声波曲线并列在投影仪上:这是《青花瓷2.0》的音效,采样自景德镇老窑工敲碎次品的声音。他又点开另一个文件,而《夜色如梦》的裂纹音,是用张老师1998年在学院讲座的录音,通过AI训练生成的声纹特征。
张老师凑过去看,突然笑出了声:你这小子!
声纹里加了0.3秒的延迟——他转身对评委团比划,我年轻时弹肖邦夜曲,每段间奏都要停顿0.3秒调整呼吸,这习惯连我老伴都忘了!老教授拍着顾实秋后背,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我带了三十年学生,头回见有人把老师的演奏习惯当作曲素材!
我申请破格指导这个学生。张老师的声音在阶梯教室回响,惊得后排的座钟当地敲了十下。
小莉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考场的。
她站在走廊尽头的窗户边,手机屏幕亮着未发送的举报邮件,标题是顾实秋作品抄袭质疑。
指尖触到发送键的瞬间,她想起刚才张老师举着频谱图的样子——那个总板着脸的老教授,此刻笑得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孩子。
小莉姐?小杨追出来,手里攥着她落在考场的谱夹,顾实秋的谱子我看了,微分音记号是手画的,墨迹还没干...应该是现写的。
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卷走小莉手里的手机。
她弯腰去捡,瞥见屏幕上未读消息:张老师工作室的门禁系统提示,用户顾实秋已授权永久通行。
明天开始,每周六早上七点...走廊尽头传来张老师的声音,混着顾实秋低低的应和声,我的工作室
小莉的指甲在手机壳上掐出月牙印。
她望着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想起顾实秋昨天说的话:有些破绽,是为了等猎人自己撞上来。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脸上。
小莉盯着手机里未发送的邮件,突然按下删除键。
有些局,从一开始就不是给她破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