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朱棣久久不语。
虽然已经猜到了这些孙儿们的下场。
但他心里仍旧跟堵了一块石头似得。
当年他靖难成功。
也没有立马处死朱允炆的后代。
但他一手培养的太孙却是如此狠毒。
“唉,瞻基啊瞻基,哪怕给你二叔留一根苗也好,哪怕选一人贬为庶民也罢,为何要赶尽杀绝呢?”
杨士奇心里也有些不痛快。
先贤讲的是仁爱之心。
朱瞻基的这般做法有伤天和。
宗室都能狠心杀了。
他们这些大臣还不是如草芥一般。
.
东宫,正院。
朱高炽恨铁不成钢的说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你二叔三叔跟咱们是一家人,无论太祖高皇帝还是你皇爷爷,都看重血脉亲情,你做的如此决绝,让你皇爷爷怎么看?”
朱瞻基也很委屈。
“二叔是谋反,儿子觉得,没有凌迟处死所有人已是格外开恩了!”
朱高炽肥胖的身体气的有些发颤。
“你还想如何?给你二叔做成瓦罐鸡还不够?汉王一脉你竟也斩尽杀绝,哪怕给你二叔留一个血脉贬为庶民也好过如此!”
朱瞻基不服气的说道:“皇爷爷曾经说过,斩敌必除恶务尽,儿臣并没觉得做错了什么。”
“你还狡辩?你二叔只是糊涂,又不是大恶人,做事之前好好想想,这件事是否算除恶务尽,还要你皇爷爷所的算!”
朱瞻基嘴里不知道在嘀咕些什么。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声音放缓。
“瞻基,若是你仍旧承继大统,记得给你二叔留下一门血脉,我们毕竟是一家人。”
朱瞻基却是一怔。
“爹,您说这个是什么意思?难道皇爷爷真有易储之心?”
“爹只是说说,你不要多想!”
朱高炽当了那么多年太子,政治智慧不是儿子能比的。
他已经察觉到朱棣对朱瞻基的不满。
现在没有表现出来。
也许是时机不到。
他已经有八成的把握。
朱瞻基的太孙之位似乎要不保。
.....
【朱高煦的孩子被团灭后,老三朱高燧的后代都是什么下场?】
皇城。
汉王府邸。
朱高燧脸上的笑容一僵。
迫切的望着天幕,脸上既有期待又有些恐惧。
朱高煦阴沉着脸。
心里还在为绝后而恼怒不已。
【相比于朱高煦,赵王这一家子,结局其实还算是挺不错的。】
【特别是朱高煦谋逆失败,全家被明宣宗团灭之后,朱高燧以及他的后代,简直听话的不得了。】
“哼!什么狗屁明宣宗!朱瞻基那个王八犊子,绝不能让他当上皇帝!”朱高煦恨恨的说道。
朱高燧的脸上则是露出了笑容。
他现在的要求不高。
不像二哥被绝了后就好。
自己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次子。
老老实实的善终比什么都好。
至于皇位....
他是不敢想了。
本来朱高燧就对皇位没什么追求。
只不过想在二哥身后浑水摸鱼而已。
能混上皇位最好。
就算混不上也没关系。
【相比于大哥二哥,朱高燧的子嗣不算多,只有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还夭折了,有记载起名的只有两个,长子朱瞻坺和次子朱瞻塙。】
【虽说儿子不多,但朱高燧的正妻特别多,王妃就有三任,他的婚姻被朱棣当成了统战工具。】
【宣德朝的时候,明宣宗朱瞻基表面上对这个三叔温情脉脉,实际上隔三差五就敲打他一顿。】
【朱高煦谋反失败后,正值朱高燧长子朱瞻坺去世,他吓得自请削去所有护卫,朱瞻基顺水推舟同意了。】
【失去长子的朱高燧只剩下一个儿子,按照明朝的礼制,一旦藩王绝嗣就要除国,他赶紧请至给儿子找了一个老婆。】
【如此战战兢兢之下,朱高燧好容易在宣德六年混上了一个善终。】
【他的儿子朱瞻塙继承了赵王,好在他的生育能力比较强,一口气生了九个儿子。】
【朱棣三个儿子中唯一传承下去的藩系,一直熬到了明朝末年,直到闯军杀进了彰德府,第14代赵王被灭族,这一脉才算彻底的结束。】
赵王朱高燧死于宣德六年。
三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寿的。
朱棣不禁有些沉默。
他的心里似乎已经下定了某种决心。
跟他一同看天幕的臣子都跟了他许多年。
对朱棣这位帝王很是了解。
他们觉得。
朱瞻基的太孙之位八成是不保了。
至于继承人是谁。
已经很明显了。
夏元吉忽然跪了下来。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夏卿有话便说。”
“皇孙朱瞻墡已十六有余,此前虽已在国子监学习,臣恐皇孙殿下学艺不精,何不趁此为殿下重择良师,教习其治国之道!”
朱棣的眼睛如同鹰隼般看向夏元吉。
“夏卿什么意思?朕有几十个孙儿,为何偏偏为瞻墡重择良师?”
“臣....臣没有别的意思,臣只是观天幕,瞻墡皇孙懂大义,知退让,当为可塑之才。”
朱棣不置可否的冷哼一声。
“不必如此,他一个藩王,为何要学治国之道?”
群臣面面相觑。
难道他们猜错了?
自家陛下没有更换太孙之心?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