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与学阀从来没有这么一致过1

换源:

  殿之中,气氛仿若阴霾密布的天空,凝重压抑。

刘启面色冷峻,犀利地直视着刘安与蓝珑,声如洪钟却又透着冷硬:“若朝廷决意开办公学,那究竟该以何种方式选取优劣?这些学子历经数年苦学,待学成之后又当去往何方?倘若不能妥善地安置他们,其所能引发的破坏之力必定是极为巨大的。”

蓝玲原本心中对刘启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他懂得大汉利益的基础上,此刻听到这番话,不禁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之色。

她未曾料到,刘启竟能有如此深远的思考,这等对事务全方位的考量,已然彰显出刘启具备了相当的大局观。

要知道,在这汉朝时期,虽早已摒弃了秦朝那严苛的愚民政策。

可放眼望去,目不识丁、未曾接触过知识的百姓仍旧占据了大多数。

他们懵懂无知,仿若那小脑尚未进化完全之人,浑浑噩噩地度日,好似那迷失在浓雾中找不到方向的蝼蚁。

蓝云在一旁听着,心中亦是深有同感。他的思绪忽然飘回到前世,曾听闻过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

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去做美甲,精心挑选了一款心仪的样式。

一个月后,她气势汹汹地去找美甲店老板理论。只见她伸出手指,满脸不悦地质问老板:“为什么指甲前面没有给我画上?”

老板见状,顿时一脸疑惑,耐心解释道:“姑娘,这前面的是您新长出来的指甲呀。”

然而,那女子却根本不听,执意要投诉,坚称长出来的指甲不应该在里面,而理应在外面才对。

这女子的行为就像一只固执己见、不分是非的蛮牛,撞进了理性的人群中。

蓝云每每想起这个段子,都不禁感慨万分。

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如潮水般涌流的社会之中,尚且存在着如此缺乏基本生活常识的人,更何况是在那知识传播极为有限、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古代呢?

这世间最为可怕的,并非是全然无知之人,而是那些仅仅学了一星半点知识,却又未能深入探究、一知半解的人。

这些人如果充斥在大汉中层,并且没有德行的话,对脆弱的农耕文明来说,伤害程度堪比核弹。

蓝珑和刘安两个人对视一眼,正想继续解释,却被蓝玲打断。

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事情,蓝玲用有些谴责的目光看了蓝珑一眼。

为何提前不商量一下呢。

蓝玲揉了揉眉头道:“好了,陛下,公学这件事需要在朝会上讨论吧,先讲淮南子公布天下吧。”

“尊太后令。”刘启只好答应了,面色也恢复了平静。

………

《淮南子》一经开放,仿若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天下学子们闻风而动,皆为之兴奋不已。

那一颗颗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心,犹如被点燃的火焰,炽热地跳动着。

蓝玲见此情形,果断下令将《淮南子》精心雕刻于石碑之上,而后安置在太学范围内的碑林之中,且昭告众人可免费抄录。

很多咸阳附近的寒门学子,即使是冬日冷冽的寒风都阻挡不住他们。

……

朝廷要办公学的消息传得人尽皆知,就算是冬日里消息传递缓慢。

但是天下所有的学派听闻消息都一下子振奋了起来。

百家传人思绪飘飞,皆不由自主地忆起那昔日盛极一时的稷下学宫。

遥想当年,齐国稷下学宫仿若一座巨大的人才摇篮,孕育出无数贤才俊彦,他们的思想光辉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

虽然后来这些人才大多流入秦国,为秦之崛起助力,但稷下学宫的辉煌过往依旧深深烙印在众人心中。

汉朝除了咸阳城里,一所门荫子弟的太学外,汉朝并没有真正的学校。

如果朝廷办理公学,那更需要确立教材吧…

百家复兴,仿佛触手可及!

……

曲阜城内。

儒学学舍之中,一位面容尚显青涩的年轻学子,眼中满是困惑与疑虑,轻声向孔臧问道:“老师,我儒家于天下四方已设有多处私学,于此处可自在随心地传授弟子学问,如此情形之下,我们还需奔赴咸阳,参与那汉室朝廷所办官学之事吗?”

孔臧微微眯起双眸,只见那香炉之中,檀香丝丝缕缕,袅袅升腾而起,氤氲的香气弥漫于整间学室。

环顾四周,在此处求学的弟子们,非贵族子弟出身,便因孝行卓著而声名远扬,备受世人赞誉。

他们或仰仗父母之力,或承蒙他人资助,方得以踏入孔府这一儒学圣地,潜心修学问道。

孔臧者,乃是孔子第十一代孙,西汉蓼侯孔藂之子。其府邸规模宏大,那候府仅为孔府之一隅。

遥想当年,孔子初始所居,不过区区三间茅草小屋,然岁月悠悠,历经变迁,如今已演变成一片蔚为壮观的巨大建筑群,承载着儒家数代传承的厚重底蕴与无上荣光。

孔臧闻得弟子疑问,并未即刻作答,而是反问道:“为何不去?”

言罢,目光扫视全场,那年轻学子依旧满脸不解,直直地凝视着他。

孔臧继而缓声说道:“若朝廷于诸多学说之中选用儒家经典,儒家自此便有契机凌驾于百家之上,此等机遇,难道不正是吾等梦寐以求、可遇而不可求之幸事吗?”

那年轻学子却仍有疑虑,追问道:“可是,倘若朝廷亦选取他家学说,又当如何?”

孔臧面上笑意渐浓,悠然道:“即便如此,亦是我儒家之幸事。”

此刻,数位年长些的弟子闻听此言,不禁深以为然,微微点头。

观当今百家学说之局势,墨家与纵横家已然式微,几近绝迹于世间。

而孟子一脉所倡之仁义思想,实则亦有吸纳墨家仁爱理念之痕迹。

虽说孟子一支于儒家之中地位尚未凸显,然儒家之绵延发展,恰似那滔滔江河,奔腾不息,实乃仰赖一支又一支不同流派之传承与贡献,相互交融,方得始终。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