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正院。
一名宦官急匆匆了跑了进来。
“太子殿下,太孙殿下,刚才宫里的马公公将瞻墡殿下带走了。”
“带走了?带去了哪里?”
“想必是陛下相招,带进宫了吧?”
朱高炽的脸上露出一抹急色。
“陛下招瞻墡入宫是何事?”
“奴婢不知,奴婢离得远,没有听清楚何事,只听到马公公说的什么妄议宗室,拒绝宣召。”
“什么?妄议宗室?拒绝宣召?难道瞻墡有什么过错被陛下听到了?”
太子妃张氏也有些着急了。
“殿下,若真是如此,就算瞻墡是陛下的孙儿,也不免受到皮肉之苦。”
只是朱瞻基脸上浮现出一抹喜色,随即赶紧隐藏起来。
朱高炽一撩袍摆就要出门。
“不行,我要进宫面圣,瞻墡年幼,或许一时嘴快说了让陛下不高兴的话、”
朱瞻基连忙拦住自家老爹。
“爹,您忘了吗?皇爷爷让您在东宫思过,不得离开半步。”
朱高炽胆小谨慎,闻言又退了回来。
“这....这该怎么办呢?”
“爹,您不用着急,五弟也是皇爷爷的孙儿,皇爷爷顶多斥责他几句,五弟不会有危险的。”
朱高炽脸上的焦躁之色这才消了大半。
“唉,但愿如此吧!瞻墡才16岁,必须或许会看他年幼不予计较。只是,这孩子难道不知祸从口出吗?”
朱瞻基适时的说道:“唉,五弟年轻气盛,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东宫近几日正值风口浪尖,真是不该呀,若牵连到了父亲,真是得不偿失。”
张氏冷静下来,也觉得朱棣不会对自己的孙儿如何。
但听到朱瞻基的话。
还是意味深长的看了大儿子一眼。
...
【宝钞,大明帝国的货币死穴!】
朱棣眼前一亮。
今日讨论到宝钞的问题。
没想到天幕便播放了这个内容。
他有些期待的望向半空。
难道天幕能够帮他解决这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朱元璋最头疼的经济问题,就是货币,呕心沥血二十年都搞不定,而且还给子孙后代埋了一颗大雷。】
【历史上华夏古代的货币用的一直都是金银和铜钱,丝绢、棉布这类轻便抢手的硬通货也尝尝当做货币使用。】
【明初遇到一个大问题,金银铜极度匮乏,国家缺钱的时候,没法随心所欲造钱来用,开矿都没地方开。】
【于是,朱元璋摸着宋代、元代的石头过河,发行纸币,也就是大明宝钞。】
【这玩意不受原材料限制,几乎是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其实宋元也是一样,发明纸钞不是为了促进商业发展,触发点就是增发货币,弥补财政不足。】
【朱元璋一贯的原则,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为了让宝钞通行天下,他直接禁止了民间使用金银和铜钱买卖交易,只允许使用宝钞。】
“胡闹,这怎么能是做绝?太祖高皇帝明明是为了天下社稷!”
朱棣忍不住开口替朱元璋辩解。
“皇爷爷,宝钞发行初期,还是应当以铜钱和金银为主,宝钞只是辅助作用!待到天下已经习惯使用宝钞,在逐渐加大发行量,让宝钞代替金银铜钱。”
杨士奇和杨荣等人用奇怪的眼神看向朱瞻墡。
这小子难道不知道吗?
太祖高皇帝在位期间。
大明宝钞的价值就已经十不存一了。
一贯大明宝钞,只能够当成百文铜钱来使用。
朱棣轻咳一声,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朱瞻墡笑着说道:“皇爷爷是不是觉得前期大量发行,打了天下百姓一个措手不及,等到百姓们反应过来,宝钞的价格已然贬值,朝廷借发行宝钞囤积了大量的金银铜钱?”
他的这番话不好听,但句句都是实话。
朱棣感觉到更尴尬了。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
“这个....这个.....”
朱瞻墡继续说道:“其实宝钞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只是太祖高皇帝和皇爷爷杀鸡取卵了而已。”
夏元吉主管户部。
是宝钞最大的受害者。
朝廷各级官员对俸禄发放宝钞早已不满。
连带着看他也不爽起来。
夏元吉顾不上惹恼朱棣。
“皇孙殿下,宝钞在民间如同蛇蝎,人人见其避之,何以能够成为下金蛋的母鸡?”
朱棣恼怒的瞪了夏元吉一眼,终是没有说什么。
“夏公,宝钞携带方便,结算简易,若是能让宝钞保值,何愁老百姓弃之如敝履,甚至商人会抢着使用。”
夏元吉心里一阵无奈。
说来说去又回到了原点。
宝钞不正是因为不保值吗?
如果保值的话,还在这说啥?
“殿下,宝钞正是因为难以保值,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不保值让他保值不就完了?”朱瞻墡理所当然的说道。
包括朱棣在内,所有人都笑了。
“殿下说笑了,此时不是那么简单,宝钞发行之后,贬值无法挽回,根本无法保证丝毫不贬值,只是贬值的快慢而已。”夏元吉面带微笑的说道。
朱瞻墡歪着脑袋说道:“如果百姓能用一贯宝钞随时兑换一贯铜钱,是不是宝钞的价格就不会贬值?”
“殿下有没有想过,谁来为百姓兑换呢?”
夏元吉捋着胡须说道,似乎有些为朱瞻墡的智商而捉急。
“朝廷呀!老百姓只要拿着宝钞去户部,随时都可以兑换铜钱。”
朱棣这时候有些忍不住了,“孙儿莫要胡说,若是有那么多银子,朕还发行宝钞是为了什么?不正是因为国库空虚,才不停地印制宝钞吗?”
“皇爷爷,孙臣有方法让宝钞不贬值!”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