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百家,私学

换源:

  入冬之后,天地间仿佛被一层寂静的帷幕所笼罩,万物皆寂,皇宫大内亦复如是。

往昔的热闹喧嚣,在这严寒的侵蚀下,悄然隐匿,唯见那寂静如影随形,丝丝缕缕地在殿宇回廊间蔓延开来。

蓝珑与刘安率一众侍从,将精心整理成册的《淮南子》缓缓运入皇宫。

十几车装满竹简的车队缓缓的驶入皇宫,许多人看着雪地上的压痕,心中都在嘀咕,这是给皇宫里面送礼呢,还是干什么呢?

但是看到队伍里面的蓝珑和刘安,也不敢随意猜测,毕竟这是太一个是太后的弟弟,一个是诸侯王世子,都不是他们能得罪得起的

此次进献,名义上是呈予天子刘启,实则是给蓝玲看的。

那一部部竹简从马车上取下来堆积起来,颇为壮观。

刘启见此,不禁面露惊讶之色。

这部著作洋洋洒洒约十三万余字,耗费的竹简多达三千七百一十五片,重达十三点三八斤,且除了主要篇章外,还详尽记录了诸多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堪称一项浩瀚无垠的文化工程。

一时间,刘启心中竟泛起一丝嫉妒之意,他目光复杂地看向刘安。

然而转瞬之间,那身为帝王的傲然与自信便重回心间,毕竟这天下主宰之位,唯他独有。

“大功告成了?”蓝玲太后凝视着二人,眼中满是欣慰。

刘安深吸一口气,恭声道:“回太后,幸不辱命。臣等特将《淮南子》敬呈于朝廷,愿我大汉国运昌隆,千秋永驻!”

言罢,他微微颤抖的双手,泄露了内心的激动与忐忑。

“既如此,便将《淮南子》昭告天下,并收藏于太学之中吧。陛下意下如何?”蓝玲转而望向刘启。

刘启的视线仍停留在那几车竹简之上,眼神里带着几分艳羡,缓声道:“太后所言极是,此乃我大汉智慧的结晶,自当藏于太学,以供天下学子研习。”

“刘安,你此番劳苦功高,想要何种赏赐?”蓝玲轻声问道。

刘安微微一怔,一旁的刘启亦投来略带紧张的目光。

刘安差点就成了皇帝了,他深知自身处境微妙,多年来一直依傍蓝玲太后,以求庇护,免遭刘启猜忌与迫害。

“回太后,《淮南子》成书非臣一人之力所能企及。蓝珑、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众人皆各有所长,倾尽全力。臣恳请陛下与太后恩准,让他们能够开办官学,以传扬所学。”

……

秦法是不允许办私学的,汉朝建立后,私学兴起。

但是因为蓝玲如今执政的时候是不看百家出身的,有才就用,所以也没有所谓哪家学院非常厉害,大家都抢着去的学校。

当然,我们之间的确是有倾向性的,比如关东的学生绝对是不会去关西的武人学武。

出身关西的子弟想要拜关东的经学博士为师的话,往往也要家族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个百金,估计是连门都进不了吧。当然,天才除外。

这个时代,知识是有壁垒的,一般情况下,师傅推荐徒弟,或者说是父子之间相互携带。

毕竟这个时代有学问的人不是贵族,就是有余产者。

至于公学,那就非常少了,往往都是官员办理的进修学校。

真正意义上的公学没有的。

蓝玲闻听此言,眉头轻皱,心中暗自思忖。

公学,此乃国之大事,一旦应允,便是朝廷对其学说的认可,日后这些人便可名正言顺地举荐贤才为官,这朝堂之上的势力格局,必将风云变幻,难以预料。

……

蓝珑打破沉默,抱拳进言:“太后,现今太学之中研习农法与儒家之学的人数众多,儒生的比例更是与日俱增。

常言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今天下私学蓬勃兴起,然朝廷却尚无一所专属的完备官学,此中隐患,不可不察。”

蓝玲太后听闻,不禁侧目,她未曾料到弟弟竟会在此时提出这般主张,事先竟毫无风声透露。

蓝珑并未停歇,继而侃侃而谈:“太后,当下太学之内,学术流派纷杂混乱。

学生们既钻研法家经义,又诵读儒家典籍,师从数位博士,四处求学,看似涉猎广泛,实则学而不精,难有所成。

臣以为,可令年轻子弟先于稍低层级之学校广泛涉猎各类基础知识,待其根基稳固,学识初成,再入太学进行精深研修。如此,方能培养出专精之才,而苏飞、李尚等人,创办公学是对朝廷有益的。”

他微微顿了顿,又道:“朝廷历来依凭太学选拔贤能之士,太学学子实乃我大汉未来官员之精锐后备。

然臣观之,人皆有长短优劣,若使其精力分散于诸般学说,反倒难以尽展其长才。故宜引导其专注于一二专长,汇聚心力,方可为朝廷贡献最大心力,成就非凡功业。”

言罢,蓝珑垂首而立,静待太后定夺。

如今的太学生一般只要两种,有名气的学生还有官员推荐的子弟,当然很多官员子弟是不进入太学的,家学都够他们学习了。

当蓝珑说完,整个殿内都安静下来了。

蓝珑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已经涉及到选官制度了…

刘启也皱起了眉头,用一种锐利的目光看着蓝珑和刘安。

对待权利上,帝王都是非常敏感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