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一条鞭法(新书求收藏)

换源:

  朱棣根本不相信朱瞻墡的话。

“好啦,朕也从你这个年纪过来的,凡事都想争个高低,终究还是要增加些人生阅历。”

朱瞻墡不说话了,老老实实站在朱棣面前看天幕。

“怎么不说话了?被皇爷爷说中了?”

“皇爷爷,孙臣说了您也不信,莫不如不说了。”

朱棣笑骂道:“嘿,你小子还来劲了是不是?说!现在不说都不行了!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朱瞻墡这才继续说道:“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两点,便可让宝钞成为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其一,建立储备金制度!前期百姓不信任宝钞,可以将储备金设置的高一些。六百万两银子发行一千万的宝钞,随着宝钞信用逐渐提高,储备金可以逐渐降低,四百万两银子便可发行一千万的宝钞。百姓真正的认可了宝钞之后,还可以继续降低,甚至可以将至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发行一千万宝钞,储备金是发行量的一成半。”

“储备金的目的是什么?”

“这便是孙臣说的第二点,完备的回收制度!朝廷只要贯彻一比一进行随时回收,相信用不了多久,全天下的百姓便会认可宝钞!”

“前期百姓也许对宝钞能够回收存疑,有了宝钞之后便想着兑换成真金白银,而他们拿着宝钞真的能够兑换成真金白银,便会对宝钞产生信任感!这就是前期储备金高的原因,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宝钞真正的取代了铜钱金银,百姓也习惯了使用宝钞,一成五的储备金足以应付日常的兑换。”

夏元吉主管户部,对银钱之事极为敏感。

听到朱瞻墡的话。

呼吸都不由的急促了起来。

“岂不是说,到了后期,一千万两银子可以发行接近一万万宝钞?”

“是的,只要信用不崩塌,短期内超发也不无不可,只是不可长久,也不可频繁超发,若是造成挤兑,天下将大乱!”

朱棣的呼吸也跟着急促了起来。

若是真能如此。

下西洋、征漠北岂不是再也不用因为银钱而头疼。

朱棣龙颜大悦。

看向朱瞻墡的眼神更加满意了。

“好!不愧是我朱姓子孙,你的这番话足以让国库立马充盈起来。”

朱瞻墡却是苦笑道:“皇爷爷,若是太祖高皇帝推行宝钞时使用这招许是好用,但放在现在,还需解决两个问题。”

朱棣急切的问道:“什么问题。”

“皇爷爷,还是看看天幕怎么说的吧。”

【可是,朱元璋的宝钞制度没有准备金限制,民间不允许向朝廷兑换金银,发行数量取决于心情和产能,只靠朝廷权威作为信用基础。】

【民间当然不会买账,哪怕你是皇权登峰造极的洪武大帝,也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用真金白银换一张白纸。】

【所以,宝钞快速贬值。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任皇帝,都试图通过收税回收一些超发的纸币,这反而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加税。】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朱瞻墡的身上。

这天幕竟是说的与皇孙一模一样。

难道朱瞻墡除了是大明最牛皇叔外。

还是一个治世的天才吗?

【成化皇帝以后,宝钞贬值到了最初面值的千分之一,民间只认白银和铜钱。】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万历时期,张居正搞了“一条鞭法”,将赋税全部白银化,等于变相认可了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这也埋了一颗大雷,大明的白银都是外部流入,朝廷无法干预,等于完全放弃货币主权。】

【这颗雷终于在明末爆发,白银的流入断崖式下跌,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明末两个字深深地刺痛了朱棣。

让他想起了叫门天子和土木堡之变。

这些事情气也气过了,骂也骂过了。

只剩下浓浓的无力感。

朱棣心里想的只是如何改变大明的历史。

让国祚更加的绵长。

“一条鞭法?赋税白银化?诸卿可知这一条鞭法是何意?”

杨士奇等人面面相觑。

百年后的施政他们如何得知?

朱棣也没指望众人向他解释。

他只是习惯性的开口询问而已。

朱瞻墡眼睛望着天幕,脑海当中努力的回忆着。

他前世是个历史爱好者,更不用说一条鞭法乃是必考内容。

虽说过去那么多年,但他还能记住个七七八八。

“皇爷爷,孙臣猜测,这一条鞭法或是赋税的改革。既是一条鞭法,便是将田赋徭役总为一条,合并征收白银,按实田折算缴纳。这样做大大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地方官难以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朱棣似乎忘记了说话的人是谁。

在心中细细地斟酌着这番话。

主管户部的夏元吉却是嘴唇哆嗦,眼睛越来越亮。

他忽然大叫。

“陛下!陛下!老臣明白了!老臣知道了.....”

只是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然后沉默不语。

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三人同样低头不语。

朱棣有些好奇,“夏卿家为何说了一半?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朱瞻墡忽然想起了一条鞭法里的内容。

脸上不禁露出苦笑。

他没有去想任何后果便脱口而出。

似乎引爆了一枚炸弹。

朱棣虽然不懂政治,但观察细致。

众人脸上的表情被他一一收入眼底。

“到底怎么回事?孙儿,你来说给朕听听。”

朱瞻墡看了看四名臣子。

发现四个老狐狸都低垂着头,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他的心里不由暗骂。

“皇爷爷,既要按田折算缴纳,便要丈量田亩,也许会得罪一些乡绅、权贵、王公!”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