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初年,朝堂不稳,朱瞻基急需人才,所以将朱瞻墡留在身边辅佐。】
【直到宣德四年,已经23岁的朱瞻墡,终于可以去自己的封地就藩。】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太子朱祁镇继位!】
每每看到朱瞻基在位十年,朱棣的心便会疼一次。
用二十年时间培养的太孙。
仅仅在位十年。
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朱瞻墡因此升级成了皇叔。】
【正统元年,朱祁镇下令,将朱瞻墡的封地改到了襄阳。】
【朱祁镇第一次登基之时尚且年幼,为人处世十分稚嫩。】
【正统十四年,因为宦官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最终导致了改变大明国运的土木堡之变爆发,成为了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当朝皇帝朱祁镇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他们以朱祁镇为要挟逼迫大明,一时间朝堂乱成了一锅粥,此时急需一个人来稳定大局。】
【太后张氏首先考虑的是有着两次监国经验的皇叔朱瞻墡,国难当头,身为皇叔的朱瞻墡自然有义务赴京帮助大明帝国度过难关。】
【朱瞻墡在朝堂之上的呼声很高,更是在藩地内有着贤王的美誉。】
“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祖宗礼法让大明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朱棣叹了一口气说道。
这是自古以来的礼法。
自夏启建立夏朝之后,便遵循此礼法行事。
若是朱瞻基驾崩时没有子嗣。
朱瞻墡有很大的概率成为皇帝。
可惜那时候已经有了朱祁镇。
而朱祁镇被俘之后,便更加轮不上朱瞻墡了。
按照兄终弟及的礼法。
朱祁钰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
除非太后张氏可以说服整个朝堂的大臣。
但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朱瞻墡继承朱祁镇的皇位于礼不合。
如果开了这个先河。
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棣既希望朱瞻墡抓住机会,又不希望他破坏礼法。
心里矛盾的很!
观看天幕的众大臣们都是这个想法。
..
东宫,正院。
朱高炽看向朱瞻墡院子的方向,暗暗点头。
他是朱棣几个儿子中的另类。
朱高炽自小跟随大儒读书。
信奉的是仁义礼智信。
所以才有朱棣“此子不类朕”的评价。
这样的人最信守的便是规矩。
朱瞻墡如此忠孝仁义的做法非常对他的脾气。
朱瞻基的脸色也好了一些。
对这个同胞弟弟的好感增加了几分。
虽然和朱瞻墉朱瞻墡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但朱瞻基最宠爱的弟弟是老九朱瞻垍。
尤其是今天皇爷爷对朱瞻墡的态度和善。
让他生出了警惕之心。
从天幕中得知对方几次推让皇位。
这才好受了一些。
.....
【朱瞻墡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上书建议迎立朱祁钰为帝,以此来打消蒙古人对大明的威胁。】
【这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只差一步,他就可以登基为帝,彻底改写大明历史。】
【朱祁钰登基后,在于谦的辅佐下,力挽狂澜,打赢了京城保卫战,暂时稳定了局面。】
【朱祁镇没有了利用价值,被蒙古人放回来之后,朱瞻墡多次上书,请求朱祁钰善待朱祁镇。】
看到这里,群臣心中涌起一个念头。
皇孙朱瞻墡该不会是好老人吧?
若是放在昨天。
也许朱棣也会有这种想法。
但现在他绝不会这么看。
当街救于谦于歹人之手,翻手之间击溃六名家丁。
今天又在切磋中完胜汉王朱高煦。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老好人?
望着一个个皱起眉头的臣子。
朱棣不动声色。
你们这群庸人,哪里知道朕孙儿的厉害!
【朱祁钰染病后,一群投机分子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再次登上皇位。】
【此后,于谦被处死,朱祁钰在病榻上不久驾崩。】
【朱祁镇登基后,变得愈发多疑,对无心皇位的朱瞻墡也产生了怨恨,只因朱瞻墡当年曾支持朱祁钰登基,甚至还准备对朱瞻墡下死手。】
“这个畜生!”朱棣忍不住骂道。
他没想到朱祁镇竟然丧心病狂如此。
还想着对自己的叔叔动了杀心。
叔侄对于朱棣来说一直是敏感的话题。
叔叔杀侄子他也只会骂上几句。
但侄子若是杀叔叔,跟要了他命似得。
“瞻墡孙儿不支持朱祁钰登基,难道要让皇位空悬吗?难道这个畜生不懂得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道理吗?真是气煞朕也!”
朱棣暴跳如雷,眼中闪过一阵寒芒。
杨荣、杨士奇等人也对朱祁镇的做法鄙夷不已。
如果不是立了朱祁钰为帝。
他朱祁镇怎么可能会被蛮夷放回来?
奇货可居的道理他还不懂?
众臣纷纷摇头叹息。
这个后世之君简直荒谬至极。
【后来,以此偶然的机会,朱祁镇得知当年朱瞻墡婉拒皇位后,这才明白皇叔的心意。】
【于是朱祁镇设宴宽带朱瞻墡,而朱瞻墡也欣然前往,叔侄两人才重归于好。】
【此后的朱瞻墡经常被朱祁镇请到京城,每每分别时,朱祁镇都要亲自送皇叔到城外。】
【可以说,朱瞻墡在天顺朝所受到的礼遇,是当时任何藩王都无法比拟的。】
【成化十四年,73岁的朱瞻墡薨逝,明廷赐其谥号曰宪。】
【纵观朱瞻墡的一生,三次和皇位擦肩,一次差点登基称帝,最终以73岁高龄善终,绝对无愧于最强皇叔的称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